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他揭开南越国神秘面纱

2016-09-29 08:46 来源:南方日报 毕嘉琪

  南越王墓里出土的珍贵文物。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摄

  麦英豪。

  听说广东英德青塘遗址近日发掘出万年前完整人骨的消息,躺在病床上的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一下子来了精神。“这个不得了!在广东能发掘完整人骨是重大突破!”年过八旬的麦老笑得像个孩子。

  作为广州现代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主要开拓者,麦英豪参加和指导了广州境内几乎所有重要的考古发掘工作:他是秦代造船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御苑石构水池和曲流石渠等重要遗址发掘的主持人,是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建设的主要推动者,他编著的《广州汉墓》为岭南地区两汉墓葬的断代和分期研究树立了重要标尺。

  2015年,麦英豪作为全国188位“20世纪中国知名考古学家”之一,其学术成就被载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六十年田野考古尽心尽力,一甲子三大发现留与后人。”麦英豪对广州考古60年来的这一成果小结,恰恰是他半个多世纪考古生涯的生动注解(秦代造船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并称为广州“秦汉考古三大发现”)。

  

  广州重大考古的主要参与者

  1975年,在美国华盛顿、堪萨斯、旧金山三地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轰动世界,这场长达半年多的展览是新中国文博界首次赴美亮相。这批来自中国的出土文物及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文化历史,让美国人感到震撼,展馆门外每天排起数百人长龙,累计参观人次超过180万……展览的成功也让担任随展工作组组长的麦英豪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

  事实上,作为北宋西村窑址、秦代造船遗址等广州重大考古发现的主要参与者,麦英豪彼时在业内早已小有名气。

  1929年,麦英豪出生在广东省番禺石碁镇官涌村一个农民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7岁时返回官涌村老家,与母亲和姐姐靠祖上留下的田地为生。在官涌小学读到五年级,又因母亲去世,麦英豪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

  少年麦英豪嗜学如渴,对地理、历史、国文有着浓厚兴趣,17岁时被招入广州南华补习学校当教员。经常书不离手的他自学成才,20岁时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广州大学教育系,在校学习两年后再次因生活困难,被迫终止了学业。

  1952年9月,一次偶然的机会,麦英豪被招入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文管会”)工作。翌年8月,他与同时进入文管会工作的黎金一同被单位派到北京参加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二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学习。

  在训练班的3个月,是麦英豪专业提升的黄金期:他接受了郭沫若、郑振铎、梁思永、夏鼐、苏秉琦、宿白等名家的面授指导,还参加了山西侯马晋国铸铜遗址、北京大葆台汉墓的考古发掘。这为他日后的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50年代的广州百废待兴。1953年起,随着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广州掀起了城市建设的高潮,由此也揭开了配合城市各项建设工程开展大规模田野考古发掘的序幕。从中央考古培训班学成归来的麦英豪,立即加入抢救和保护地下文物的工作中。

  “不少人对考古有偏见,觉得很冷门,但我们是越干越高兴,每次挖出新东西都如获至宝。我们揭开的是历史的真相,保存的是宝贵的文化。”说起当年工作的乐事,老人家又不禁眉飞色舞。

  参与发掘秦汉至明代墓葬700多座

  1983年是广州考古史上重要的一年。这年6月9日,解放北路象岗山顶进行基建施工过程中发现古代大石板。经过考古人员调查,确认是一座没有被盗扰的南越国大型石室墓。经国务院批复同意,麦英豪被任命为考古发掘队队长,主持此项发掘。

  谁料,发掘的序幕还没拉开就发生了一段插曲:麦英豪在外考察途中,不慎摔断两根肋骨。但麦英豪坚持带伤上阵,躺在竹床上,让工作人员把他抬到了发掘现场。

  用吊机吊起堵门防盗的大石头,钻到阴森狭窄的墓道里砌砖铺木板……发掘工作在众人的努力下一点点地向前推进,可就在第二道防盗门前不得不停了下来。这是一扇用大石板封死的石门,倘若使用爆破或就近打洞而入的方式,势必会损坏文物。

  无计可施,麦英豪决定让其他队员休假,自己留下来想对策。他突然想起烈士陵园有一支技艺精湛的打石队,于是拜访队里的梁师傅,请他支援。功夫不负有心人,梁师傅从门楣的断轴处找到了破门的妙法,下挖松土将石门整体吊出。随后,考古队又创新采用“竹签插取套装”的办法,成功将完全朽塌的丝缕玉衣挖掘出土,运到北京复原……

  经过44天夜以继日的奋战,发掘工作圆满完成。发掘结果震惊国内外——在1000多件套出土文物中,通过“文帝行玺”金印和“赵眜”玉印,可以确认这是西汉初年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这座岭南地区考古发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彩绘石室墓,当时被评为“中国考古五大发现”之一。

  据统计,自麦英豪1953年参加广州地区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起,他参与发掘秦汉至明代墓葬700多座。

  相比于发掘研究,如何保护好出土文物是考古工作者面临的更大挑战。

  1995年夏天,距离秦造船遗址船台东头不到50米的考古工地,发掘工作因建设单位的阻挠而停滞不前。为此,年过花甲的麦英豪直奔正在西安召开的全国考古工作会议会场,向国务院、国家文物局等负责领导逐一汇报。经广东省、广州市领导多方协调,遗址才得以原址回填保护。

  两年后,在该遗址地带发掘出南越国御苑曲流石渠,保护工作再次遇上难题:由于该地块已经出让给投资商进行开发,要对曲流石渠进行原址保护意味着广州市政府要向投资商做出巨额赔偿。作为发掘总领队的麦英豪挺身而出,以他专业学识和资历,再加上国家文物局专家的支持,说服市领导下定保护的决心。

  2000年,在曲流石渠西侧原儿童公园发掘出南越国宫殿基址后,广州市政府决定将儿童公园整体搬迁,位于广州市区核心商圈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得以原址保护和展示——这在全世界范围的城市考古遗产保护史上实属罕见,是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双赢的重要范例。

  编岭南第一本汉代考古报告

  在麦英豪的家里,目光所及都是书,沙发上、桌子上、墙角箱子上都有。多年来,麦老总是站在书橱前,拿着放大镜,大声读出石碑拓本上的文字;而同为考古专家的妻子黎金则端坐书桌前,对照简体文本一字字校阅。

  麦英豪认为,一名合格的考古工作者,除了要动手在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还须动笔、动脑,及时整理和编写考古资料。六十多年来,他与老伴形成了一套工作模式:白天泡在工地搞发掘,晚上在工作室挑灯写作,整理资料、编写发掘报告。

  这对考古界伉俪一生相携相伴,从1961年起花了一整年时间,编写出70万字的《广州汉墓》油印本初稿。在随后的十几年里,精益求精的他们数易其稿,直到1981年才正式出版——这是岭南地区第一本汉代考古发掘报告,为岭南地区两汉墓葬的断代、分期研究树立了重要标尺,对中国秦汉考古学研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步入耄耋之年,麦英豪却一直没有办理退休。直至去年入院治疗前,担任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顾问的麦老仍频频出现在考古工地和文化遗产保护论证会场。

  在同事眼中,麦英豪治学严谨又善教。年轻一代的考古人员每回碰到难题,他都会悉心指导。南越国御苑石构水池和曲流石渠在考古发掘过程中,麦老让一位年轻的考古队员担纲负责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从资料整理计划到报告编写提纲,他都手把手地指导。

 

编辑:张林昱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