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五千年前人骨竟能保存完好!“珠三角之父”有多帅?|广东文化现场①

2018-08-28 19:46 来源:南方网

  【开栏语】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北枕五岭,南邻大海的广东有着数不清的文化瑰宝。从即日起,南方+重磅推出“广东文化现场”系列报道,以新媒体方式呈现广东各地市梳理岭南文脉、打造岭南文化新高地最突出的亮点。

.

戳视频逛博物馆

  首期“广东文化现场”带你走进东莞蚝岗遗址博物馆,寻找5000年前珠三角地区的文化根源。

  说起中国人的祖先,大部分小伙伴很自然就会想起历史课本上的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人……

  他们大都来自北方,体格健硕。

  作为南粤大地上的后代,你可知5000年前咱们珠三角地区的祖先长啥样?

  那时面朝大海的祖辈们,过着怎样的原始生活?

  我们有哪些生活习俗是从几千年前传到当代的呢?

  位于东莞南城闹市区的一处考古大发现揭开了种种疑团。

  【关键词】5000年前遗址现东莞

  走进位于东莞市南城区胜和蚝岗村的蚝岗遗址博物馆,这个被周边房屋包围、绿树阴翳的古风小园,如同深藏在闹市中的桃花源。

  这个建成于2007年的博物馆其实是直接在遗址原址上保护建设起来的,也是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生前最后一件作品,可以说内外都是宝。

  上世纪80年代,一位考古爱好者经过此地,被散落在蚝壳中的陶片吸引,怀疑这或许就是数千年前人类生活的遗迹。考古队闻讯而来,通过仔细地勘察确认,这正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

  彩陶片

  之后,遗址相继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发现灰坑、房屋柱洞、墙基槽等遗迹,还意外发掘出两具古人类遗骸。

  在考古专家眼里,这些宝贝是研究珠三角彩陶文化和史前采集渔猎经济的极好标本。蚝岗作为目前珠三角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定居点,更被岭南考古学泰斗、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誉为“珠三角第一村”


  【关键词】“珠三角之父”

.

戳视频看5000年前完整人骨,慎点!

  蚝岗遗址中最重要的发现莫过于两具距今有5000年历史的人骨遗骸,其中一具竟还保存得非常完整,骨架完整清晰,牙齿都几乎没掉。

  考古专家研究发现,这位在此沉睡5000年的蚝岗人是一位男性,去世时大概在40至45岁,身高约1.66米。因为是目前珠三角地区考古发现中,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人骨遗骸,因此被一些专家称为“珠三角之父”。

  从头骨还原的雕塑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东莞人祖先的相貌特征:短宽的脸、低矮的眶、低阔的鼻型,不仅浓眉大眼,更有着纯天然的大双眼皮。

  和北京猿人、山顶洞人比起来,是不是长得很“广东”?

  那么问题来了:岭南地区潮湿闷热,又是酸性土壤,为啥这副遗骸能完整保存5000年?

  专家分析,这个蚝岗人出土时身上覆盖着层层蚝壳。因此专家猜测,是蚝壳本身的碱性中和了泥土酸性,这相当于给骨头涂上了一层“防腐剂”,护其周全。

  为了避免出土后的蚝岗人接触空气引发霉变,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冯家骏第一时间赶来为蚝岗人做消毒和防腐加固,将其放入玻璃箱保管。据悉,未来还计划对蚝岗人做三维塑形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内部构造。


  【关键词】“珠三角第一村”

.

戳视频看5000年前老祖宗的幸福生活

  除了珍贵的人骨,这个被专家誉为“珠三角第一村”的蚝岗遗址还为我们还原5000年前珠三角居民的生活提供了许多生动的线索。

  新石器时代蚝岗“岛民们”的衣食住行或许滋润得超乎你想象哦~

  —衣—

  别以为5000年前的原始人都是赤身裸体、茹毛饮血,那时的蚝岗人已经很“会穿”。

  那时的蚝岗还是一个靠近大陆岸线的海岛,气温较高。作为名副其实的“岛民”,蚝岗人并不是裹着厚重的兽皮,而是自制“树皮衣”,清凉又洋气。

  做这种衣服需要将树皮浸水、捶松,再用石拍拍去渣滓,变成天然的“不织布”再来裁剪缝衣。大概从这时起就显露出咱们广东人的时尚基因,穿树皮衣成为了当时珠三角最风靡的“岛民style”

  —食—

  俗话说“食在广东”。在新石器时代,珠三角居民究竟吃什么呢?

  开蚝

  对此专家也很好奇。他们对蚝岗人骨做过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含量分析发现骨头里的氮十五含量很高得出蚝岗人的营养级很高这说明当时的居民同样靠海吃海,应该是以蚝和鱼等海产品为主食,广东人爱吃海鲜无疑是祖先带的好头。

  蚌器

  穿孔蚝壳

  在蚝岗,因为咸淡水交融,最多的水产品就是——蚝。有趣的是,当年的蚝可比现在大得多,个个都有碗口粗。出土的蚝壳中还有一些被整齐地穿了圆孔,这些穿孔的蚝壳到底用来做什么?是占卜工具,是首饰,还是烧烤串串?至今还是一个谜。

  —住—

  靠海而居,珠三角先民在居住上也很有讲究,但他们住的却并非吊脚楼。

当年房址地基

  专家从遗址发掘的房柱洞研究发现,蚝岗人首先会以两米左右的等距挖墙脚,将两排树杆交叉扎好,再用芦苇和着稀泥作面壁。这样,一间间呈等边三角形的海景“别墅”就矗立在海边了。

  更有趣的是,当时的居民还会在屋外挖排水沟、垃圾堆集场,再火烧周边土地,使之变硬变滑,方便打扫。看来5000多年前的蚝岗先民就已经讲卫生讲文明了。

  —行—

  作为“岛民”,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出行不便。勤劳智慧、擅于创新的蚝岗人自有解决之道。

  凿独木舟

  专家推断,蚝岗人的交通工具是独木舟,用中间挖空的粗树干制成。光从200平方米的挖掘坑里就出土了十多把造船用的石斧、石锛,可见当年蚝岗“造船业”的兴盛和珠三角居民的“壕”——“海景别墅”配“私家游艇”,惹人艳羡。

  石锛

  石斧


  【关键词】蚝岗文化“走出去”

  蚝岗遗址中这些重新被唤醒的珍贵文物,带领我们重新认识东莞的历史,进一步了解孕育我们成长的这片南粤大地。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冯孟钦曾评价道,蚝岗遗址为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发展序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层位依据和比较基础,出土的人骨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先民的种族特征和来源提供了体质人类学的资料。

  考古学家麦英豪也曾说过,东莞文物众多,时至今日仍保留于地面的文物史迹为数不少,其中还不乏瑰宝。小至一块明代的“却金亭”石碑,大如“南社”整条古村落,现在又有蚝岗遗址这类最具历史文物价值的地下遗存。

  这些遗迹都是东莞的文脉,更是研究和展示岭南、珠三角史前文明的重要基地。

  时至今日,如何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岭南文脉,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作为原址保护建造的博物馆,蚝岗遗址博物馆正探索打造中小学生“第二课堂”,让历史和文物“活”起来。博物馆专门设置了互动展厅和陶艺实验室,定期举办动手体验“考古”、修复“文物”等有趣味科普性的活动,把远古人类的废址变为传播知识的场所,不仅孩子们能在这里体验“看陶”“制陶”“画陶”活动,市民也可以定期感受免费文化讲座。

  蚝岗遗址博物馆的经验只是东莞在文化新城建设中打造博物馆之城的一个缩影。

  被誉为“博物馆之都”的东莞,众多民间博物馆里都珍藏了哪些宝贝?

  南方日报、南方+“广东文化现场”下一站继续前往东莞探宝。

  策划 | 孙国英 罗彦军

  执行 | 李培 毕嘉琪 丁晓然

  采写 | 毕嘉琪 黄堃媛

  视频制作 | 郑一见 实习生 梁洁莹

  编辑 | 梁燕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艺见

编辑:刘建维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