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南海名门太史第趋新求变留清誉

2015-11-12 09:44 来源:南方网 记者 陈龙 杨逸 实习生 王雄基

昔日“太史第”的浮光掠影如今在北园酒家依稀可见。 南方日报记者刘力勤 摄

“太史第”遗址今貌。 刘伟伦 供图

江孔殷侄孙、知名漫画家江沛扬。 陈龙 摄

江孔殷的儿子、著名粤剧编剧家“南海十三郎”江枫。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世传江氏来源有二:一是“以国为氏”,始祖江寻辅佐商汤伐桀有功,后人江济则支援周武王伐纣,爵封东京侯,赐南郡地百里,是为江国受国之始;二是“指江为姓”,相传秦王嬴政得知自己并非嬴氏血脉,企图将嬴氏赶尽杀绝。当追兵追到江边时,嬴氏族人无路可走,遂“指江为姓”,是为江氏之祖。

  岭南江氏大部分源自浙江省开化县封家镇。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镇海节度使江景房隐居于此,后代功名盛极于两宋,尤以南宋丞相、民族英雄江万里著名。江万里抗元殉国后,其兄弟子孙由江西迁入闽粤,是故岭南江氏多奉江万里兄弟为祖。广州地区的江氏族人,则多以白云区江高镇的江村为发祥地。

  尽管江氏人口比例在岭南并不算高,南海江氏家族却以自身的传奇,见证着近代社会的变迁。人称“江太史”的南海人江孔殷,亦商、亦绅、亦文,历经维新变法、末代科举、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节点,革命党人潘达微、京剧大师梅兰芳、粤剧名伶薛觉先、岭南画家李凤公、文献学者冼玉清都与“太史第”家族有过特殊交集。南海江家还诞生了一代粤剧大师“南海十三郎”江枫,留下一段梨园故事。江氏族人在抗日战争期间从文习武,共同抗击侵略者,在现代广东家族中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种种原因,南海江氏后人星散海外,“太史第”仅余少量遗迹。家族跟随时代趋新求变,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背影。

  太史传奇

  适时顺势百粤美食生奇缘

  在广州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口中,河南同德里、龙溪首约的深巷里,潜藏着一处神秘地标,名为“太史第”。“太史第”原貌已不存,仅存几栋建筑,但在海珠区党校的院子里,还有一棵“太史第”留下的老榕树。作为“太史第”后花园的“百二兰斋”则被改建为海珠区少年宫的篮球场。

  这座昔日名门府邸的浮光掠影另存于越秀山脚下的北园酒家。上世纪50年代,北园得以重修,把太史第的乌黑实木大门、十二屏金漆屏风、华贵精美的满洲窗、柱顶木雕、古董衣架搬进这座园林酒家。名贵的家具经过岁月的淘洗,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这家大宅主人的家族轶事,在省港地区的老人中广为流传。“太史第”得名于“江太史”,“江太史”本名江孔殷,生于南海县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江清泉年轻时曾在上海做茶商,有“江百万”之誉,后回乡建“通奉第”私塾供子孙读书。优裕的家境给予江孔殷良好的教育环境。

  江孔殷早年师从康有为。1895年,甲午风云激荡起士人的民族危机感。时在北京准备应试的江孔殷,追随康有为一起参加“公车上书”。维新变法失败后,江孔殷返回广东老家潜心读书。

  1904年,他在晚清最后一届科举考试中高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古时称“翰林”为“太史”,“江太史”由是得名。他亲立的旗杆夹,如今还矗立在南海桂城江头村的江氏大宗祠正门。清末,江孔殷出任广府清乡总办一职,遂为广东政坛举足轻重的实力派人物。他还是晚清商人政治团体粤商自治会的发起人之一,组织成员多是具有现代意识的商人,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抗争中发挥相当大的作用。

  晚清政局动荡,江孔殷始终有求新求变的意识。他任侠豪爽,广结四方名士,“太史第”因此成为文人雅集、诗文酬唱的胜地。革命党人潘达微与之多有往来。江孔殷对革命党人也暗中给予帮助。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江孔殷协助潘达微解决葬地难题,最终将72烈士遗骸安葬黄花岗。武昌起义爆发不久,他参与劝服两广总督张鸣岐,最终促成广东接受共和。

  辛亥革命后,江孔殷不再涉足政坛,转营商务。他曾担任英美烟草公司的总代理,也办过养蜂场、农场等家族实业。他的女儿江畹徵倾力投注的农场养蜂业,对我国近代养蜂业颇有建树。然而,江孔殷在广府民间却以“美食家”的称誉留下佳话。他向家乡农人取经,首创“太史菜”,其中“太史蛇羹”“荔枝菌”等经典粤菜至今闻名遐迩。

  后来江家衰落,“太史第”的厨师流散,却无形中促成了粤菜的传播。江孔殷也被粤港饮食界誉为“百粤美食第一人”。而“太史第”的家具最终在北园酒家找到栖身之所,似乎也在冥冥中印证了这段奇缘。

  重视家教

  精忠报国,合写抗日英雄谱

  在江氏家族的教育理念中,《江氏祖训》对子孙后人的人生观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仕于朝也,为忠为良。”时至如今,一些江氏族人仍对祖训耳熟能详。

  为使子孙得到良好的教育,江孔殷在“太史第”内延请名师,兴办“兰斋私塾”。私塾所设的课程,包括诗词、书画、粤剧、英文等专业技能。“广东国画研究会”著名画家李凤公曾至江家授画。著名文献学家、才女冼玉清也曾客居“太史第”。她与江畹徵一同成为李凤公的入室弟子。江畹徵擅画花卉,得宋人法,工笔赋色,淡逸清华。在1928年登记的国画研究会会员名单中,江畹徵亦为其中一员。

  与当时众多名门望族相似,江氏子弟深受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熏染。抗日战争爆发后,江氏子弟前赴后继投奔各条战线,为抵抗日寇奋战到底。“抗战八年,江家没出过一个汉奸。”已届耄耋之年的江孔殷侄孙、知名漫画家江沛扬如此回忆道。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江氏家族著名的粤剧作家、“南海十三郎”江枫就以笔杆为投枪,积极宣扬抗日。江枫,原名江誉镠,又名江誉球,又因祖籍南海、在家中排行十三,故称“南海十三郎”。1936年,他在香港与漫画家林檎一起参加救亡活动,又与李晨风、王铿、骆克等人合组“时代剧团”,专演抗敌戏剧。他创作了以岳飞抗金故事为题材的《莫负少年头》,借古喻今。公演期间,他还指挥台上台下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激昂的歌声引起全场掌声雷动。

  抗战全面爆发后,十三郎江枫的堂兄江冷创作《抗战儿歌》,印成小册子。江枫又用粤语进行再创作。由于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拍大肶》《鸡公仔》《打掌仔》等多首儿歌在广州、佛山、香港街头广为流传。广州沦陷后,江枫在韶关加入关德兴的“救亡粤剧团”,辗转粤北各地宣传抗敌救国。

  江枫的堂兄江孟强在敌伪内部潜伏,与其弟江志强相互配合,执行暗杀敌人任务。1941年9月17日,广州新华戏院与南支派遣军司令部响起一片惊雷,日寇、汉奸数十人当场毙命,执行暗杀任务的江志强引爆身上炸弹,壮烈捐躯。事后,江孟强被捕,英勇就义。江氏族人坚定的抗日思想,与江孔殷本人的带头作用不无相关。早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其九子江誉题投奔抗日英雄谭启秀麾下。汪精卫附逆后,曾托侄子汪希文劝江孔殷出任“广州保安维持会会长”,被江孔殷严词拒绝。江孔殷还登报声明与汪希文脱离翁婿关系。

  部分江氏族人也通过抗战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江孔殷的孙子江无竞北上抗日,抵达延安,得到前同盟会会员、中共元老林伯渠的接见,后被派遣到国统区工作,参加武汉保卫战。不久后,江无竞之弟江无恙也参与到重庆地下工作。解放战争期间,两人继续潜伏国统区搜集军事情报,为解放大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上海作出贡献。

  余音绕梁

  情系梨园,戏梦人生十三郎

  江孔殷的儿子、著名粤剧编剧家“南海十三郎”江枫可算是南海江氏最为著名的人物。正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作为一代粤剧大师,“南海十三郎”的故事被多次改编成影视戏剧作品,广为流传。

  1908年,江枫母亲杜氏诞下江枫后去世,留下这个瘦小男婴。十三郎自小就有戏剧天才。他对粤剧如痴如醉,经常模仿名伶的各种唱腔做工。各种流行歌谣、牌子小曲、山歌小调,十三郎同样驾轻就熟。

  值得一提的是,“南海十三郎”起初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姐姐江畹徵同样喜欢创作粤剧。民间相传,粤剧名家薛觉先的首本戏《女儿香》,便出自江畹徵的手笔。因囿于封建礼教,女性不能抛头露面,作品经过其弟江枫润色后,终以“南海十三郎撰剧”之名问世。这部爱情悲剧久演不衰,后来还被改拍成电影。十三郎急才惊人,手法老练,因人度戏,剧本结构严谨,曲词文采斐然。坊间流传,他可以同时口述多个剧本的曲词。代表作包括《燕归人未归》《花落春归去》《寒江钓雪》《心声泪影》《梨香院》等。薛觉先十分赏识这位人才,他邀请十三郎到广州“觉先声”剧团担任编剧。每逢有十三郎的戏上演,薛觉先必把十三郎与自己的名字,并列写在戏院招牌上。十三郎尚未及而立之年时,已在粤剧界声名远扬。

  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薛觉先的“觉先声班”与马师曾的“太平剧团”展开激烈竞争,形成“薛马争雄”的局面。马师曾欲重金邀请十三郎为其写剧本,却被十三郎婉拒。马师曾并未对此耿耿于怀。薛觉先的眼光、十三郎的义气、马师曾的胸襟,皆为时人称道,他们共同创造粤剧界的“黄金时代”。

  十三郎傲骨铮铮,他引用堂兄江冷的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死却嗟来食,穷途吐哺仁。”抗战结束后,他到了香港。由于观众审美趣味的转变,粤剧舞台已从编剧主导转变为明星主导,编剧的作用被大大边缘化。十三郎大肆抨击文艺界的媚俗风气,得罪了一些名流,几致无法在香港立足。

  1947年的一天,南海十三郎在返回广州途中,忽然从火车堕下河滩,虽被救起,但脑震荡始终没有痊愈。此后,十三郎多次精神失常,过早地退出了剧作生涯,晚年一度生计潦倒,流落街头。1984年,“南海十三郎”在香港病逝,享年75岁。据不完全统计,这位多才多艺的粤剧编剧家,一生编写过100多部剧本。他意译的莎士比亚墓志铭,则为自己传奇人生留下引人入胜的注脚:“休将吾骨伴嚣尘,黄土一抔葬此身。顽石有情充棺椁,千秋犹斥泯英魂!”

  专家访谈

  “太史第”家族顺时应变有情怀

  受访嘉宾:

  邱捷(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丽(广州艺研院戏剧创作研究室副主任、国家二级编剧)

  南方日报:江孔殷出身于商人家庭,晚清曾任广府清乡总办,同时又曾参与“公车上书”,支持辛亥革命,一生辗转于保守与进步之间,时至今日,如何评价这一历史人物在时代大潮中的多面性?

  邱捷:晚清时期,通商大邑普遍存在一个既有功名职衔、又经营商业的社会群体——“绅商”。广东“绅商”人数最多,影响也特别大。江孔殷出身于商业家族,本人是翰林,又有候补道的官衔。他的社会地位很高,也掌握相当重要的军事、司法权力,可以说他是晚清广东“绅商”的重要代表人物。

  尽管身处权势阶层,但江氏生活在得风气之先的广东,受到革新思潮的影响。商人家族的出身,也使他的思想更加务实。江孔殷曾参加过“公车上书”、清代立宪运动,要求清朝改革;虽曾一度以在籍大绅的身份出任广府清乡总办,维护清朝统治秩序,但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他认清潮流,顺应广大商民的意愿,不再效忠清王朝,力促共和。广东得以兵不血刃“和平光复”,江孔殷等人物所起的作用不应忽视。作为一位思想趋新、行为不拘一格的“绅商”,他在历史转折关头作出的选择,可说既符合逻辑,又相当聪明。

  南方日报:江孔殷是晚清最后一届科举进士,曾经进入翰林院,与清末民初的不少文化名人都有交往。如何看待传统文人情怀对这一“绅商”家族带来的影响?

  邱捷:作为搭上“科举末班车”的进士、翰林,江孔殷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高,在诗、书、画领域都有造诣。我们从他存世的一些诗词能够看出这一点。这一特点也影响到他的一些家族成员,包括他的儿子“南海十三郎”江枫、他的女儿江畹徵。当然,清末民初,编著通俗的粤剧剧本的作者社会地位不高,也不可能藉此获得高收入。“南海十三郎”出现在这个“绅商”家庭,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罗丽:江孔殷慷慨不羁,素来广结三教九流,故江氏后人大多不如一般大户人家子弟拘束迂腐,大有才情横溢、意气风发的味道。江孔殷家族以对美食的热衷闻名,过去“宴不离曲”,粤剧、粤曲自然为江氏姐弟从小耳濡目染。民间流传江太史曾封路四条街宴请名伶薛觉先的故事,此事虽未见诸报纸文献,江氏家族对粤剧的爱好可见一斑。据说,江孔殷之女江畹徵也曾为薛觉先撰写剧本,薛觉先主演的《女儿香》《红粉金戈》《明月香襟》《紫薇花对紫薇郎》均是其闺中之作。江孔殷的孙女梅绮,也经“南海十三郎”引荐进入影视圈,并曾参演粤剧。

  南方日报:“南海十三郎”是粤剧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对粤剧发展产生过哪些重要的影响?

  罗丽:“南海十三郎”的知名度既来自他显赫的江氏家族背景,也因他大起大落的曲折人生而更添传奇色彩。由于舞台剧和电影、电视剧的影响和传播,加上生平事迹的广为流传,可以说,“南海十三郎”是市民“辨识度”最高的粤剧编剧。而江畹徴、江枫姐弟二人为薛觉先编剧的《女儿香》等经典名剧,今天仍在粤剧舞台上演出,说明其作品富有生命力。

  “南海十三郎”后期活动主要集中在香港。战后初期,随着四散的粤剧演员陆续回到香港,香港粤剧演出也重新兴旺起来,新班纷纷涌现,新戏不断推出,也出现了新一代的粤剧名角。但好景不长,到了1948年,由于香港经济不景气,粤剧戏班深受打击,“南海十三郎”也在此期间退出了粤剧创作。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迁居香港名伶增加,粤剧才又重新有了起色。可惜的是,此时“南海十三郎”由于个人精神问题,已难创作出佳作。可以说,“南海十三郎”的悲剧,既有大时代风云下的社会原因,也是他个人事业受挫的结果。

  江氏名人

  江端仪(1923-1966年)

  艺名梅绮,香港演员,江孔殷的孙女,父亲曾为民国时期国会议员。梅绮出生于北京,6岁时便已参演电影。从1937年正式从演到1960年息影,她一生共主演超过70部影片,其中包括香港第一部35毫米粤语彩色片《蝴蝶夫人》。梅绮戏路纵横,亦正亦奇,形象多变,角色从少女到老年、从正派到反派都演得活灵活现。她还能演粤剧,抗战期间曾和粤剧名伶马师曾在广西“太平剧团”演出,1956年参演任剑辉、白雪仙“仙凤鸣剧团”的《红楼梦》,十三郎寓居香港期间也曾得到她的接济。解放后,梅绮还在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她还曾出任《日出》一片的制片,著有《戏剧的人生》一书。

  江冷(1906-1982年)

  江孔殷的侄子,江继尧之子。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汕头创办《潮梅日报》。抗战期间,他与十三郎积极投入抗日宣传,组织敢死队,并从事情报工作。抗战胜利后,他先后参与恢复《中国日报》《广州日报》,严厉批判国民党劫收、腐败行为,后赴新加坡担任《星洲日报》《星槟日报》总编辑。1982年,赴香港担任《工商日报》总编辑。

  江献珠(1926-2014年)

  香港著名食谱作者,江孔殷的孙女。早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后负笈美国菲尔莱狄更斯大学,获商业管理学硕士。多年来,江献珠尝试复刻久已失传的“太史第”美食,并在海外致力推广粤菜饮食文化。她曾出版多本食谱和文集,对饮食健康、食材、烹饪、粤菜源流颇有钻研,在饮食界有“饮食活字典”之誉。

 

编辑:张林昱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