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逾百作品见证广美时代征程

2016-10-08 08:17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杨逸 实习生 黄紫枫

  《建筑工人组画之一》(纸本设色,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三年级集体创作,1960年)。

  《萝岗香雪》(纸本设色,黎雄才)。主办方供图

  为期七日的国庆长假即将过去。在广州,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推出了一系列丰富的展览活动,让市民从文物与艺术品里感受时代的气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的“从武汉到广州——广州美术学院藏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品展”就精选了140多幅院藏作品与观众见面,重温那段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展览总监胡斌表示,这些作品反映广美与其所在的社会生活产生紧密的关联与互动,因而成为阐释艺术社会史的极佳样本和一个时代历程的见证。

  城中各大文化场馆也组织了异彩纷呈的展览活动。海丝文化与传统非遗,成为国庆羊城展事的两场“重头戏”,为市民提供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

 

  巨擘 大师手迹寻踪广美“风骨”

  本次展览的标题“从武汉到广州”,可谓简约而准确地勾勒出广州美术学院最早的征程。1953年,经高等教育部批准,由中南文艺学院、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广西艺术专科学校等中南地区院校相关系科合并而成的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在武汉正式创立,1958年南迁后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

  中南美专诞生的上世纪50年代,恰是新中国美术形态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间节点。蓬勃兴起的革命美术,对中南美专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而胡一川则是其中最不能被忘却的名字。胡一川是广州美术学院的创建者与首任校长,也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建国后,他将艺术创作重心转向油画,学习苏联油画技法,成为在新中国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油画艺术家。其画风大气凝练、拙朴厚重,风格极具鲜明的个性。

  在不少广美“资深”师生看来,胡一川并不只是“一校之长”,更是广美精神的奠基者。“他一直把艺术与人民、社会融合的思想贯彻到办学过程中,对广州美术学院的整个艺术观的确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潘行建如此评价。

  中国油画艺术的先驱、近代公认最早出洋学习西洋画的艺术家李铁夫,也为广美油画风格的形成奠基。李铁夫深得欧洲古典主义传统的精粹。新中国成立后,他归国任教于华南人民艺术学院。他在1952年辞世,他的作品及遗物由广美保存至今,成为院方最引以为傲的珍贵典藏。

  有趣的是,胡一川本人也曾临摹过不少李铁夫的作品。展览上,胡一川临摹于1958年的作品《老人像》与李铁夫1918年创作的原作同场展出。两位油画巨擘之间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此外,主办方还展出岭南画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关山月与黎雄才的课稿,其中后者是首次面向公众展出,以山水为主。“过去,我们对黎雄才的研究主要强调他关注现实的一面,但从这些画稿可见,黎氏不光是‘图解当下’,也花了大量时间去钻研传统。这是我们应该重新注意的地方。”策展人赖志强介绍。

  芳华 集体创作再现“火红年代”

  作为新中国一种重要的文艺生产方式,历届广美师生“集体创作”的作品,足足占了展览一整个篇章。在《甘蔗丰收》《建筑工人组画》《城郊公社搬运忙》等作品里,观众可以看见鲜明的时代印记。

  集体创作克服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凸显了一种组织化、大众化的群体面相。而广州美术学院的集体创作成果,很早就已广泛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早在1960年代,《人民日报》就刊登了不少广州美术学院集体创作的作品。”赖志强表示。1963年,由中国美协、中国美协广东分会主办的“广州美术学院学生下乡创作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也使广州美术学院的影响力在全国得到显著提升。

  深入生活、密切联系工农群众、讴歌社会主义建设,是那个年代艺术创作的主题。“我们教师的创作都与所在地有着密切关联,当时的重大工程都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赖志强表示,早在中南美专时期,校方就已参与到1954年特大洪水防汛工作、武汉东西湖围垦工程中。南来广东后,湛江堵海工程、茂名石油城建设等重大事件,都在广美师生笔下留下剪影。

  在半个多世纪的建校历程中,广美一直不乏热心的教职工、校友、艺术家家属向院方捐赠艺术品。他们的赠品构成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重要的馆藏来源。在三楼展厅,展览甄选了馆藏最丰富的三位著名版画家陈晓南、张信让、张运辉的版画精品。

  链接

  文化场馆盛吹“海丝风”

  9月29日-10月7日,由中国国际漫画节组委会、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等共同主办的“走近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画展”在广州图书馆举行。本次画展以漫画为主,展出“炭烧老广”等漫画家的“海丝”主题作品。光孝寺、南海神庙、先贤古墓、西汉玻璃碗,这些“海上丝绸之路”在广州留下的文物印记,都为漫画家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创意灵感。漳州、泉州、南亚、西非等“海丝”沿线地区的风土人情,也在他们的笔下展现动人的魅力。

  无独有偶,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广东省文联主办的首届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摄影大展,国庆期间也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拉开帷幕。展出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从海丝古迹、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风光等自然风物、历史遗迹,到当今城乡景观、经济建设、人文风情、民间艺术应有尽有,对“海上丝绸之路”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和地区予以多面展现。

  非遗与传统文化,也是国庆假期的展览重点。广东省博物馆与安徽博物院联合主办的“桃花源里人家——徽州传统民居文化与艺术展”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展览通过徽州独具特色的砖、木、石“三雕”艺术,展示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部分展品是首次出皖进行展示。为展示徽州民居与古建筑的魅力,展厅入口还被特意设计成徽州人家的门楼,高耸的马头墙与粉墙黛瓦让观众恍如身临其境。

  在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举行的“非遗活化大地图”第一站——“绢人印象”大型展览,展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绢人娃娃及其配饰配件逾200件。展览还展出特别定制的、极具岭南特色的绢人娃娃群组,以唤起广东青少年儿童关注非遗文化的兴趣。

编辑:张林昱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