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王卫东:传承水乡文脉的南梅墨客

2017-03-17 15:04 来源:南方日报 麦炜源

王卫东指导维修人员修缮祠堂里的古壁画。

  说起麻涌,人们总会想起那遍野的香蕉。其实,在南宋之时,麻涌并不以香蕉闻名,而是以梅立村。原来在八百年前,麻涌祖先古梅乡民从江西翻越梅岭从梅关古道进入麻涌开疆辟土、屯田造屋,为怀念家乡,于村前河畔植梅,并以梅花为“乡花”,从此得名“古梅乡”。

  2008年,王卫东来到昔时的古梅乡、今日的麻涌。从语言不通、琐事繁杂,到融入市井,通过实地走访、查阅历史资料、拜访技艺传人等方式,王卫东挖掘出不少麻涌的历史人物、文物古迹、非遗项目等,并一一保护起来。他以梅为名,以一部部的著作传承着水乡文脉。


  古梅飘香引墨客

  王卫东原本对麻涌这个南方的水乡小镇不甚了解,他的老家在江西省鹰潭市,拥有众多现代化大型企业而被誉为“中国钢都”。他曾担任鹰潭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博物馆)所长,有文物博物陈列展览专业副高职称,也因喜爱文学和历史而墨海耕耘、锲而不舍,成为省级作家协会会员和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会员。

  “小学时,我家住上饶地委大院,院里有一棵冬梅树。那冬梅傲雪迎风,红装素裹的样子让人很喜欢。不知道为什么,那冷而不淡、浓而不艳、一花天下春的意境,成了我一生中不醒的梦境。”对梅花的喜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埋藏在王卫东的心底悄悄地生根发芽。

王卫东时常翻阅资料以增长自己的专业知识。

  2007年底,经东莞市人事局、东莞市文广新局联合面向全国引进文化人才,王卫东只身一人落户到东莞市麻涌镇。“受珠江三角洲水乡风貌和民俗文化的魅力吸引,我选择到麻涌来干一番事业。但是由于语言不通,工作千头万绪却不知如何开展,而且那时麻涌的生活条件并不充裕,与我在家时的待遇相差甚远。”王卫东回忆起初到麻涌时的困窘,此刻已是云淡风轻。

  王卫东来到麻涌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主持编修新版的《麻涌镇志》,而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原名“古梅乡”的由来。“当地有人问过我,都说麻涌的祖先爱梅种梅,故名古梅乡。可梅花欢喜漫天雪,麻涌自古至今就没有下过雪,也没见到有梅花。”后来,王卫东查阅了大量的史料以及向本地居民走访取证得知,麻涌先民们种梅爱梅,是为了纪念他们从北方翻越梅岭,经由梅关古道进入南雄珠玑巷,辗转到岭南各地定居的艰辛历史。对梅花情有独钟、欣赏梅花顽强生命力的麻涌先民,干脆将自己的生息之地命名为“古梅乡”。


  2008年,为了与当地村民打成一片,王卫东将自己的工作室设在了村里并取名“南梅园”。南梅园位于东太村九宅17号,是一栋普通又简陋的民居,里面堆满了书、资料、访谈笔录等,在它的楼顶,有一株王卫东亲手种植的三角梅,缤纷怒放的梅花艳如朝霞。

  “我的老家在鹰潭市梅园新村,书房名为梅园,笔名梅园村人。”王卫东坦言,租住于南梅园,其实也是效仿蒲松龄设聊斋供茶水求民间故事之举,“由于古梅乡的丰富内涵与深厚底蕴,我便把租住的民居命名为南梅园,笔名为南梅先生”。

  梅花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它虽然生长环境恶劣,但是依然快乐地绽放,表达了一种迎接希望的乐观性格。沉浸在“寻梅”梦境中的王卫东,将收藏的大型“红梅傲雪”图悬挂于书房之中,并以梅花的气节来勉励自己,“把工作室设在村内,没有嘈杂的噪音,让我在面对一堆堆的资料时,更能静心地进行研究工作。”

  保育古建守底蕴

  被列为麻涌八景之一的“魁楼晚望”位于麻四文化广场,始建于明永历八年(1654年)。此楼原高四层,由一代清廉文官萧奕辅所建,现在遗留下来的是民国期间以炮楼形式重建的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原本的魁楼早已破旧不堪。2014年,为了重现“魁楼晚望”的风采,麻涌对魁楼进行重建。“当时的计划是将魁楼按照炮楼的样子重建。我在查阅史料后发现,魁楼真正的原貌还有一个文气十足的顶盖,具有优美的古建特色。因此我马上向上级报告,要求魁楼的重建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明末清初始建的原貌。”

被列为麻涌八景之一的“魁楼晚望”位于麻四文化广场。

  与魁楼对望的兰陵戏台在重建的过程中,名称也差点被“搞乌龙”。兰陵戏台是一座具有典型清代建筑特色的戏台,繁复精美的雕花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除了龙凤狮舞,更有细巧而吉祥的鸟鹊、麒麟与花纹。“戏台在重建的时候,各种资料都称其名称是‘古舞台’,为慎重起见,我又仔细研读了众多的史料后发现,戏台原为麻涌名士萧奕辅为纪念家乡而建,并冠名为‘兰陵戏台’。”将考证后的史料呈上之后,兰陵戏台的名字才公之于世并保留下来。

  近百年来,粤剧在麻涌一直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每周六晚,兰陵戏台上总会有一场好看的粤剧上演,一招一式无不细腻婉转,点滴间流露着粤剧的精魂。麻涌人爱好粤剧传统深远,不但爱看,而且爱演。历史上的麻涌,凉棚是普通人休憩、聊天的场所,也是麻涌主要的文艺活动场所之一。许多人回忆,旧时麻涌到处都有凉棚,而每个凉棚都挂满了表演粤剧、粤曲的乐器。


  2013年,王卫东以“小英雄”传承人曾镇安、黄日辉为线索,撰写了《漳澎“小英雄”粤曲班的前世今生》一文,发掘传承了“小英雄”粤曲班的传奇故事。2016年,王卫东负责为“小英雄”粤曲基地在漳澎村筹建了私人博物馆,馆内陈列了小英雄戏班曾经用过的旧物,如戏服、头饰、缨枪、佩刀等,还有小英雄戏班的介绍、漳澎粤剧的发展介绍等,这都是王卫东以其专业的研究方式整理而成的。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那本由名伶曾师马亲自编撰的曲艺教材,上面总结了曾师马终身的曲艺技艺,清楚完整地记录了《六国大封相》等名篇的排场。而最令人叫绝的是,王卫东在博物馆内打造了粤曲与凉棚文化场景再现。

  寄情文史叙风情

  建筑让时光凝固,让岁月回放。保护古建筑能让人在各种公祠家庙的木雕石刻间寻到历史的踪迹,而文史研究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历史记载的不足或匡正其他史料记载的谬误,具有“匡史书之误、补档案之缺、辅史学之证”的作用。来到麻涌的十年里,王卫东凭着一颗守护传统文化的心,刻苦自学地方文献,一心关注麻涌的文物遗迹,才能及时地对魁楼和兰陵戏台重建进行完善。他用一双勤劳的手,记录下这座小镇的前世今生,竭力挽留住那些匆匆逝去的历史遗痕。

  2016年,王卫东与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的两位老师合作,共同完成了《杜诗二字构辞类辑》的课题研究与编修工作,并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杜诗二字构辞类辑》是东莞本土文人、民国学者莫任劬的遗稿,我们用了整整6年时间才将其完成出版。”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的讲师刘健是参与此次工作的一员,在与王卫东的合作过程中,他被王卫东的热情所感动。

  “王卫东主要是负责统筹的工作,许多繁琐的、对外联系的工作都由他来完成。例如我们在与出版社的校稿阶段,由于简体字与古体字的转换需要很高的专业性,所以他跑了七八次广州就为了与编辑校对文字。”刘健谈起王卫东时赞不绝口,他回忆起那一次的合作甚是满意,“难能可贵的是,王卫东经过考证研究,撰写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古梅文化(教育)精神永放光芒》作为本书的代序,并独立完成了本书的卷十六,即附录一、二、三及编后。书籍出版后,王卫东还组织举办了学术论证会和新闻发布会,大大增强了书的社会影响力”。


  王卫东在编修完成《麻涌镇志》的同时,大量收集有关麻涌历史、地理、物产、古迹、民俗、人物等资料,撰写出版《发现麻涌》一书。《发现麻涌》由四十八篇文章组成,约二十三万字,内容涵盖广泛,精彩迭出。2014年,《发现麻涌》获得了广东省第六届民间文艺著作优秀奖。

  谈起创作初衷,王卫东说道,“从江西移居东莞麻涌初期,参与编修《麻涌镇志》、文物普查等工作的过程中,着迷于岭南水乡文化的博大精深,故扎根于水乡,写下了这部书”。创作《发现麻涌》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翻阅资料数百万字,并拜访了大量的技艺传人,考证了大量的史料记载。有时候,为了赶写稿子,经常忙到凌晨甚至通宵达旦,前后历经五年。

  后来,《北斗星下去延安》《致我们已经逝去的青春》《东莞市麻涌龙舟志》等一本本著作的出版印证了王卫东在麻涌工作的点点滴滴,书中的文字资料有些是他多年收集文保资料的累积,参考地方文献资料,更多的是他实地考察后获得的第一手资料。问起王卫东写下这些材料的过程,他笑着说道,只要四步就可以完成,腹稿、草稿、修稿、成文。说的简单,坚持下来实属不易。白天除去辛劳的工作以外,王卫东还要花费额外的时间整理与考证自己的笔记。

  百花齐放春满园

  2014年,南梅园初评为东莞市首批八个文化名家工作室;2016年,南梅园再次被评为东莞市文化名家工作室,而且同时被评为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研究基地,是东莞唯一一个设立在村庄里的工作室与创作基地。作为工作室的领衔人和创作基地负责人,王卫东说道:“南梅园根植东莞麻涌这一片水乡,深潜民俗,钩沉遗迹,挖掘历史尘封的文物,焕发传统文化的光彩,让麻涌的独特魅力烂漫绽放。”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王卫东介绍道,现在工作室中既有专业的研究人才,也有麻涌本地村民。“团队中有一个叫莫建军的,是麻涌本地人,种过香蕉,懂得农业知识,又熟悉麻涌本土文化。或许他的学历不高,但是写的文章麻涌乡亲看得懂,有亲切感又爱看,对于我们推广水乡文化起到很大的作用。”在王卫东及其工作室人员的努力下,不少麻涌的历史人物、文物古迹、非遗项目等都被挖掘和保护起来。


  每逢节假日,位于翻身桥西的莫氏祠堂是不少游客的必游之地。莫氏祠堂是新基村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祠堂。这座祠堂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超过400年历史,数百年来,莫氏祠堂经过多次重修、扩建,如今占地面积达2480平方米,建筑面积892平方米,被誉为东莞水乡最大的祠堂,也被评为东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常会对祠堂内的楹联、匾额、碑刻等文物产生好奇。于是,王卫东一方面制订了祠堂的保护措施,一方面还考证撰写了《关于新基莫氏祠堂楹联、匾额、碑刻的考证》,甚至还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文物与旅游景点最大的不同,在于景点可以是为了迎合顾客而人工打造的,而文物却是历史的重要载体,它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利用。”王卫东在讲解的过程中,常常会将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一同道出,让游客在观赏的同时有所得。“过去参观是凑热闹,现在是在看门道。游客对文物背后的故事也很感兴趣,带领着他们在历史中漫游也是一大乐事”。

  南梅园文化名家工作室从2014年1月1日至今,获得省市多个奖项,同时,也有多个特色活动被知名媒体报道。这些成绩当然离不开家人的支持,王卫东在谈起自己的家人时,脸上满是笑意。在他们家的微信群中,女儿常常会与他分享工作、生活中的趣事,也会将自己遇到的困难向他请教。“虽然工作繁忙,但对女儿的关心却不曾削弱。如今孩子学有所成,也成为了我的骄傲”。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年过半百的王卫东依旧行走在麻涌的田埂地头,他就像是一本麻涌镇的“活字典”,以蓬勃的激情,执着的努力,拓荒开垦,孜孜于麻涌这一方水土,从现实中追溯历史,又用历史来叩问现实,记录并传承着麻涌的人文历史。

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