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在文学的世界里,人可以更好一点

2017-07-27 08:26 来源:南方都市报 朱蓉婷

朱天心

7月22日下午,在第28届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系列上,台湾知名作家朱天心以“瓦砾时刻———当前文学的处境”为题,就文学在面临的时代困境和出路给出了自己的说法。

文学在“瓦砾时代”的危机

年少成名的朱天心,常被后辈指称遭逢的是一个“文学的盛世”。上世纪70、80年代的写作者,仿佛只要出版一本作品,就可以被认证为作家,并从此名利双收。而对于当下文学的处境,朱天心是悲观的:“2016年,台湾出版市场腰斩再腰斩,以前出1万本的书,现在2500本;以前出2000本的书,现在卖500本。”

她援引其丈夫唐诺的说法:今天,专业的问题不必文学来回答;远方的新鲜事物也不靠文学描述;想了解撒哈拉,不需要靠三毛的《撒哈拉沙漠》;变革也不需要文学来吹号;好听怡人的故事也不再由文学来讲述;甚至人们已经普遍不从文学里寻求生命的谏言,不再寄寓情感、心志于文学作品之中。文学早已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事实了。

对文学的萧条处境,朱天心用“瓦砾”来形容。“废墟”还是富有历史的,人们起码能从一些残存的雕梁画栋中想象昔日的文明,而“瓦砾”是连这些都不算。

从这位生于文学盛世到老于文学式微,朱天心说,自己已经很厌倦回答到底文学有什么用,也很不想再为文学敲锣打鼓,她更习惯负面列表:如果没有了文学会怎么样?

“没有文学,我们照样活得下去,可是大概我们会比较笨一点,比较保守一点,比较没有想象力一点。我们大概会觉得眼下的这个干巴巴、很没意思的世界就是你唯一的世界。在文学里,你会知道不必然如此。人可以更好一点,更勇敢一点,对别人更慷慨一点,更宽容一点。”朱天心说。

“文学盛世”只是一场误会?

在朱天心讲座的主持人梁文道看来,“瓦砾时代”才是正常情况,而所谓的文学盛世只是一场误会,一个意外,机缘巧合之下的南柯一梦。

他举例说,萨特《存在与虚无》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卖了50多万册。而70、80年代的台湾年轻人,如果想成就一番什么事业,也会觉得文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这些现象在人类历史上都是不可思议的、短暂的、偶然的。

他认为,之所以出现“文学盛世”,只是因为那个年代大部分人无书可看,也没有别的娱乐可供选择。而且在人类历史上,出版业的出现,以及它对文学的影响,只在近两三百年而已。

“李白没有拿过稿费,苏东坡也不可能靠版税过活。”他说,今天很多诗人写诗的状态,仿佛回到了清朝以前。写一首诗,不指望出版,只在社交网站上发出去,诗友们也来应和一首。我们今天其实正在迅速地回到出版印刷术改变文学之前的状态。

“不考虑读者能不能接受”

作为在高中时期就以《击壤歌》声震台湾文坛的天才作家,朱天心如今对写作这件事看得异常清醒。在香港书展前线,朱天心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我只是在每一个阶段忠实当时的自己。”1990年代后,以《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古都》、《漫游者》为代表的巨大写作转向,又使她成为文学评论家热衷的讨论对象。

朱天心说:“我现在写作完全不会去考虑读者能不能接受,愿不愿意再继续跟你走。我作为读者,也有曾经很喜欢的作家,看他一步步走向‘无光之所在’,就不愿意再跟下去了,心目中也有几个这样的作家。可是我觉得那是求仁得仁,有什么关系呢?”

她称自己在写作的时候,读者也关在门外、评论者也关在门外,记者也关在门外、编辑也关在门外。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