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勤耕苦读成望族 退让明礼塑家风

2015-08-12 08:56 来源:南方网 李培记者 李培 实习生 梁艺凡 摄影:刘力勤 实习生 林瀚韬

职方第内刻有“退让明礼”的家训。

碧江金楼正门。

金楼后花园长廊上嵌有碧江石刻版“清明上河图”。

碧江金楼古建筑群内的园林。

  

  苏姓出自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苏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发祥于河南温县,后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天子迁都洛阳,史称东周,苏姓为官者随之迁徙洛阳,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北宋时期,苏姓由闽入粤。如今,苏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省为多,广东省的苏姓人口占到全国汉族苏姓人口20%。

  广州白云山上有一条“苏家山胜迹”小道,尽头是一个很大的墓园“苏家山”。其墓主苏绍箕出生于南雄珠玑巷,在宋代曾官至太尉,晚年他迁居广州,隐居白云山月窑庵。其二子苏世矩定居顺德碧江;三子苏世度留在广州,其第九世以后也迁居碧江。千百年来,碧江就是一颗镶嵌在珠三角中的绿洲。碧江苏氏和这里的先民围垦造田、勤劳耕读,使之成为一块富庶之地、人文渊薮。

  苏氏广泛分布于岭南的土地上。据统计,潮汕地区分布有苏姓宗亲20余万。在普宁、海丰、潮州、怀集、罗定、信宜、南雄、佛山顺德、东莞等地均有苏氏宗亲联谊组织,广州、阳江和茂名等地也有苏氏分布。而碧江苏氏作为珠三角望族,在开拓岭南土地、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堪称代表。

   诗礼传家 勤耕苦读造就富庶之乡

  “九派春渠水绕门”,古诗里的碧江一派水乡风致,河网密布,古树浓荫,青砖黛瓦,祠堂遍布。

  职方第是当地保留最为完整的古代园林宅邸,这座占地20余亩的大宅始建于200多年前,院内古代青砖屋宇错落有致,果木掩映、奇石假山、池塘凉亭,移步易景,透出一方望族的往昔繁华。

  清嘉庆、道光年间,时任兵部职方司三品官员晋赠荣禄大夫(从一品)的苏丕文衣锦还乡,大兴土木,修建了职方第这座大宅。宅第四进两天井:前三进为大厅,四柱大厅,透出气派。梁架均用南洋运回的铁力木造成,内墙饰以水磨砖工艺,可谓不计工本。最后一进是高达16.8米的镬耳山墙三层通堂楼房,颇为气派。《顺德县志》曾这样描述道:“楼房高五至六丈,遥望之如浮阁高出林表。”足见其气派非凡。

  职方第不远处是闻名遐迩的碧江金楼,这幢二层木质小楼,原名“赋鹤楼”,本为苏氏望族雅集赋诗的藏书楼。后因苏丕文的孙子苏百诩迎娶一位贵胄千金翻新改名金楼。这位千金是当时法务大臣、南海人戴鸿慈长女戴佩琼。戴佩琼嫁入苏家时,金楼加装精美的木雕并贴满金箔,楼板间隔处刻有刘墉等清代名流字迹,豪华中增添几分文雅气派。才子佳人一段良缘,为金楼平添碧沙待月、红袖添香的气息。

  清代后期,职方第内修起一所家塾“亦渔家塾”,它见证了苏家崇文重教、重视耕读的家风。家塾内保存着宣统皇帝老师温肃以及同邑进士乡儒批改的学童习作真迹,让人恍若看到苏家子弟勤学苦读之景。

  整个宅第屋宇成片。苏丕文生前曾总结自己一生为官做人之道,在大宅中留下“家训箴言”以示子女:在职方第进门的牌坊门额外部和内部,分别镌刻着《易经》中“视履考祥”以及“退让明礼”。八个大字儒风扑面,道出苏家谦和内敛、低调做事的家训。

  苏丕文修建的大宅仅仅是碧江苏氏数百年“诗礼之家”的一个缩影。从碧江苏氏的始祖苏绍箕官至武阶正一品,到其子、碧江苏氏开基祖苏世矩的两个儿子苏之才、苏之奇双双登科进士。碧江苏氏的先祖定下家规敦促儿孙勤耕苦读。从宋代隆兴元年到宝祐四年的90多年间,碧江苏氏出了5名进士,其中4位领了五品以上的官衔。他们告老还乡后,陆续营建宅邸居所,修建祖祠。出资带动迁居碧江的乡亲致力垦殖,围垦造田,碧江大规模建村的帷幕由此拉开。

  顺德碧江南迁的先民们,在苏家“耕以致富、读可荣身”的儒家思想带动下,数百年来延续着耕读文化的发展模式,助推珠三角成为富庶之地。

  祠堂文化 贤良廉贾 家族历代昌盛

  “顺德祠堂南海庙”。《广东新语》中记述:“顺德最重祠堂,大族壮丽者动费数万金。”碧江村现存的20多座祠堂,其中有近一半是苏家祠。它们无论是建制规模还是建筑艺术,都堪称顺德祠堂的典范。碧江现存年代最古老的明代尊明苏公祠,民间称为“五间祠”,面阔五开间,宽超过32米,被称为顺德现存祠堂的“老大哥”。

  碧江村人才辈出。据《顺德县志》载,自明景泰三年建县至清代中叶,碧江村出了17名进士,而中举仕子更达106名以上,其中有苏葵、苏珥、梁若衡、苏应文、苏吉臣等著名学者和仕宦名人。这些仕人遍布京城和全国各地,他们告老还乡后,致力建造祠堂和宅第园林,因而在碧江村留下了大片特色十足的祠堂等古建筑。

  至今碧江保留的几座苏氏祠堂,印记着苏家人科举功名、仕途官职的荣耀,砖瓦木石间凝固着一部活的“苏氏家谱”。人们从碧江苏氏老辈人口中,常常能听到对苏氏大宗祠的描述。它在上世纪70年代不幸被毁。据《苏氏种德堂永德记》记载,成化十九年(1483年)碧江苏氏在村北择地大兴土木修建“种德堂”,这时期族中翰林苏葵正出任江西布政使、进士苏仲官至户部主事,二人位高权重、声望显赫,所以重建的种德堂面阔七间,为很高等级建筑形制,还请到岭南大儒陈献章题了“苏氏大宗庙”的门匾。

  “往事模棱堪鉴戒,暮年完璧是行藏。”曾手握重权的苏葵晚年留下这样的诗词。嘉靖、万历时期,朝政混乱的格局下,苏葵、苏仲两位名臣经历了宦海浮沉,选择急流勇退,他们归田以后以经世之才推动家乡的发展,使得明代后期碧江经济仍稳步发展。而苏葵、苏仲的辞官归乡,影响了碧江苏氏的后代,他们勤奋苦读求功名,又有淡泊之志,平淡看待官场斗争、个人荣辱。

  碧江苏氏这一家风到了清代中叶愈加显现,碧江人已经从耕读仕途中走出来,奔上儒商文化之路。清乾隆之后,碧江苏氏后人很少走向仕途。“佛山李待问,碧江苏吉臣”是昔日南、番、顺一带财富与学问兼得的代名词,其中苏吉臣说的就是雍正乾隆年间的碧江人士苏弼,他的故事颇为传奇,放着六品官衔不去上任,凭着学识与胆量在商海中搏浪,成为一方巨富。

  另一位族人苏珥自幼文辞卓越、学行兼优,曾被雍正督学邓钟岳以“优行”举荐,还被盛赞为“南海明珠”。康有为盛赞其书法,《清史列传》中更称赞他“文与书称二绝,皆见重于时”。但苏珥三次推辞了荐举的机会放弃仕途。

  碧江村心大街上有一座风格古朴的峭岩苏公祠,修建于清代中早叶,是苏弼后人为纪念他而建。祠堂一路三进,面阔三间,斗拱、梁头、雀替、封檐板上的浮雕云水纹饰精美绝伦,透露出一分财富与一分内在的儒雅。

  与它相隔不远的慕堂苏公祠更显恢宏,是职方第修建者苏丕文的家族为祭祀祖先而建。慕堂苏公祠面阔三间,三进两天井,祠堂门前是一块巨大的照壁和谷仓,形成一组祠、宅、仓聚合的古建筑群,栉比林立的镬耳山墙结集成的瓦阵,巍峨壮观。值得一提的是,祠堂集岭南石雕、砖雕、木雕于一炉,其创作者梁进、梁佳通是广州陈家祠的主要砖雕作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据统计,碧江苏氏历史上曾修建了近70座祠堂,碧江苏氏的勤劳果敢、低调内敛的家风因此而流传下来。万历年间编撰《顺德县志》的叶春及曾为碧江苏氏写了一篇《金精族谱序》,他这样概述苏氏家风:“士不必名世,要之贤良;农不必千钟,要之力本;商不必巨万,要之廉贾。”数百年来,碧江苏氏形成了“贤良、力本、廉贾”的中庸之道,他们勤奋进取又脚踏实地,使得碧江苏氏家族经历时代更迭变换,依旧昌盛不衰。

  岭南苏氏 追崇东坡 文化名人辈出

  “汉室忠臣第,宋朝学士家。”这是广东南雄珠玑巷苏氏宗祠的对联,一语道出苏氏祖上的荣耀——出使匈奴19年持节不屈的西汉忠臣苏武和北宋文豪苏东坡,显示了广东苏氏的深厚渊源。广东苏氏广泛分布于潮汕、佛山顺德、广州、河源、东莞等地,人口众多。

  清代嘉庆二十三年,由新会苏述曾、东莞苏海等人发起,广东各地苏姓宗亲集资在广州购买了房产和地皮建起了武功书院,成为广东各地苏姓的合族祠,而武功书院开宗明义以“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为始祖,因而,碧江苏氏种德堂并未加入。

  “北客几人谪南粤,东坡到处有西湖。”惠州西湖苏(轼)公祠有这样一副对联。宋元祐八年,大文豪苏东坡被远贬惠州,在广东各地的苏氏后人中,流传着不少与苏轼有关的故事。这其中,河源苏家围的故事广为流传。

  苏家围原称苏围,是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的一个自然村。相传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苏东坡的第七代后人苏天荣从江西南下,发现了该地。到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苏天荣第四代后人苏秀弘,携眷于此开村,繁衍生息,生根落叶。

  苏家围不是常见的圆形围龙屋,是方形具明清特色的“府第式”围屋,至今保留完整古民居18座,保存有500余年历史的古学堂——东山学堂。苏家围有“永思堂”和“义峰祠”两座祠堂。永思堂建于1481年,是为纪念苏家围八世祖苏东山而建,故称东山苏公祠,一直是苏家围人举行祭祀、议事的地方。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翻开苏氏家谱,在苏家围苏氏家族最显赫的时候,这祠堂里曾悬挂着63个学位、官位匾。与碧江苏氏一样,受中原传统思想影响,客家苏氏不管迁徙何方、身居何处,富裕或贫穷,成功或挫折,始终秉承读书风气,耕读传家。

  在广州车陂村有一座晴川苏公祠,据当地族人介绍,是为纪念祖先苏绍箕而建,而祖先是苏东坡的孙子。车陂苏氏的始祖与碧江苏氏的始祖同为苏绍箕,苏绍箕的三子苏世度定居车陂,车陂的苏氏后人围垦造田、改造横涌,使之成为鱼米基地。

  祠堂曾历经三次重修,墙体用古时岭南通用的大青砖砌成,顶上木梁黑瓦,大堂和走廊悬挂着“重德堂”“轼敬堂”等木刻横匾,重修后整体布局协调,保持古朴、清雅、庄重。中座一联:“物华天宝,宫灯呈祥光耀彩;人杰地灵,式敬堂前喜庆多”,它历代都是村里的文化中心,办私塾、学校培养人才。

  近代以来,广东的苏氏族人遵从祖先训诫,低调行事,淡出政坛。但耕读文化传统与深厚的家族底蕴,仍然让广东苏氏涌现出不少杰出文化名人,如清代岭南画坛“二苏”——苏六朋、苏仁山,以及著名诗僧苏曼殊等。

  专家访谈

  碧江苏氏家风

  体现低调谦和

  受访专家:苏禹(老一辈碧江人,著有《历史文化名村碧江》《顺德祠堂》《碧江讲古》等)

  南方日报:根据您的研究,为什么碧江苏氏能在明清两代形成望族?

  苏禹:据确切文献资料记载,碧江大规模建村,始于南宋初年。而碧江的发展得益于珠江水和南海潮的孕育,这里的庞大家族因为围垦造田而不断巩固和壮大。苏氏族人早在宋代就参与到碧江开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族群。

  碧江苏氏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农垦,碧江所处的历史地貌主要由北江西江冲积而成,加上碧江苏氏所置田产大多集中于珠三角的低沙田地区,沙田过若干年增长一个围,起码两三公里,碧江苏氏较早参与到围垦造田的过程中,其田产不断增长;其次是耕读,明朝实行奖励垦荒、大兴水利以及科举措施,碧江苏氏由此安定下来,碧江苏氏不少人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深厚的家族文化得以传承,成为诗礼之家;再次是由仕途转向儒商,要读书但不一定考取功名,乾隆三十四年以后,碧江苏家走上仕途的人越来越少;最后是发展外向型经济,清代晚期,碧江的纸类加工和贸易造就了很多铺号和家庭作坊,还培养出一批与十三行行商关系密切的商人,如碧江人士苏泰在晚清是广州赫赫有名的银号老板,在番禺、中山置有万亩田产,人称“苏大阔”。碧江苏氏后人因家境殷实不少留学海外学习西医及农学、工学,涌现出不少杰出人士,如晚清苏寿铿成为广东一代名西医。

  南方日报:所谓“顺德祠堂南海庙”,碧江苏氏留下了不少建制宏伟的祠堂,祠堂对于家族文化传承有怎样的意义?

  苏禹:碧江苏氏之所以在历史上发展成望族,家族公产的发达是一个原因。他们所置的田产在河流冲积过程中会自然生长,因此为族人公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此基础上,碧江苏氏十分注重子弟的教育。

  古代县以下没有常设官员管理。而家族祠堂就可以发挥辅助作用,最重要的就是代政府收纳赋税和维护治安。一个家族多少田亩,多少人,付多少税,往往由族长负责收齐税款。有一份史料显示,晚清顺德本地纳税最多的是“种德堂”(碧江苏氏大宗祠)。

  另外,顺德望族修建的祠堂对稳定社会秩序也有意义。顺德大部分先民是南迁过来,传统文化的关键是血脉的传承,一个碧江人在社会上活动,如果说是“种德堂”的,名门望族出身,往往面子都生光,而做生意的信誉问题往往也有保证。可以说,顺德祠堂在明清商业资本萌芽的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家族秩序。碧江人当年的法制意识也很强,对于发生在族内的违法违章行为,重则报官,轻则由集体议罚,奖惩分明。

  碧江的各大家族都立有禁止子孙拆卖祠堂的规定,如苏氏《金精族谱》开篇的“族例”中,最重的处罚就是“毁拆祠宇,本身及子孙永远出族”,这使碧江的古祠堂在历史上的天灾人祸中大多得以幸存。

  南方日报:您认为碧江苏氏在数百年的家族发展史中,形成了怎样的文化传统或者优秀家风?

  苏禹:碧江苏氏的始祖是苏绍箕,其先世来自福建晋江,经过查实,与四川眉山“三苏”本无直接血缘关系,但碧江苏氏世世代代都十分敬重苏东坡。例如碧江苏氏明代修建的苏氏大宗祠,又称“种德堂”,与四川眉山苏家“种德亭”同名。东坡先生当年游览妙高台,诗中以“德云”和尚自况。碧江苏氏在建设家园时,在贯通全村南北的主河涌上造桥,最早就以“德云”和“妙高”命名,而德云桥边的古老市集也被称为德云圩,这都显示出对苏东坡先生的敬仰。

  说到碧江苏氏的家风,正如职方第牌坊门额所刻的八个字——“视履考祥、退让明礼”,一直是低调谦和的。在开辟家园、围垦造田的过程中,碧江苏氏体现出敢为人先、吃苦耐劳的精神。此外,碧江苏氏注重耕读,历来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因此近代在文化和商业上都有不少人才涌现。

  苏氏名人

  【苏葵】(1449年-1507年)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任江西提学佥事,官至福建右布政,著有《吹剑集》十二卷。在江西出任提学时,他曾主持扩建了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庐山白鹿书院,购置“学田”以作助学基金,为江西教育事业作出贡献,后有弟子在庐山树《去思碑》对其表示纪念。而后他升任四川学政,修建了大益书院,培养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生员。晚年,又被朝廷升迁为福建右布政使。苏葵去世后,江西、四川两省都为他修建了“名宦”坊表。在故乡,顺德学宫乡贤祠也祭祀他,且以官方名义在碧江建“柏台敷教”牌坊。

  【苏曼殊】(1884年-1918年)

  诗人、文学家,原名玄瑛,后为僧,号曼殊。广东香山人,留学日本,漫游南洋各地,能诗文,善于作画,精通英、法、日、梵诸文,曾任报刊翻译及学校教师。与柳亚子等人交往,参加南社。其诗多伤感情调,小说运用浅近文言描写爱情故事,表现出浓郁的颓废色彩。翻译过雨果、拜伦的作品。另有《梵文典》《苏曼殊全集》。

  【苏六朋】(1791年―1862年)

  字枕琴,号怎道人,别署罗浮道人,广东顺德人,清代画家,世人称其与苏仁山为“岭南画坛二苏”。少年时即喜爱绘画,曾专程到罗浮山,拜宝积寺名僧德堃和尚为师学习绘画。他最擅长人物画,内容大多取材于都市生活中百姓的市井风俗,平凡生活。而其山水画与花卉设色亦以落笔浓淡相宜,变化雅致而为士林赏识,其所作的《清平调图》《东山报捷图》《太白醉酒图》等被后人视为岭南画界之珍品。

  【苏卧农】(1901年-1975年)

  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较早的入室弟子之一。他长于画花鸟兼擅山水、人物。1928年入高剑父的春睡画院研习绘画;同年,他以其作品《游鱼》《红豆白鸽》参加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并获得金牌奖。曾在广州市立艺专、南中美术院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州市文史研究馆、广东画院和美协广东分会任职、任教,是岭南画派中卓有成就的重要成员之一。

  (本文得到碧江苏禹先生的帮助,特此致谢。)
编辑:张林昱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