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李小可作品展于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行

2017-03-15 09:17 来源:南方日报

李小可作品 《雪》

  日前,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主办的“水墨家园·近观可意——李小可作品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行。展览共展出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之子、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画家李小可160幅作品,作品分为“水墨家园”“雪域藏迹”“山水黄山”“师法自然”四个篇章,全面地展示艺术家关注的北京、西藏、黄山三个主题。展览将持续至4月2日。

  据了解,本次展览是关山月美术馆建馆20周年系列学术展的开篇之展,也是李小可近年来“水墨家园”系列巡展中展品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次。“水墨家园”寻根之旅的背后,蕴含着哪些全新的文化意义?作为“李家山水”的第二代传人,李小可与李可染两代人对笔墨的态度有哪些继承与转化?展览期间,李小可就此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

  文化内涵

  水墨是艺术语言也是缘

  “水墨是我艺术生涯选择的主要语言方式,也是缘。”在李小可的理解里,水墨无疑是感情内涵最为丰富的一个词:水墨既蕴藏着他与父亲李可染之间的血缘,也有他与山水的地缘,还有他与国画之间的墨缘,“它承载着东方文化的特征”。

  “水墨家园”是李小可近年的创作主题之一。“家园”是我们所处时代、赖以生存的自然和具有东方特征的传统文化。“如今,很多我们非常熟悉的与历史、文化、经历、情感紧密相连的家园环境,在你还来不及关注时,不知不觉就消逝了。”有感于时代的巨变,李小可心里燃起了一个愿望:用自己的水墨语言,去表现“家园”留下的浓烈印象与记忆。

  北京可谓李小可记忆最深处的“水墨家园”。自1946年以来,除了在外地当兵,他几乎从未离开过这里。胡同、四合院、故宫墙下的杨柳、城外的红墙、老槐树组成的静谧林荫……一幅幅“老北京”的剪影,牵动着人们的情思。

  大雅宝胡同甲2号是李可染父子的旧居,也是滋养李小可艺术生命萌芽的一座“文化家园”。这里院子有20多间房子,曾是徐悲鸿创立的国立北平艺专的宿舍,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便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家属院,曾经住过叶浅予、李苦禅、李可染、吴冠中、黄永玉等画坛名流。与大师朝夕相处,为李小可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养分。

  如果说北京是李小可艺术的故乡,那么西藏则为他的作品烙下鲜明印记。为了寻找新的绘画语言和感受,李小可曾多次走进青藏高原:青海的黄河源头、长江源头、柴达木、西藏的阿里、珠峰、那曲、甘南的玛曲、碌曲、夏河。路上留下的近万张照片,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大自然的纯净博大、苍茫,民众的真切、挚热和淳朴,李小可将青藏之行带给他的生命的感悟,用笔墨挥洒纸上。与过去常见的秀丽、温润的山水风光不同,西藏的雪山更加大气苍茫。李小可的《山魂》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打破了古人“雪景画”的窠穴,以皴擦点染的方式代替了层层的烘托晕染,更能凸显藏地雪山雄壮、磅礴的气势。

  作为传统山水画的“圣地”,黄山在李小可心中也有着不寻常的分量。然而,与“家园”“西藏”系列作品没有传统图式可以比照不同,从新安画派画家渐江,到黄宾虹、刘海粟,以黄山为题的名家力作比比皆是。如何在汲取前人养分的基础上,画出当代画家的特色?李小可用作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李小可的黄山山水,在厚重与烟云之间形成对比,既体现‘李家山水’的基本规范,也使他自己的风格开始呈现出来。这不仅为李小可的山水画开创了一个新的系列,而且也是他在发展中的一种自我挑战。”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陈履生点评道。


  创作道路

  艺术之路是条山路

  李小可的艺术之路“始于写生,成于写生,又坚守于写生”。“他的艺术之路完全是条‘山路’!”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齐白石纪念馆馆长吴洪亮说:“中国艺术的传统、西方艺术的精华,他父亲李可染先生所创立的‘李家山水’,座座都是大山。”

  为了捕捉山水的灵魂,自上世纪80年代起,李小可跋山涉水,先后30余次深入西藏、青海、长江源头、黄河源头、甘肃等西部地区进行写生及摄影创作。及后,他又多次赴黄山、太行山、燕山等地写生。去年,年逾古稀的李小可还去了两次西藏。

  “我自己好像是人生旅途的一个‘行者’。作品就是我这个行者在探索的荒途中所做的‘活儿’。”李小可认为,写生的意义就是去“碰撞生活”,“写生之后还要回过头来,把笔墨、传统以及个人的审美选择和积累的经验融合进去,形成特别的、属于自己的意境。”

  展厅内还复原了李小可画室的一面“悟道墙”。这面墙堪称李小可日积月累写成的“艺术备忘录”:墙上钉满了画家长期以来,每天晨起“日课”所进行的大量书法、绘画练习以及关于创作思考所作的记录。“其实,我并不会写书法,但书法是本体文化之道的修炼,如同一本经。没有这个练习,我们就不能对中华文化有真正的理解。”李小可说。

  “悟道墙”上有一道横幅“生之恋”特别显眼。李小可认为,艺术家一定要对人生经历有“爱恋”,要热爱生活、热爱自然,通过艺术语言来表达对生活和自然的痴恋。

  “齐白石的弟子很多,最有名也是最有成就的就是李可染;而在学齐白石的学生之中,最不像齐白石的也是李可染。”陈履生将齐白石、李可染到李小可,视为研究现代中国画发展脉络的一个典型案例,他们之间的传承与发展,恰恰反映了国画的百年变迁。

  李可染,无疑是李小可生命中最重要的授业恩师。除了“李家山水”的笔法外,李可染的艺术精神也一直影响着他。父亲“千难一易”“苦学派”“实者慧”的格言,为李小可攀登艺术高峰带来源源不绝的动力。“正如父亲所说,‘求十不成回到零,不要三四五六七’。艺术必须克服一般化,要做到极致。没有极致就没有感染力。”他向记者分享道。

  尽管时代在变,但陈履生认为,处理好与现实和生活的关系,既是齐白石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李家山水”的命脉。实现中国水墨艺术的当代发展,以见证当代文化发展的成果,将是李小可这一代画人肩上的重任。

  “李小可责无旁贷,李小可也是生逢其时。”他总结道。

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