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寻百家姓氏根脉 传岭南优秀家风

2015-04-17 14:59 来源:南方网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各地涌现一轮百姓寻根热,“广东十大姓氏”在网络上引发关注。这其实是一个“慎终追远”的节日。慎终,是慎重对待传统文化;追远,是追忆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

  15日,由南方日报社主办的《百姓寻根——我的祖先我的根》系列报道启动仪式暨专家座谈会在广州举行。广东省民协主席、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陈春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南方日报社社长张东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晓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邓启耀,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教授黄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肖文评,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石坚平,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副馆长黄海妍,省档案馆收集整理部主任钟鸣,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李丽娜,广东历史乡村保护和发展协会副会长梁志毅,南方日报社社委姚燕永等出席了座谈会。

  《百姓寻根——我的祖先我的根》系列报道是《南方日报》持续挖掘广东历史文化、提升岭南文化形象的又一大型系列报道。本次报道将以岭南姓氏为脉络,寻访南粤乡间,重新挖掘和梳理在岭南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家族家风,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提升广东文化形象提供有力的支持。

  陈春声、张东明、刘晓春、姚燕永共同启动系列报道,屏幕上的百家姓最终汇聚成一个“和”字,寓意中原地区南下的百姓与岭南百越族最终合于一家,寓意家和、国泰、民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家教家风”在今天社会的重要意义。张东明指出,《百姓寻根——我的祖先我的根》系列报道有助于人们充分认知南粤祖先在开拓广东历史文明过程中的努力和成就,有助于深入挖掘和传承岭南名门望族的优秀家风文化,对社会和谐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该系列报道将引入学术界研究成果,通过全媒体的报道形式,提升岭南文化的形象。

  座谈会上,来自中山大学、韩山师范学院、嘉应学院、五邑大学等院校的姓氏文化研究专家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广东姓氏文化的历史脉络、发展特点与文化内涵,为系列报道的开展建言献策,共同勾勒“广东姓氏文化地图”。

  “百家姓”蕴藏岭南移民开拓史

  文明开拓

  岭南姓氏文化源远流长。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广东自秦汉以来就成为中国的移民大省。从2000多年前的赵佗开始,南粤的先民便陆续迁徙到这片热土中来。经过上千年的融合,如今广东形成了将近两千个姓氏。

  从“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到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张九龄,再到近代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等,每个岭南姓氏都可以带出一段岭南先贤与名门望族的“威水史”。

  “姓氏是中国人重要的文化符号,背后积淀了深厚的集体历史记忆,表达了民众对祖先来源的文化认同。”陈春声说。

  岭南姓氏背后其实就是一部岭南移民的开拓史。如今,在赵佗南下落脚的河源古镇佗城里,一个镇便有179个姓氏,其中一个村就有139个姓氏,堪称中囯姓氏最多的村。

  广东姓氏文化的一个特点是:不少名门望族的兴起,都与岭南的开发有着密切关系。明代以后,在围海造田的过程中,涌现出不少大家族,他们在沙田边缘形成了上万人的家族聚落,这在全国范围内十分罕见。不少岭南家族都与当地的经济开发有着密切关联,如小榄何氏、沙湾何氏、碧江苏氏等名门望族,就是在沙田围垦的过程中兴起的。“珠三角一带很多地方原来都是海,人们来到这里没有立足之地。而这些庞大的家族靠着自己组织的大量劳动力,不断开发,终于开垦出一片片的良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邓启耀介绍说。

  此外,华侨文化也是广东姓氏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明清以来,不少岭南家族纷纷远渡重洋、开枝散叶,涌现了不少对当地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杰出人物,如美国第一位华裔参议院邝友良、加拿大第一位华裔省督林思齐、美国首位华人州长骆家辉等。泰国前总理他信、英拉兄妹的祖先也都来自广东。

  黄挺表示,姓氏文化成了海外华侨天然的情感纽带。一些宗亲组织超越了地域的界限,将姓氏文化扩展到整个华人圈子中。“例如泰国华人郑午楼成立了‘泰国郑氏宗亲总会’,无论来自哪个籍贯的郑姓华侨都可以参加这个组织。改革开放后,这些华侨家族和宗亲组织对家乡经济建设不遗余力”。

  黄挺还指出,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不少来自潮汕地区的革命家庭曾前往南洋避难。红色文化在这些家族的后人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为潮汕地区的革命史留存了不少佐证。

  揭示岭南姓氏背后多元特质

  多样文化

  广东姓氏文化不仅在全国独树一帜,在岭南大地也呈现出一幅色彩纷呈的画卷。不少姓氏如邝、区、冼、简等,为广东所特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而岭南三大民系的姓氏文化特征也各有特点。

  据肖文评介绍,客家民系的姓氏文化蕴含了崇文重教的显著特色。“在古代,崇文重教与科举制度有着密切关联,通过获取功名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客家人在山区生存的智慧。”他指出,不少客家乡村建筑都保存着这些姓氏的郡望和堂号,他们都会在元宵节为家族新添的男丁举办隆重的上灯仪式,这反映出他们对中原文化深深的认同与依恋。

  而黄海妍发现,珠玑巷传说在广府地区广为流传,不同姓氏家族对自身来源的认同也有着微妙的差别。“比如沙湾何氏、萝岗钟氏这些名门望族,他们就没有将珠玑巷视为祖先的来源地。”黄海妍认为,过去不少研究者更注重姓氏来源的共性,而不同地域、文化姓氏的多样性,更值得重视和研究。

  黄海妍还指出,姓氏文化背后还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信息。以广州陈家祠为代表的“合族祠”现象,就是一种姓氏文化多样性的表现。“陈家祠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宗族组织,它在当时更多的是加强了城乡联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州的城市发展轨迹。”

  钟鸣分享了他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独特案例,比如南海西樵山下一个有着170多名“老”姓人的“老家村”,揭示出佛山独有的古老姓氏——“老”氏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广东瑶族有许多姓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神话时代,他们会围绕自己的姓氏举行耍歌堂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邓启耀指出,除中原移民姓氏以外,许多广东常见的少数民族姓氏也独具特色。

  著名历史学家傅衣凌教授曾经指出,不少客家姓氏,如陈、黄、李、吴、谢、刘、邱等,血缘里都带有畲族成分。此外,一些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姓氏,如高要的慕容氏、鹤山的源氏、南海的蒲氏、顺德的云氏,也曾见证广东文化交融变迁的特殊历史。

  “这次系列报道题为‘百姓寻根’。‘百姓’既包括汉族也包括少数民族,既包括名门望族也包括普罗大众;‘百姓’从横向显示广东姓氏文化的多样性,而‘寻根’则从纵向反映了姓氏在文明进程中发挥的作用。”邓启耀指出,本次系列报道将能使广东姓氏文化得到更立体和更丰富的呈现,从而提升岭南文化形象。

  为延续岭南乡村文脉注入动力

  现实意义

  为延续岭南乡村文脉注入动力

  除了学术价值之外,岭南姓氏文化的梳理还有更多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古老乡村文脉正慢慢衰落,传统的姓氏家族文化也正被人们渐渐淡忘,有的家族甚至无法编纂一部完整的族谱。

  “现在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失,不少客家地区乡村都出现了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平常祠堂也很少人使用,只有逢年过节才热闹一点。”谈及现状,肖文评不无感触地说道。

  “姓氏家族的文化遗产保护落实到村落的空间中,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都要呈现。如今,很多无形的姓氏文化遗产,只在乡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记得,因此亟须对此妥善发掘和保护。”刘晓春说。

  快速城镇化不仅改变了村落的外观,也为乡村社会治理带来新的挑战。河源市连平司前村通过“吴氏家训”的复兴,使得过去十年间社会保持着和谐稳定。故此与会专家认为,对家风、家训等姓氏文化留下的精神财富进行梳理,对社会和谐发展、延续岭南乡村文脉有积极意义。

  此外,作为联系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姓氏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上世纪80年代以来,岭南大地掀起了一轮寻根热。无论海外华侨还是本地乡亲,都越来越热心寻找自己的文化根源。“如今,很多居住在印尼的华人第三代、第四代已经听不懂梅州话了,但他们还与家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至少他们对文化的根有清晰的认知。”肖文评表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壮大,海外华侨对姓氏文化的认同也将不断提升。

  “让老百姓了解广东姓氏文化,唤起人们对姓氏文化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本次系列报道的重要意义。”肖文评期许,通过《百姓寻根——我的祖先我的根》系列报道的推进,更多民众将参与到对家族姓氏文化的自觉传承中来,共同维护姓氏文化背后蕴含的宝贵精神遗产。

编辑:张林昱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