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以精神文明铸造美丽乡村之魂

2017-02-22 10:32 来源:南方日报 陈萍 何森垚

 

  本地美术界的代表在民居的外墙上绘出精美的墙画。

  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古名居的墙画。

  近日,梅州市“崇德向上·敦风化俗——乡村里的价值观墙绘活动”在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正式启动,来自本地美术界的代表和嘉应学院的师生拿起画笔,在民居、祠堂等建筑外墙上绘出一幅幅精美的墙画,在这个古村落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氛围。

  习俗移志,安久移质。社会习俗与风气能够改变人们的思想,甚至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与快速发展的都市相比,农村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精神的荒漠,农村美不美、文明不文明,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后劲、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指数、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

  如何改善农村环境,让其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成为各地历任领导一直在攻克的课题。广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省的部署,梅州市围绕“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目标,在每个县(市、区)规划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培育乡风文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我们首先要把人居环境整治好,潜移默化地改变村民的一些不良作风,与此同时,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丰富的文化活动来建设农村的精神文明。”梅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丽霞说。


  营造氛围

  激活共建美丽乡村内生动力

  穿过幽静的古巷,拥有300多年历史的种玊上围门前的5棵古榕依然青葱,榕树下休憩的村民三三两两拉着家常。不远处的民居外墙上,出现了一幅幅清新的山水花鸟画,每一幅都有深刻的寓意,“盛开的荷花象征着这里独特的‘和’文化,被喻为‘四君子’之一的竹则代表人正直虚心、有气节。”此次活动的参与者嘉应学院美术学院的领队老师张鸿飞向记者一一讲解画中的含义。

  此次在丰顺启动的墙绘活动旨在通过动漫、速写、汉字、典故、诗词、家训等文化样式,采用书画、雕刻、绿化造型等艺术手段,利用农村闲置空墙,创作推出一批以“崇德向上·敦风化俗”为主题,以崇德向上、孝道友善、打拼创业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墙绘,推动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基层落地生根,让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景观改造,融入人居环境改善,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和文明镇村。

  美丽的墙绘博得了村民的称赞。“天天看到这么美的画,心情都更舒畅了,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和谐、友爱,我都不敢在墙附近扔垃圾了,怕破坏了这美景。”一位村民笑着说。

  一直以来,农村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丰顺县在去年6月全面启动了创文工作,为了弥补农村文明程度较低的短板,该县积极组织“文明与你同行”文艺下乡巡回演出,让文艺之花开在田间地头,并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评选和“德行丰顺”文明系列活动,向广大群众倡导弘扬传统美德,彰显文明新风,凝聚创建合力,形成全民创建的良好氛围。

  阅读可以提升文化素养,为了改变农村文化荒漠的困境,让村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蕉岭给广大群众派发了“文化福利”。今年2月初,该县的省级图书总分馆试点正式建成开放,这让乡村多了一扇传播知识和文明的窗口,城区公共图书资源得到共享利用。

  “每到节假日,读者都非常多!”蕉岭县图书馆馆长李淑华说。县级图书馆丰富的图书种类、舒适的环境吸引了不少乡村读者,如今,这些读者再也不用为远距离借、还书籍,或担心借书过期而烦恼了。

  据了解,蕉岭县投入138万元建起了1个总馆,8个镇级分馆,12个村级服务点(每个镇1至2个村级服务点)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这意味着来自乡村的读者不出远门,即可借到优质图书。

  “全县用的是统一的借书卡。从长潭借的书,在总馆或者逢甲村服务点都可以还。”逢甲村新上任的图书管理员丘巧汕说。原来,该县图书总、分馆使用了统一的管理系统,分别设立各分馆、服务点的馆藏数据库,实现了全县图书资源的通借通还。

  走进长潭镇堑垣村的阅览室,可以看见分类详尽的图书排满三列书柜,舒适的阅读桌椅环绕在最新的报刊之中。据统计,利用省下拨专项经费和县文体旅游局、各镇的统筹资金,蕉岭县已为各图书分馆配送图书近2万册;分馆订阅报刊40种,服务点订阅报刊12种。


 

  嘉应学院的师生,在民居的外墙上绘出精美的墙画。

  人居环境整治,潜移默化地改变村民的一些不良作风。

  整治环境

  还原乡村绿水青山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如果村民都‘各扫门前雪’,环境脏乱差的话,文明程度也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我们通过整治环境,潜移默化地改变村民的一些不良习惯。”张丽霞说。

  整市、整县全域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农民群众享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是今年全省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去年6月,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加快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粤东西北地区到2018年完成80%自然村整治任务,到2020年完成全部村庄整治。

  对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梅州各地均拿出了必完成任务的决心和信心。试点先行,全域推广是这项工作开展的策略。在去年11月初召开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粤东粤北)现场会上,蕉岭县在新农村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成了全省各地争相学习的榜样。

  近年来,蕉岭县抓住全省首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契机,大力开展以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杂乱现象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约4亿元,着力建设“客韵寿乡”新农村示范片,通过示范引领,推进“十村示范、百村行动”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一批具有人文之美、风尚之美、环境之美、文化之美的新农村示范点,创造了由村民理事会牵头组织管理的“芳心经验”“白马模式”。

  去年以来,丰顺县制定实施《丰顺县深入开展全县域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同时,坚持领导办点,试点先行,投资1300万元,重点推动汤坑镇梅溪村、北斗镇拾荷村、汤西镇南礤村、汤南镇新铺村4个示范村建设,辐射带动全县开展全域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在汤坑镇梅溪村委会旁边,绿色植物包围着一处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经过层层处理,达到灌溉标准。“这是丰顺县为处理农村污水而建设的生态浮床,不仅能够净化水质,还被打造成美丽景观。”汤坑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同样在汤南镇,和新楼村相邻的新铺村近日也传来喜讯,其排水专项、景观等方面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从去年12月全面动工建设有序开展,目前已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正在进行调试使用。

  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梅县区先行探索。早在去年,梅县区就开展了“崇德向上、敦风化俗—乡村里的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该区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专项工作,以宣传教育、结合融入、实践养成、示范引领等方式,加快城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传承发展农村先进文化。


  挖掘内涵

  弘扬优良客家传统文化

  在夕阳的余晖下,一对祖孙在长廊里散步,他们时不时停下脚步,老人向孙子娓娓讲述墙上的孝廉故事,这是梅县区南福村的孝廉文化长廊,该县深度挖掘当地的孝廉文化内涵,建设孝廉文化教育基地,包括孝廉文化长廊和“孝阙流芳”牌坊以及孝慈绿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孝廉文化,学习孝廉精神。

  “我们村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孝廉文化传统,只是渐渐被人遗忘了,如今建了这么一个孝廉文化基地,对我们每位村民都有很大的促进,提醒着我们不忘祖训。”一位在长廊路过的村民说。

  用“精神文明”夯实美丽乡村魂魄,需要从每个乡村的实际出发。每个乡村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而只有从这样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出发,才能够构建美丽乡村的“精气神”,才能够凝聚美丽乡村的文脉,这是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容缺失的部分。

  “我们应该努力打造一村一核心价值观景观标识、一村一文化品牌、一村一家风家训、一村一文艺队、一村一文化祠堂等载体,为农村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促进农村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张丽霞说。

  美丽乡村建设中,精神文明不仅需要从每个乡村的实际出发,也需要总结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普遍性”,从整体出发。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凝聚美丽乡村建设的“精气神”,让美丽乡村建设的魂魄熠熠生辉。

  梅州是客家地区,拥有独特的客家文化,其中,“忠孝义节”“耕读传家”等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支撑客家人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在大力弘扬精神文明建设中仍具有时代意义。

  据梅县区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朱迪光说,客家人的祠堂文化根深蒂固,有不少值得弘扬的优秀文化,“在客家人的祠堂里,关于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楹联随处可见,祖先用诗礼传家的家风约束自己的子孙,在今天仍值得继续弘扬。”

  祠堂传承了旧时传教的功能,起到文化教育和熏陶的作用。变祠堂为文化俱乐部是梅州美丽乡村建设的举措之一。

  2016年,梅州共有18个宗祠被评为了梅州市“示范文化祠堂”。根据省文明办《关于印发〈关于在全省开展文化祠堂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粤文明办[2015]56号)精神,2015至2016年底为试点建设年,各地级以上市选择文化特色鲜明、人口相对集中、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的中心村、历史文化村落,建成10个以上的“示范文化祠堂”。2017至2020年为推广建设年,各地级以上市要在总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推广力度,到2020年末,全省建成1500个文化祠堂。

  此外,梅州是广东唯一全境属于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陈毅等一大批革命先辈都曾在这片土地留下革命活动足迹。“八一”南昌起义军、朱毛红四军等曾在这里战斗过,留下了“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红四军出击东江”、“红色交通线”等一大批历史遗址遗迹。

  在梅州的农村地区仍流传着不少精彩的革命故事,革命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深入挖掘这些红色资源,可以丰富农村精神文化内涵。

  记者手记

  美丽乡村建设要“内外兼修”

  近年来,梅州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批又一批村落上演“美丽蜕变”。从这些村落的经验来看,准确的定位、科学的规划是一面鲜明的旗帜,最大限度调动了社会资源,一起参与到建设当中。他们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整治使得村落“旧貌换新颜”;同时将创建活动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深挖农村物质和文化资源,借助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打造经济增长点,使村民全面获益。

  这些先进典型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为其他地方的探索提供了经验。美丽乡村建设涉及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环境整治、乡风文明、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是几个月的时间、几次的投入就可以完成的,在一些干部和村民的观念里,美丽乡村的建设更多的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这些要素固然重要,但缺乏文明支撑的美丽乡村,是没有灵魂的,也很难吸引人进来、把人留下。

  美丽乡村建设,要“内外兼修”。生态改善、“颜值”提升以及经济发展,这些指标都显而易见,而精神文明的提升难以评估,往往需要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级政府花更多的心思。农村之所以为农村,不仅因其与城市相比,农村具有独特的居住形态,更在于其具有特色鲜明的农村文化。

  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究其原因,该省在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让农民过上高品质现代化生活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乡村的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保持鲜明的乡村特色、独有的文明传统和传统“DNA”。

  “最美栖居地”桐庐县、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县永嘉县、有“中国大竹海”之称的安吉县,这些特点鲜明的、令人神往的地方无不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美丽乡村。

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