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一代贤相垂千古 张氏家风育后人

2015-06-25 16:10 来源:南方网 记者 周豫 谷立辉 通讯员 韶宣 廖春花 李振林 张翠英 摄影 周豫

周田村处处呈现出浓厚的孝德文化。
九龄园内雕塑和碑廊。
风度门楼。
珠玑巷张昌故居。

 

在中国历史上,张姓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祖居中原的张氏迁至全国各地,继而星散至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张姓人。”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张姓人口近1亿,其中旅居国外的已达数千万之多。

张氏各宗族的族谱里闪耀着一个又一个令人敬仰的名字,其中在广东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出生于岭南韶关的唐朝宰相张九龄。作为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在庙堂之上,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为“开元盛世”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岭南第一人”;在州郡任上,他造福一方,凿古道、疏通衢,交通南北,让岭南获益,恩泽百代;对于文友,他以诚相待,提携王维、招募孟浩然,又有远怀友人之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传诵至今,被称为“岭南诗祖”。

除了九龄故里韶关,九龄后裔还经珠玑巷南下到珠江三角洲各地。宋元之际,九龄第14代裔孙张化孙一家三代自福建宁化由上杭分迁到粤东北地区,经过繁衍,梅州张氏渐成大族,其中尤以梅县桃尧桃源、五华大田、丰顺建桥、埔寨、大埔及梅州城区周边地区人口最为集中,后代中不乏“中国葡萄酒之父”张弼士、“开华侨投资办铁路先河”的张榕轩、张耀轩昆仲等实业家,也有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张如心等政治家。

及后,崇尚孝德、秉承“百忍”家风的张氏后人更涌现出了一辈辈岭南先贤和名门望族。如今,千年遗韵尚存于后人的缅怀之中。为一探先贤遗风和后人传承,南方日报记者前往韶关曲江等地寻访张九龄及张氏后人的文化遗踪。

古村寻迹

金鉴流芳,雄关草木肃威仪

史料载,张九龄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州府的副长官),是张氏家族第一位在韶州做官的人。张九龄祖父张子胄,逝世后葬于韶州曲江。据《曲江县志·古墓葬》记载:张子胄之墓,位于周田镇平圃村东侧山岗上(现仁化县境内)。

为了寻访张子胄墓,我们一行驱车前往周田镇。在平圃桥不远的公路东侧半山上,找到了这座唐代古墓。张子胄墓虽已年久失修,埋没在荒草丛中,但陵墓表面建筑结构还算完好。

镇域内,经新、老两座灵溪桥后便来到了“风度村”。相传,这里是张九龄的故宅(张子胄后裔聚居地)。至今村中保留有四五座古老的祠堂,为明清以来重修。这个古老的村落距张子胄墓地约1华里,站在村边向东南方向眺望,可望到古墓的山头。

一大早,张九龄第57代孙、张九龄文化研究会仁化分会副会长张宗式便在村口等候。据他介绍,这个粤北山区的古村落有600多户村民,均为张氏后裔。

来到风度村,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村口一座古朴的风度门楼,这也是韶关市区“风度楼”自抗日战争时期毁败后,粤北现存的最古老的风度楼。整座门楼巍然大气、古朴庄严,也是村中张氏族人办理红白喜事礼仪庆典之所。门楼正门楣上方红底金字牌匾上的“风度流芳”四字,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对名相张九龄的肯定和推崇。乃至唐明皇以后用人时,必问“风度有如九龄否?”

进村巷不远,就是该村最古老的宗祠——“金鉴流芳”祖祠,祠堂两旁悬有楹联:“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

进入祖祠,前厅藻井内壁上方,一块宋代古匾“燕翼诒谋”悬挂正中,正是张九龄《归燕》诗“海燕虽微眇……鹰隼莫相猜”中人格人品的展示。中厅敬有九龄公画像。祠堂里“青钱世泽、金鉴家风”的祖训更是随处可见,以示子孙不忘先祖张九龄之《千秋金鉴录》。

如此浓厚的“金鉴遗风”,自古以来吸引了不少官场文人前来。据《张亨甫全集》记载:清代诗人张际亮(张亨甫)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应广州府郑云麓观察使之邀来穗游览。从史料记载上分析,张际亮所寻访的就是今天的周田风度村,观后他还写道:“故宅烟霞余气色,雄关草木肃威仪。”足见他当时寻访怀古的心情和崇拜先贤的至深情感。

除祖祠外,风度村共有五座古老祠堂。老祠内还保留有“进士”、“武魁”的牌匾,其中一方“秀拔天池”的大匾,正是广东巡抚部院为清朝嘉庆二十年该村考出的监元第一名张锦元所立。这古老风度村的后辈,曾在官场、文场出类拔萃,继承着九龄公的文采风度和谋略祖训。

历代纪念

九龄风度,耳濡目染世代扬

张九龄曾祖父在韶关曲江做官,父亲则来到始兴置立田地以耕为业,张九龄在韶州出生后也曾返回始兴故里生活多年。2010年,张九龄文化研究会发动海内外九龄后裔、张氏宗亲募集资金,对张九龄位于始兴县隘子镇石头塘村的故居宗祠进行了再次重修。

如今,始兴建有九龄公园、铸有张九龄铜像,并开辟了九龄步行街,甚至还有九龄屐、宰相粉等特色物产。

2012年起,始兴县组织当地作家和专家团第一次将始兴民间流传的张九龄小时候故事传说进行了全面收集整理,编辑了有50多个故事共10多万字的《九龄少年时》故事集,给广大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提供了一本融文学性、可读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故事读本。

在张九龄(韶关)研究会副秘书长李振林的带领下,我们又来到了韶关市武江区西河街道田心村,这里便是张九龄家族墓和张文献公祠所在地。路边伫立着石羊石人,山脚处的“张文献公祠”原为民国七年驻粤滇军总司令李根源为张九龄家族墓进行大规模修缮时所建。

我们沿着小路从公祠旁继续蜿蜒而上,踏过百级石阶,到达半山腰的张九龄家族墓地。墓地共有7座,九龄墓位于正中、坐北朝南,墓地左右有托抚状小山丘,即古代民间所谓“太师椅式”的风水宝地墓葬山形。墓碑上书“右丞相始兴伯张文献公墓”,墓的左右两侧有“樵苏永禁,竹帛犹存”的圆形石刻。

墓前一株桃花树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据当地文保工作人员梁新华老人介绍,这株树自生自长于斯,颇为奇特。从树旁望去,山岗下的小村依稀可见,不由让人想起张九龄的《感遇》:“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作为一代名相的故里,历代韶州地方官府都会建享堂、编夫看守张九龄墓地,并立祠奉祀,每年定期由官方主持公祭。在墓园附近修建的九龄园,就是世界张氏总会第六届恳亲大会主要活动的举办地之一。

在占地25.5亩的九龄园里,最引人瞩目的是张氏祖宗张挥公和一代名相张九龄的雕塑。两尊塑像后面,是一条规模颇大的石碑廊,30多块由省市书法名家书写的石碑陈列其中,分别以楷、行、草、篆、隶等多种书体书写。唐德宗以及历代名家杜甫、孟浩然、王维、苏东坡对张九龄的评价以及张九龄的名言和诗词等,都用书法这种传统的方式展示了出来。

此外,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的张九龄真像碑刻拓片也在碑廊中展出。石碑廊后面分别是张氏源流陈列馆和张九龄陈列馆,详细展示着张姓的起源、张九龄的事迹、风度和文化等,每年都会吸引大量张氏宗亲和各地游客前来参观。

据李振林统计,韶关市各地大型张九龄雕像超过15座。在曲江,“九龄文化”更是处处可见。在为纪念张九龄诞辰1310周年而建的曲江人民公园里,这位“开元贤相”的诗文集《曲江集》就竖立在他塑像的后面,其勤政爱民、高风亮节的人生轨迹也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在百姓中传扬,成为寻常百姓家口口相传的佳话。

家训传承

守信有礼,百忍家风思祖德

史料记载,广东张氏多为唐宋北方移民,一般而言他们先由赣南、湖南入粤北,然后再向西南方向推进入粤西等地,尤其是梅关古道开凿后更甚。自张九龄曾祖张君政到韶州上任后,后人多居住在当时的始兴境内,此外,南雄珠玑巷张氏和梅州张氏也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分支。

珠玑巷是广府人寻根问祖的必经之地,巷中现存有张昌故居。张昌是张九龄的直系后代,珠矶巷的繁荣兴旺也是从张九龄诏开凿梅关驿道开始。据传唐敬宗宝历年间,“敬宗巷”孝义门人张昌七世同堂,朝廷闻其孝义,特赐予珠玑绦环,为避敬宗庙讳,敬宗巷才改名为“珠玑巷”。宋咸淳德佑年间,元兵进逼广东,为了逃避战祸,曾有大批珠玑巷张氏居民从南雄出发沿浈水到韶州,再从韶州沿北江南下到广州,其后裔现分处珠江三角洲各地,如香山县(今改名中山)南屏、南海县大涡乡、东莞栅口、顺德龙江乡张氏等均是从南雄迁徙而来。

代代传承的祖训、家训,被张氏家族视为家庭建设之本,族中尤其看重和睦家风的培养。正如张九龄所云:“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笔者跟随南雄珠玑巷联谊会秘书长张达明来到张昌故居,门口“愿天下翁姑舍三分爱女之情而爱媳,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的对联格外醒目,而它也作为祖训保留至今。在南雄的《张氏族谱》中,便对“孝德”格外推崇,内写有“家训九条”:除“崇祀祖先”外,“孝敬双亲、友爱兄弟、训诲子侄、和睦乡里、尊敬长者、怜恤孤贫”均在其中,更明确指出族中“子孙众多,无甚亲疏”、“同乡共井,缓急相依”等具体做法。

如今的梅州张氏大部分是张化孙的裔孙,约占80%-90%,多从福建宁化、江西等地迁来。张化孙是张九龄第14代裔孙,其后裔也多分迁到潮州、嘉应州(今梅县)、大埔、镇平(今蕉岭)、丰顺、海丰、陆丰、广州等地。

据梅州市张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张伟忠介绍,梅州张氏广泛分布于梅州各县(市、区),其中梅县桃尧桃源、五华大田、丰顺建桥、埔寨、大埔及梅州城区周边地区人口比较集中。至今,丰顺埔寨、五华的张氏还保留有烧火龙、坐刀轿等民俗,“现代梅州张氏,逢年过节都有祭祀祖先的习惯,张氏宗亲会还多次组织宗亲祭祖团赴福建上杭祭扫化孙公墓。”

为教育子孙后代,张化孙还作七律一首遗留后代,诗中云:“清河系出源流长,卜吉移居闽上杭。百忍家风思祖德,千秋金鉴慕宗坊。承先孝友垂今古,启后诗书继汉唐。二九苗裔能禀训,支分富盛姓名香。”诗中提到的“百忍家风”正是张化孙及其张氏家族的行为准则,格外推崇和睦家庭之道,要求后人能相互体谅及忍让。据说,张氏当时为寿张望族,至张公艺主持家政时,已经九世没有分家拆产,举家数百人同灶共饮,长幼有序,和睦融洽,从未因家事发生过矛盾与争执,州县官多次旌表其门。唐高宗更亲自造访其家,问及治家之道。

人才辈出

继往开来,客家精神传后人

中国历来以农业为本,重农轻商似乎成为数千年来的国策,然而张氏家族中却有着“重本而不轻末”的传统。在光绪末年制订的张氏《祠规》有规定:“士农工商皆属正业,族中子弟务须量材学习。”

近代华侨资本家、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1840年生于广东潮州府大埔县(现梅州市大埔县)。他自幼家境贫寒,17岁只身奔赴印尼雅加达做苦工。期间,他工作勤恳,更敏感地捕捉商机开设专营各国酒类的商行,后获巨利,成为当时比皇帝还“富有”的人。

从一个放牛娃到南洋首富,张弼士由商而官、声名显赫。作为梅州张氏后人,张弼士把公司取名“张裕”更有其深意——以其“张”姓开头,“裕”为祖国“昌隆兴裕”之意。

也正是家风中对于谋生的态度,使得张姓子孙的机会比别人多得多,这不能不说是历代张姓烟火连绵、家业兴旺的重要原因。

梅州张氏在颠沛流离的迁徙历程中,更将坚韧耐劳、刚毅“硬颈”的客家精神内化为奋发图强的动力。祖籍广东梅县的张榕轩、张耀轩昆仲便是客家华侨之佼佼者。他们不仅出资修建潮汕铁路,在中国近代史上开创了华侨投资办铁路先河,成为“棉兰开埠之功臣”。张耀轩还热心公益事业,曾捐巨资给同盟会,为此,民国政府特给其颁发“急公好义”牌匾,孙中山还亲笔题赠“博爱”两字。

客家人向来有崇文重教、重德修身的传统,张氏后人更是如此。出生于兴宁县叶塘中社村的张如心便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理论教育工作战线上著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家、教育家,是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第一人。

位于梅州梅城的张家围是著名的人文景区,此处原为开基十世祖肩一公(从镇平始祖旭绍公为第一世算起)祖屋,因为子孙渐多遂左右拓展、毗连建屋,到清末渐成十八座屋宇,围成一大圈故得名。当地,张氏裔孙超过万人、分布世界各地,尤以东南亚为盛。科举时代,此间曾出进士2人、举人17人、秀才更是不计其数。近现代,此间曾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参与革命,专家学者有如繁星灿烂,现代言情小说鼻祖张资平、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张棣昌等均出于此。

如今,张氏家风越来越“内化”成了现代人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从而变得更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感。在韶关周田镇,多数打工有了积蓄的张氏后人已在存留的古村落附近盖了新房,房外墙壁到处都刷有“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等标语和图画,这里已经是“广东省首个孝心村示范点”、“广东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在曲江九龄小学里,校训“尚正宽和”几个大字颇为醒目,教学楼更以“崇信”、“崇礼”和“崇义”命名,孩子们俨然成了一代儒雅新人。张氏家风也通过世代相传而源远流长,在不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中,得以理性总结、提升以及世代不间断的变通、完善、传承,让后代繁衍昌盛、人才辈出。

专家访谈

“九龄风度”的

“德”与“能”

可为现代所用

——访韶关学院教授、张九龄研究专家熊飞

南方日报:当下研究张九龄的意义何在?它的现实意义在哪?

熊飞:当代学者以张九龄及其《曲江集》为研究对象,既有《曲江集》的校注、诗文选编、年谱编撰和生平事迹考据等基础研究,也有对张九龄历史遗存的调研、挖掘和保护。从学术层面看,它是张九龄研究向更深更广层面的扩展,是学术研究发展的必然;从文化层面看,对张九龄精神遗产的深入挖掘,也是当下“与时俱进”文化现象的展示。

张九龄是古代官员的杰出代表,他身上所折射出来的精神气度,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文化的精髓。现阶段中国人的价值观想要合理形成不能从空中降落、不能舶来,只能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合理引导而形成。当下研究张九龄,对张九龄精神遗产进行深入挖掘,对现阶段中国人的价值观合理形成有特殊意义。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张九龄是一个著名的清廉正直的官员代表,他虽然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但有很多为官当政的实迹值得借鉴。

南方日报:张九龄的人格魅力和“九龄风度”的精神核心是什么?当下,如果将“九龄风度”视为一个“文化体”,我们应该从几个方面去传承其内核并扩展它的外延?

熊飞:“九龄风度”是一个文化概念,诸家对此解释不一。玄宗眼中的“九龄风度”是张九龄外在的形体模样与内在的性格学养、才能德行操守相结合的产物,是张九龄长期在朝为学为人、处事做官的行为方式在玄宗心中产生的印象。这个形象被创造出来后的1000多年中,又经过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再创造”,最终使他极具象征性地成为此后文人士大夫的典范。如果将“九龄风度”视为一个“文化体”,个人认为,知识渊博、深谋远虑、任事勤勉、敬职尽责、尚直守正、竭忠尽孝、崇实去华、近清远浊、推诚守信等,都是“九龄风度”的文化内涵。我们至少可以将它分为“德”与“能”两大方面。

南方日报:张氏家风、家训颇有特色,是否也能由此成为当下塑造岭南文化新风貌、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

熊飞:深入挖掘“九龄风度”的文化内蕴并加以合理利用,是可以为塑造岭南文化新风貌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此外,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政治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为张家家训有特色,才成功造就了“岭南第一相”。个人以为,利用家训,加强对每一个家庭的教育,从一个个具体的家庭做起,这样就可以做到家庭和谐,从而达到社会和谐。

张氏名人

【张夔】 宋代广东潮州府海阳县隆眼城都人,唐宋潮州八贤之一,以德行、节义、治绩闻名,历任茂名令、廉州判官、知新州等。他为官不徇私,敢为民辩冤,其子张昌裔登宗宣和六年进士,曾孙张雷登嘉定七年进士。后代均有登仕政绩,受民称颂。

【张荫麟】 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1923年考入清华学堂后仅仅半年便发表处女作《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针对史学家梁启超对老子事迹考证提出异议,让当时学术界大为震动,并获梁启超激赏。在清华求学7年,以才、学、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

【张荫棠】 广东新会双水人,清光绪举人。其父为清代浙江海防水师总兵张蓉光,其兄为享有“绝域使才”之名的清朝第三任驻美公使张荫桓。张荫棠曾以举人员外郎身份在总理衙门管理对英交涉事务,1909年又以外务部左丞的身份出任驻美、墨、秘、古四国公使,是晚清最后一任驻美公使,美方当时表示对张荫棠使美“甚乐于接待”、“自必能使中美邦交益臻敦睦”。

【张竞生】 广东饶平人,民国第一批留洋(法国)博士,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是哲学家、美学家、性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在中国最早提出和确立风俗学、最早翻译卢梭的《忏悔录》、最早发表人体裸体研究论文、率先提出计划生育。

【张镇孙】 广州府南海县喜涌人(现为顺德区)。广州府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状元,宋咸淳七年(1271)得中。因不受权奸贾似道拉拢,后回到广州侍奉父母。一直到1276年12月广州被元兵占领后,宋端宗才想起文武双全的张镇孙,任命他为广东制置使兼略安抚使,临危受命的张镇孙率领宋军与元兵激战,一举收复了广州。

 

编辑:张林昱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