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他打通了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

2016-05-31 10:53 来源:南方网

汪曾祺。资料图片

  5月29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小说全编》(见左图)发布会在北京西华书房举行,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汪曾祺全集》率先面世的第一部分,《汪曾祺小说全编》收录了180多篇小说,比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汪曾祺全集》增加了27篇,是迄今为止收录汪曾祺小说最全的合集。

  汪曾祺是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艺术修养全面深厚,既传统又现代,中西合璧,雅俗共赏。发布会上,汪曾祺先生的子女汪朗、汪明、汪朝回顾了父亲的创作。对汪曾祺有着深入研究的评论家杨早、王干、兴安对汪曾祺的小说艺术特征与成就,与京派小说的关系,对中西文学的融合,对沈从文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南方日报记者 陈龙

  出版

  展现汪曾祺小说创作的全貌

  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学界属于奇特人物,他师从沈从文,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出了一大批兼具文人气质和市井特色的小说作品,情趣生动,韵味隽永,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副社长李春凯介绍,最新权威版本的《汪曾祺全集》计划历时数年完成,此次发布的《汪曾祺小说全编》是《汪曾祺全集》的“小说卷”,花费了5年的时间。此外,今年4月份,《全集》的最后一部分“书信稿”也已进入编辑程序。整个《汪曾祺全集》有望在明年年底出炉。

  《汪曾祺小说全编》收录了180多篇小说,是迄今为止收录汪先生小说最全的合集。李春凯表示,此次收入的汪曾祺小说作品一律以最初发表的版本为底本,个别未发表的篇章以手稿编入,底本有错漏难解之处,辅以汪曾祺生前出版的有口碑的几个小说集以及手稿作为“可靠版本”进行订正,全部小说按创作时间和发表时间排序,每篇都有题注,标明原载报刊、收入集子以及笔名、内容改动等版本信息,确保为读者提供一个原汁原味而又编校精良的汪曾祺小说善本。

  《小说选刊》副主编、文学评论家王干花费了三四年撰写汪曾祺评传,他透露,汪曾祺先生是一个深受老百姓和读者欢迎的作家,五年前他离开人民文学出版社时,《汪曾祺小说全编》的筹划、编辑、整理工作已经开始,目前呈现出来的这套书具有“精准美”的特点。他认为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继《鲁迅全集》之后的又一套作家文集的经典。

  价值

  白话小说带有古文余韵

  王干认为,汪曾祺去世19年以来,他作品的出版量比生前还多。他认为,汪曾祺“是打通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第一人”。

  “小说家老舍的创作后来主要转向了话剧,比如《茶馆》;而汪曾祺先生把现代文学的文脉接到当代文学。另外汪曾祺把白话文和中国的传统文学关联起来,汪先生写的是白话,但是他的小说、散文,有唐诗宋词的韵味,有《古文观止》《清明上河图》的韵味。所以实际上,他把当代文学、新文学和传统文学也打通了。”王干说。

  纵观汪曾祺一生的创作历程,他的创作在早期是时尚的现代派,到了后期便不再注重外国小说的形式,而是借助小说艺术关注人,由此打通了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除了一批传承古典文化品味和特质的作品外,汪曾祺曾在赵树理主编的《说说唱唱》当编辑,将小说写得鲜活通俗,打通了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很多绘画小品也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原《北京文学》副主编、作家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兴安指出,汪曾祺的很多小说不注重外在的情节,而是用散文化的笔法,注重语言下面留空白,给人一些品味和揣摩的空间,也实现了小说和散文之间的打通。

  上世纪80年代,汪曾祺厚积薄发,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期,属于大器晚成的作家。评论家杨早表示,汪曾祺的大部分作品是带有回忆性质的写作,虽然也有当代的,但是大部分是写过去的世界。杨早更是称汪曾祺为“京派的余韵”。

  研究

  传统诗意方面继承沈从文

  在文学史上,汪曾祺的小说常常被归入京派文学,有读者表示,汪曾祺最脍炙人口的两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以及《七里茶房》《看水》等在张家口时期所写的作品,都有着北京以外的浓厚风味,归为京派或有局限的嫌疑。

  对此,杨早解释说,“京派”和京味不是一个概念,老舍是京味小说的代表,源流从老舍一直延续到王朔;京派代表作家像林徽因、徐志摩、梁实秋,以及后来的沈从文,除了梁实秋以外都是南方人,南方人到了北京,组成一个“京派”,这跟当时的新月社有密切关联。“把他称为京派余响,是因为汪曾祺继承了沈从文的艺术追求,和老舍的京味是不一样的。”

  联系到汪曾祺一生所走过的不同艺术阶段,杨早认为,汪曾祺的小说和散文兼具江南和内地、南方和北方的特色。“实际上后来汪老到老年就是一口北京话了,听不出来他的高邮味。从高邮出来,到昆明,再北上北京、张家口转了一圈以后,我们可以这么说,他对整个中国的把握是比较深的。汪老总能够做到拿来主义,这其实是汪曾祺先生的巨大特色。所以,汪曾祺先生的小说和散文做到了南北打通。”

  王干认为,长期以来,中国文学对长篇小说提出了一种文以载道、宏大叙事的要求,但汪曾祺写的最好的却是“市井小说”,因此他又认为汪曾祺在这两个方面比沈从文更进了一步。

  “从鲁迅开始,中国文学开始写农民。沈从文尽管写了边城和湘西的生活,但是里面参照古典文学的田园诗、山水诗。沈从文的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新文学体,你看沈从文的小说想不到有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世说新语等等。但是你看汪曾祺的小说,马上能想到中国文学的传统。”此外,王干认为,在传统文学包括沈从文的观念里,市井是一个庸俗的、边缘的介质,但汪曾祺写的市井社会,甚至乡土、乡村和山水,都有诗意,有韵味,这也是与沈从文大不相同的特质。

  专家们认为,在城市化和网络化进程影响的文学时期,汪曾祺那种纯粹的文化和市井小说便显得更加可贵。

  ■链接

  子女回忆汪曾祺

  作品曾被沈从文“打回去”

  汪曾祺的长子、美食家汪朗认为,此次《汪曾祺小说全编》中一些新收录的作品能印证“老头儿”(子女对汪曾祺的昵称)的趣味和观念。“包括最后收录的那篇《葡萄上的轻粉》,是很奇怪的作品,完全是两个人的对话,对话很玄妙。父亲曾回忆,他写过一个纯粹对话的小说,两个人都显得很高深,最后沈从文说,你这个写的不是小说,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老头在打架。从此以后他才知道对话不能这么写,在这儿显示自己的学识,卖弄聪明。现在看了《葡萄上的轻粉》,证明他确实有过这么一段学艺的尝试和转变的经历。被沈从文一棒子打回去,他就老实了,以后就比较规矩了。”

  汪曾祺的女儿汪朝回忆了父亲晚年的生活和写作状态。“我现在有一个孙女,上幼儿园,但我每天都觉得昏天黑地的。汪朗的孩子出生后放在我们家里,待到两岁多才离开。”在这期间,汪朝曾查阅汪曾祺的写作年谱,父亲创作产量极高却又将生活事务安排得井然有序,让她感到非常吃惊。“我觉得非常奇怪,我不写东西,但也觉得忙得颠三倒四的。他每天早上起来写作时间都是安排在上午,这中间负责我们家两顿饭,也负责去买菜,还要把这个饭做出意思来,还会背着我妈妈出去偷喝点小酒,所以他能写出《安乐居》。我特别奇怪,他怎么能做到这么悠然,这时间是怎么安排的,中午他还要睡午觉,他还要接待很多编辑的约稿。但是他都能做到每天都是一种悠然自得的精神情绪,并且还能写文章、写字、画画,非常充实,但是你不觉得他有一点点紧张。”

  女儿汪朝、汪明共同回顾了父亲晚年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她们回忆说,“他在我们家是没有地位的,我们这些子女全都‘欺负’他,我妈妈完全也不拿他当回事,但是他乐在其中,他每篇东西都让我们看,而且很认真地听取我们的批评意见。”

编辑:张林昱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