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百战归来意气雄 十丈红棉依样红

2016-07-01 09:25 来源:南方网 南方日报记者李强 实习生李志浩摄影(翻拍):南方日报记者郭智军

1977年11月,叶剑英(左四)、邓小平(左一)等在广东省委招待所合影。

  1983年春节前夕,叶剑英(右二)、王震(右一)在广州南湖宾馆接受南方日报时任总编辑陈培(左二)的采访。

位于广州小马站的曾家祠,是当年叶剑英等人商议讨伐陈炯明的旧址。

叶向真。

广州起义纪念馆,即广州公社旧址。

  “八十三年一瞬驰,木窗灯盏忆儿痴。人生百岁半九十,万丈霞光值暮时。”1980年5月,83岁的叶剑英最后一次回到广东梅县老家。走进童年生活的老宅,看到儿时用的小方桌还在,他触景生情,写下这首七言绝句。

  叶剑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毛主席曾评价叶帅:“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叶帅在《题画竹》诗中言道:“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这位紧跟时代前进的巨人,在其90年的生命历程中,屡次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征程中作出巨大贡献。

  少年时,叶剑英受辛亥革命影响,立志报效国家。1916年赴南洋,翌年回国,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毕业后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民主革命。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叶剑英毅然通电反蒋,并在一片白色恐怖中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胜利后,在叶剑英领导下的第四军军官教导团打响广州起义第一枪,他担任红军副总指挥,和总指挥叶挺共同指挥战斗。

  22年后,叶剑英指挥解放军,一鼓作气解放广东。他领导了广东的社会改造、政权建设、清匪反霸、土地改革、“三反”、“五反”、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以及城市建设等各项工作,功勋卓著。改革开放后,作为第一位视察经济特区的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叶剑英鼓励广东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引进和用好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外资。

  1986年10月,叶剑英逝世后,灵骨送回广州,后来安放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与早年牺牲的战友们重逢团聚。

  南粤足迹

  少年逐梦

  投笔从戎追随孙中山

  广东梅县虎形山下,叶剑英纪念馆和叶帅故居参观的人流不断。在纪念馆大厅叶剑英铜像前,常有中共党员面向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叶帅铜像身后,是一幅黄河壶口瀑布巨型油画,令人不禁想起这位开国元帅力挽狂澜的丰功伟绩。

  在梅县县城东面30多公里的雁洋堡,有一个下虎形村,濒临梅江水,背负阴那山。1897年4月28日,叶剑英出生在这里,按照家谱取名叶宜伟。他的父亲叶钻祥,母亲陈秀云,以务农为主,兼做一些小生意。

  “客家人历来非常重视教育,虽然经济不宽裕,但父母仍然送叶剑英去读书。他5岁入钟傲泉私塾,11岁进丙村三堡学堂高等小学。”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巡视员、广东叶剑英研究会会长陈弘君说,“特别是在三堡学堂,叶剑英开始接触宣传孙中山革命学说的报刊杂志,对他的一生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在三堡学堂,校长谢鲁倩和老师林修明对叶剑英影响很深。1911年,他们参加了同盟会广州黄花岗起义,林修明英勇牺牲,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在这一年,辛亥革命爆发,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对14岁的叶剑英产生了强烈震撼。

  “叶帅对革命的向往,在少年时代就已形成。1912年,叶剑英考入梅县务本中学,不久又转入梅县东山中学读书。他担任东山中学学生自治会会长,常在学校后山的油岩寺与同学一起议论时局。”陈弘君说。

  念完中学,叶剑英到了该出门谋生的年纪。他的4个伯父都在南洋马来亚霹雳州首府怡堡经营小本生意。1916年,19岁的叶剑英经香港乘船出发,去怡堡投奔伯父谋生。经人推荐,在一所小学任中文教员。

  1917年夏天,云南都督唐继尧派员到南洋,招收华侨子弟入云南讲武堂就学。秉持“立志报效祖国”的信念,叶剑英前去报考,被正式录取。

  陈弘君说:“在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叶帅将自己的本名叶宜伟改成叶剑英。希望以‘剑’明志,成为文韬武略的英雄。他始终坚持着做一名革命军人的志愿。”

  1919年12月,叶剑英以炮兵科最优等学生的身份从讲武学校毕业,参加民主革命。1922年,陈炯明背叛革命,发动兵变。孙中山在广州冒险突围,登上珠江中的军舰避难。此后的两个月,叶剑英作为海军陆战队营长,多次潜回广州,召集讲武学校的同学等十多人到小马站曾家祠秘密聚会,商量通电声讨陈炯明。

  初露锋芒

  任职黄埔军校负责教学

  穿过富有现代感的广州大学城,一路向北大约几公里,便可抵黄埔长洲岛,寻到在中国革命史上闻名遐迩的黄埔军校旧址。彼时与此刻,同是青年人筑梦之地,相比于现代大学,黄埔军校的建筑风貌却是无比厚重。在黄埔军校,叶剑英和共产党员接触,并向中共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对国民党进行全面改组,通过了接受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形成。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拉开帷幕。

  当时,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27岁的叶剑英参与了创建工作,在当年6月军校正式开课后,担任教授部副主任,负责教学工作。

  长洲岛上分布着黄埔军校的历史遗迹21处。素白色的正门,悬挂着“陆军军官学校”牌匾,来往游客络绎不绝。90多年前,包括叶剑英在内的诸多革命先驱,也曾在这里往来穿行。曾经的教室,如今已是展厅,陈列着黄埔军校史、黄埔军校名人油画。走进展厅,叶剑英的大幅油画像,排列在一众黄埔军校名人的画像之中,十分引人注目。

  “叶剑英在黄埔军校期间身兼数职,为革命工作殚精竭虑。在此期间,叶剑英接触了很多共产党人,尤其是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很多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叶剑英也经常参加共产党人给黄埔军校师生举办的讲座和进步活动,对共产党产生了很好的印象。”陈弘君说。

  同时,叶剑英还时常到广州国光书店,把《共产主义ABC》等书买回来看,并向中共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叶剑英更加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进一步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最终,他毅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投身到共产主义的革命事业中去。”陈弘君说。

  叶剑英在黄埔军校工作期间,由于叛军陈炯明部多次从东边向广州发动进攻,形势紧张,国共两党组织革命军队讨伐叛军。叶剑英一边主持教学工作,一边以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的身份参与东征作战指挥。

  人生转折

  通电反蒋参与领导广州起义

  距现今广州市政府不远处,有一处牌坊式的门楼格外引人注目。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发动广州起义,在激烈的炮火中,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府——广州苏维埃政府。1987年,广州市政府决定对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维修复原,成立广州起义纪念馆,并对外开放。该纪念馆由叶剑英题写馆名。

  对叶剑英来说,1927年是他革命生涯最重要的转折点。

  正是在这一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蒋介石“永远开除”出国民党。他成为共产党员,是在蒋介石叛变革命之后、南昌起义之前,那时正是中国共产党处于最危难的时刻。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率新一军新编第二师在江西吉安驻防的叶剑英,十分注意观察局势。叶剑英曾回忆说:“如果只是为了个人,跟蒋介石走,至少可以做大官。但是蒋介石在上海屠杀工人,屠杀群众,变成了十足的反革命!……想了想,只有革命才有出路。所以我就下了决心,通电全国反蒋。”

  通过梅县故交、中共党员李世安,叶剑英再次向中共党组织提出入党请求。1927年7月上旬,经周恩来同意,中共中央批准叶剑英为中共正式党员。为了特殊工作的需要,叶剑英的党员身份暂不公开。

  同年11月26日,中共广东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12月11日凌晨,在叶剑英领导下的第四军军官教导团打响第一枪,广州起义爆发。叶剑英赶赴设在广州市公安局的工农红军指挥部,任红军副总指挥,和总指挥叶挺共同指挥战斗。面对强大敌人向广州发起围攻,叶挺、叶剑英主张起义军主动撤离广州,但却遭到共产国际顾问的否决。经三天浴血奋战,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败。

  如今,总指挥部的旧址,已是广州起义纪念馆。大院里,中楼是苏维埃政府办公楼,北楼是工农红军指挥部,南楼是警卫连连部和库房旧址。位于北楼的“广州起义”展览,用照片、枪械、衣物等详细再现了广州起义的筹备、经过以及失败后继续抗争的历史。展柜中,摆放着一挺重型机枪,是当年起义军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的战利品。

  主政华南

  百战归来建设一个新广东

  漫步于珠江北岸的广州长堤,有一种“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观感。20世纪初,长堤一带是广州最繁华的金融商业中心,广州解放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就在这里升起。矗立于海珠广场的广州解放纪念像,正面镌刻着叶剑英的题字:“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广州解放纪念”。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但在这庄严的时刻,却没有看到叶剑英的身影。因为他那时正在江西赣州,指挥南下大军,准备解放广东。”陈弘君说。

  为了加快解放华南,做好战后的恢复、建设工作,中共中央决定派遣谙熟广东情况、资历深、威望高的叶剑英主政华南,组建新的华南分局。1949年8月1日,中央任命叶剑英为新的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张云逸为第二书记,方方为第三书记。此前,叶剑英已有接管北平市的实践经验。

  从10月2日开始,20万解放大军按照预定部署向余汉谋集团发起进攻,广东战役正式打响。随后,攻占翁源、新丰、曲江,向广州挺进。14日,解放军第十五兵团部队攻占广州,广州解放!

  进驻广州,也是一场羊城“赶考”。10月21日,叶剑英抵达广州。从这天起,叶剑英开始了主政华南的人生新旅程。他担任了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广州军管会主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广州市市长等多个职务,领导了广州市的接管工作,实现迅速接管政权,恢复生产,稳定市场,安定人民生活。他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直到1953年12月,56岁的叶剑英才北上首都,走上新的领导岗位。

  “百战归来意气雄,廿年人事各西东。关心最是公园路,十丈红棉依样红。”抗日战争时,叶剑英在广州写的这首《羊城怀旧》,十多年后归来,又有了一番新意。

  陈弘君说,在建国初期,叶剑英领导了广东的社会改造、政权建设、清匪反霸、土地改革、“三反”、“五反”、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以及城市建设等各项工作。根据广东实际,他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如,在土改中保护华侨、侨眷利益,保护民主人士和工商业;把圩镇作为辫子来抓,牵动城乡;注重经营珠江三角洲和开发海洋资源等,至今都有指导意义。他还领导创立了南方大学(后并入华南师范大学),为新中国建设培育了大量人才。

  奠基特区

  最早到特区视察的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

  当下,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新城建设如火如荼。前海蛇口自贸城、前海国际金融城、香港现代产业城和蛇口国际枢纽港“三城一港”,未来将成为深圳经济特区更加耀眼的明珠。

  叶剑英大力关心、支持和推动特区的创建,是特区的主要奠基者之一。1977年底,在广州调研期间,叶剑

  英听取了广东省委和梅县地区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叶剑英说,“改变我国落后面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广东要搞好经济建设”;“既要埋头工作,又要抬头看看世界。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影响全世界”。叶剑英还听取了对外贸易部副部长姚依林受党中央、国务院委托到宝安调研处理香港同胞对深圳口岸工作的调研汇报,对时任宝安县委书记方苞提出的把宝安建设成向香港提供鲜活食品的外贸生产基地的建议,给予肯定和支持。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习仲勋、吴南生等广东省委领导向正在广州的叶剑英汇报了广东先走一步,在深圳、珠海、汕头建立出口加工区的设想。叶剑英很支持,并要求他们尽快向邓小平同志汇报。6月1日,叶剑英在广州接见参加广东三级干部会议的地、市、县委书记,在同省、地委书记座谈时说:“中央决定广东、福建先走一步,把广东作为试点。广东搞好了,可以推动全国,促进全国。如果搞不好,也会搞乱全国的。大家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加倍努力搞好……”

  1979年7月,中央50号文件颁布,明确批准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各划出一定区域试办“出口特区”。广东经济特区开始进入创建时期。

  1980年4月,83岁的叶剑英到深圳蛇口、珠海等地进行视察,他是第一位视察经济特区的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对经济特区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在蛇口工业区,叶剑英听取了香港招商局和工业区有关负责人的汇报。在珠海,他与珠海市委书记吴健民交谈,听取珠海设市后的基本状况和试办特区的一些准备工作。

  陈弘君说,对经济特区加快发展,叶剑英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他鼓励当地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引进和用好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外资。在经济特区立法方面,叶剑英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特区建设初期,很多人心存疑虑:特区政策会不会经常变?对经济特区的投资有没有保障?为此,1980年4月,广东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按照常规,地方法规由省人大审议通过就可以了,但由于广东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与外国打交道时会涉及很多超出广东权限范围的事,如果《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由全国人大立法通过,将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对特区的工作也更加有利。广东省领导将这一想法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汇报,请求支持。

  1980年8月26日,叶剑英主持召开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按照法律程序审查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该条例作为地方法规,破天荒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通过,为经济特区提供了最具权威的法律保障。第一次从政治和法律上为开辟和建设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奠定了基础。1981年11月,叶剑英又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建议授权广东、福建两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所属经济特区的各项单行经济法规的议案,并决定将上述权限授予广东、福建。正是由于有这个“尚方宝剑”,广东人大常委会得以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根据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需要,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经济特区的单行法规,连同国家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经济特区对外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和发展。

  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走完了伟大的一生。他的遗愿是回到50多年前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战友身边。1987年10月22日,在叶剑英逝世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举行叶剑英半身石雕像落成和灵骨安放仪式。

  “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这两句诗可谓概括了他光辉的一生。

  珍贵记忆

  叶剑英次女叶向真:祖国和人民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

  “父亲给我取名为‘向真’,就是寓意‘永远面向真理’。这正是他的期望,希望子孙后代都要做到。”叶剑英次女叶向真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向真’也是他给我的定位。人的一生要追求的是什么?就是面向真理。他给我大哥起名,因为是‘选’字辈,就取名为‘选平’,意思是要世界和平。父亲从名字上教育后代,应该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在叶向真的记忆中,父亲对她说过祖母的故事,这也是他对孩子们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父亲说祖母很善良,经常拿自己家里的东西去周济穷人。有一些人敲门乞讨,问能不能给点吃的,祖母一定会把门打开,给乞丐一点吃的。这些都被父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叶向真认为,叶帅一生做人,受了他母亲很大影响。之所以跟孩子们讲这些故事,也是有用意的。意思就是,他这么尊敬自己的母亲,这么爱自己的母亲,孝敬自己的母亲,也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学习祖母的品质。

  回忆起叶帅革命历程,叶向真认为,父亲从小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当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时,祖国和人民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他人生道路中几次重大的抉择,都是非常正确的。父亲等革命先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接受进步思想,他们在革命中奉献青春,献出生命。现在社会的年轻人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革命先辈正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叶向真说,父亲中学毕业后外出谋生,到马来亚一个小学教国文,本可以过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当他从一个朋友那里听说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派人到马来亚招募学兵后,便毅然投笔从戎,于1917年来到讲武堂学炮兵。从讲武学校毕业时,叶剑英获得陆军炮兵少尉军衔。讲武学校希望他再回南洋,帮助招考一些侨生,可是父亲却一心要跟着孙中山。“立志报效祖国”对父亲来说,绝不是一个口号,而是要把自己一生交给祖国和人民。

  专家视角

  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巡视员、广东叶剑英研究会会长陈弘君:

  在重大关头,叶帅屡屡挺身而出

  南方日报:叶剑英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很快就参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的策应工作。后来,又担任广州起义的红军副总指挥。中共党组织向他委以重任,您对此怎么看?

  陈弘君:叶剑英政治上靠得住,具有雄才大略,这在斗争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在策应南昌起义、避免南昌起义军被追击等方面,他都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三献妙计”,一是促使贺龙、叶挺部队迅速开往南昌,保住了南昌起义中两支主要的力量;二是劝阻张发奎不追击起义军,为中国革命保留了火种;三是说服张发奎保存了第四军军官教导团,使教导团成为广州起义的骨干力量。

  南方日报:叶帅曾经回忆说,“如果广州起义不留恋城市,在起义之后自觉地、主动地迅速向农村发展……那么,起义将会取得更大的胜利。”您对此怎么看?

  陈弘君:广州起义爆发后,国民党军队重兵围攻广州,帝国主义军舰也向起义军开炮。叶挺和叶剑英都主张赶紧撤出广州,因敌强我弱,不可久留,但是共产国际的代表不同意,认为撤退就是逃跑主义,扣帽子,蛮横地否决了这一主张。最后,敌人攻进来,起义主要负责人张太雷牺牲。在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叶帅比较早地就有了不固守、留恋大城市的策略思想。到农村更广大地区去开展革命,此后的历史证明,这样的策略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南方日报:在老一辈革命家当中,广东人对叶帅具有特别的感情。今天,我们回望当年的历史,我们最应该向叶帅学习什么?

  陈弘君:叶剑英是新中国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之一。早年,叶剑英怀着“大同”理想,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历程中,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在各种严峻的考验面前,叶剑英总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决同一切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在重大和紧要的历史关头,他屡屡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使党和国家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今天,当我们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尤其应该以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补好精神之钙,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奋力前行,更创辉煌!

  南方日报: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叶帅日理万机,但他一直非常关心家乡的建设,并对其寄予了很高的希望,特别是对特区倾注了许多关心。在谈到叶剑英对改革开放的贡献时,常常会有人说他是经济特区的主要奠基者。为什么会有这个评价?

  陈弘君: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叶剑英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主张,大力推动广东先行一步。特别是他积极支持广东创办特区,推动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经济特区对外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和发展。

  叶剑英对建设经济特区的信心非常坚定。经济特区这一新鲜事物出现后,有人将它与租界相提并论,还有人说深圳除了市政府门前的红旗是红的,其他都变色了。叶剑英则对办特区表示坚决的支持。他问分管特区的谷牧副总理:“现在对办特区有不同的意见啦,谷牧你挺不挺得住?”谷牧坚定地回答:“一定能挺住!”叶剑英听后深情地说:“那就好!”叶剑英还到深圳、珠海两个特区视察,了解情况,肯定创办特区的成绩,勉励特区的干部群众继续努力,并帮助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亲自主持为广东经济特区立法。

  可以说,正是由于叶剑英对广东经济特区的创建一直给予热情的关怀和大力支持,才有了特区的今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叶剑英是广东经济特区的主要奠基者。

  叶剑英在广东

  1897年4月28日出生于广东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

  1913年转入梅县东山中学读书,接触宣传社会变革的进步书刊。

  1919年底至1920年春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毕业,回到广东。开始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见下图)。

  1922年6月中旬-8月上旬率部在广州黄埔、白鹅潭等地护卫孙中山。

  1924年2月上旬在广州参加黄埔军校筹备处工作。

  1925年1月26日和张民达率部从广州出发进行东征作战。

  1927年9月率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先后进驻南雄、广州,积极开展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

  12月11日凌晨3时30分领导第四军军官教导团打响第一枪,广州起义爆发。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抵达广州城,开启主政华南的人生新旅程。解放初期,在广州群众大会上号召全市人民建设新广州(见下图)。

  1977年11月在广州听取广东省委和梅县地区负责人的工作汇报时强调,既要埋头工作,又要抬头看看世界。

  1980年4月到深圳、珠海等地视察(见下图),是第一位视察经济特区的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

  1987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举行叶剑英半身石雕像落成和灵骨安放仪式。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叶剑英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范硕、金立昕编著:《叶剑英元帅画传》,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名人在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编辑:张林昱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