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文化自觉:广东“大非遗”工作格局逐步建立

2017-09-28 15:47 来源:南方网 罗俊杰 陈文辉

南方网讯 (记者 罗俊杰 通讯员 陈文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作为人民情与理、技与艺的智慧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命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拳术蔡李佛拳

今年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工作方案》的通知;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随后,省文化厅、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联合印发《广东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前所未有的重视。

广东是名副其实的非遗资源大省,非遗保护工作也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11年,广东省出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成为非遗法颁布后的第一部地方配套法规。今年7月,广东省设立了首家省级平台型非遗工作站——“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为探索振兴传统工艺具有全国示范性意义的“岭南路径”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动下,“大非遗”工作格局逐步建立,形成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热潮。传承非遗也正转化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文化自觉。

粤剧省级非遗传承人倪惠英指导学生排练粤韵操

(一)出台广东特色的非遗保护政策

2011年10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实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后的第一部地方配套法规,也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里程碑。此后,广东在完善非遗法律法规体系方面,不断展开探索。

2014年,广东省文化厅与财政厅修订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申报程序、使用范围、绩效评价等作出明确规定。同年还制定了《广东省文化厅关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2015年出台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征集管理办法》。

为加强粤剧的传承保护,广东省政府于今年4月1日第十二届9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并在7月1日正式施行。规定对粤剧保护对象、保护传承原则、保障措施、传承队伍、普及宣传等都进行了明确,这对于推进非遗保护传承意义重大。

2017年2月16日,2017年越秀区“青少年广府文化嘉年华”正式开锣

(二)积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实行非遗整体性保护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强调“见人、见物、见生活”,要把非遗项目与当地的传统村落、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一起保护。

目前,广东省已先后建立了9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9个(客家文化(梅州)、雷州文化(雷州)、广府文化(越秀、中山小榄)、瑶族文化(乳源、连南)、潮汕文化(湘桥、潮阳)、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

其中,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完成授牌。广东省还组织专家修订完成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17-2030),文化部已于今年5月正式批复同意实施。

2017年7月12日,“广东振兴传统工艺座谈交流会”在广州召开

(三)首创省级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

2017年上半年,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与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合作完成了《广东省传统工艺发展路径调研报告》,对广东省生产性保护范畴中传统工艺类项目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广东经验及探讨今后发展路径。广东省拟参照《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相关要求,建立“广东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7月,在文化部、广东省文化厅支持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潮州市政府建立合作机制,建立了全省首家国家级工作站“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驻广东潮州传统工艺工作站”。与此同时,由广东省文化厅作为指导单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省广轻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首家省级平台型非遗工作站——“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也在289艺术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挂牌成立。相关评定工作实施意见正在拟制之中。

省文化厅联合有关单位按计划推进端砚、陶塑、漆艺等传统工艺工作站的设立工作,努力形成工作站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的布局体系,实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带动全省传统工艺的振兴。

“2017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新疆哈密刺绣普及培训班”学员正在培训学习

(四)落实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工作

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贯穿非遗认定、保护和传承的始终。广东省文化厅落实文化部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大力推进广东省的传承人群研培工作。2015年,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广东省现有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中山大学等3所高校参与文化部、教育部联合组织的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先后承办“新疆哈密刺绣班”“广彩瓷烧制技艺”等多期培训班,培训学员近400名。

参照文化部研培计划,省文化厅启动了对省级非遗传承人群的研修研习培训。自去年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两期雕刻、刺绣类传承人群研培工作后,今年8月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启动举办陶瓷手工成型研培班,共有来自全省各地40名相关传承人参加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果。2015年至今,共推荐20余名传承人分别赴上海、浙江、福建、安徽等地的高校参加文化部组织的研培,进一步开拓视野。

云浮郁南县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禾楼舞”在2015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广东主会场展演

(五)“非遗+文化扶贫”力度全面升级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明文规定,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的扶持”。五年来,广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空前加强、成效明显。省市两级财政向粤东西北贫困山区、欠发达地区用于非遗保护经费近亿元。目前,粤东西北共建立非遗传承基地90家,生产性保护基地23家。

广东省对非遗传人的补贴也在全国领先。今年已从2008年的1000万元增加到3200万元。每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补助经费则达到2万元,与北京并列全国第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除得到国家补助2万元外,省里再补助1万元,共达到3万元。

广东省还注重将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向基层传播、扎根。2015年以来,广东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会场,均设在古村落、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省文化厅还参与举办了“志愿童行”系列活动,让更多弱势群体、外来务工等的子女感受非遗,参与非遗,受惠于非遗。

传统舞蹈-人龙舞

(六)社会合力形成“大非遗”工作格局

目前,广东省共有石湾陶塑技艺、潮州木雕、潮绣和端砚制作技艺等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省文化厅还先后公布45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随着广东省非遗保护工作的步步推进,全社会非遗保护意识也不断强化。广东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的新举措、新模式。2013年11月,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成为全国首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省文化厅还指导召开了多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讨会”,总结、归纳广东省生产性保护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措施。

广东注重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注重与产业结合发展,让古老的非遗项目能够在市场“活”起来。从2010年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深圳文博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博会通过独立设立非遗馆,重点展览、交易适合生产性保护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或产品,以提升它们的市场化运作能力。

编辑:旭生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