•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有关“美”的关键词语解读

2014-12-15 10:37 来源:人民网 常勤毅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就目前公开发表的文字初步计算是三千多字。笔者统计后发现:在这三千多字里,一共是20处提到“美”。在这中间,除了第七处是在“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中提到的专有名词“美术”中的“美”之外。其他19次提及或论述的“美”及其关键词,不但是在以往党和国家领导人中讲话不常见的,而且都是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的起始段中,提到“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要“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明确指出了“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标志和具体表现,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那么什么样的作品够得上“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呢?就是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因此明确“中国人审美追求”的内涵就显得十分必要。“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国语》);“诗要能“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故音乐者,所以动盈血脉,通俗精神而和正心也。”(司马迁) “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王国维) “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 (蔡元培)……这些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美学价值观的、却一以贯之的名人论述,就应该是习近平所提到的“中国人审美追求”的内容。

  历史上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时候以雄伟、浑厚、气势磅礴的崇高美见长;有的时候以哀婉、凄惨、缠绵悱恻的婉约美取胜。但在特定的时代和具体的现实中,在鼓励和允许百花齐放的前提下,大力倡导哪一种美是社会主体和主流文化创造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正是在注意到了当前“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目睹到了“低俗”、“欲望”、“单纯感官娱乐”等种种可能使文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等现象时,他明确提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我们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不乏理想、充满信仰和以英雄主义的崇高之美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民族。我们以我国大诗人屈原的《国殇》便可窥见一斑。《国殇》是《九歌》中以风格悲壮激越、高昂慷慨独树一帜的名篇。它不仅是一首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更是一首鼓舞将士为国捐躯的战歌。肉体虽然毁灭了,但精神长存天地;灵魂是那样刚毅,真称得上鬼中的英雄!全诗的激战场面壮观,人物形象崇高,悲剧精神是在“号召悲壮的斗争”,艺术风格粗犷、浑厚。而这样的英雄主义的崇高之美在中国主流文化中俯拾即是。比如在1903年短短的一年中,就先后有多位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分别写出和发表了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作品。首先是“革命军中马前卒”的邹容发表的被誉为中国“人权宣言”的《革命军》,这篇作品整篇读来就如同一首振聋发聩的英雄主义的正气歌:他提出的“养成冒险进取,赴汤蹈火,乐死不避”之气概;尤其是在结论里邹容发出的“掷尔头颅,暴尔肝脑”的呐喊,都是他革命英雄主义身体力行的最好写照。紧接着,后来都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的陈独秀和鲁迅,又先后写下了充满英雄主义浩然正气的著名的诗词。这便是鲁迅低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和陈独秀引吭高歌的“英雄第一伤心事,不赴沙场为国亡。”“驰骋甘入棘荆地”“男子立身惟一剑”。至于五四运动以后彰显英雄主义精神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

  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只要提到“德育、智育、体育”同时,从来就没有忽视过“美育”,而且我们感知到:他所提到的“美育”也不是单纯的“唱唱歌、绘绘画、跳跳舞”。在这次讲话中他在号召“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的同时,特别强调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世人弘美德”就是个作家艺术家如何在新形势下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进行社会主义美育教育的问题。作为进行社会主义美育教育途径之一的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因此,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不要把人民当成“阿斗”,而是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广大人民不感兴趣、甚至反感的所谓“文艺作品”,就“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明确了为人民服务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之后,习近平从各个层面一口气论述了13个与“美”有关系的重要文艺问题,概括起来可以分成:

  1、处理好“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关系

  长期以来,有的文艺工作者创造美、表现美、弘扬美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不够“接地气”,闭门造车的多、走马观花的多。针对这一现象习近平在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坚持为人民服务”同时,更加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作家艺术家要想有“美的创造”,首先要到到广大人民中间去发现美,要了解“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更高要求,要“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用“最美的旋律”“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2、处理好文艺与“真善美”的关系

  习近平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论述到;“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是中国主流文化两大发展主线,在充分提倡“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的同时,更要坚持走中国主流文化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道路。而这两条道路对“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纵观中国主流文化,无论是以中国先进文化为旗帜的英雄主义情结、奉献主义胸襟、理想主义色彩、实现复兴信念;还是以传统和谐文化为灵魂的和合主义思想、集体主义观念、爱国主义精神、民本主义情怀,它们的一条共同的红色主线就是坚持了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追求真善美”这一“文艺的永恒价值”,就是抒发了“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体现了他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关心和关怀,也更使我们从事美学研究、教学的工作者深刻认识到他所提出的“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不但是将美学提升到中华文明的高度,更是向我们传递了应该“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的殷切希望。

(作者系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美学学会理事、宁波大红鹰学院教授)

 

 

编辑:琦萼

编辑:张林昱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