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下午,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艺术讲堂在红线女大剧院红豆厅举行。活动现场,戏曲名家们就《当代戏曲发展的“守”与“破”》进行对话,共同探讨当下中国戏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圆桌对话一中,李树建、曾静萍、倪惠英、方展荣4位嘉宾围绕“在‘坚守’‘传承’中探寻新意”展开对话。从梨园戏这一“古南戏活化石”和南(粤剧、潮剧)北(豫剧)代表性剧种,从古典到现代,从传统、传承中生发出的“当代新意”,窥见中国地方剧种的坚守、延绵与当代转化。
李树建:农村演出“火爆”点,城市演出“收”一点,国际演出“舞”一点
豫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建,以《程婴救孤》为例,展示了同一剧目在不同演出场合下的多样化演绎,强调戏曲应因应观众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在演出实践中,李树建总结出一套“一台戏三家看、一台戏三种演法”的经验。他指出,农村演出要火爆,城市演出要收敛,国际演出则要多加肢体语言。这种根据不同观众群体调整表演风格的做法,极大地拓宽了豫剧的受众范围。
同时,他强调,戏曲要拥抱互联网,让传统的戏曲小舞台走向网络大舞台。通过直播等形式,他的网络视频账号成功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为豫剧的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并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对戏曲传播的重要作用。
曾静萍:一个老剧种的传承,不仅仅是舞台样式、曲牌、表演艺术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方言和音乐的传承
梨园戏表演艺术家、福建梨园戏实验团团长曾静萍,则介绍了梨园戏在传承中融入现代元素、吸引年轻观众的成功案例。她指出,梨园戏作为拥有近900年历史的古老剧种,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其独特的泉音、泉腔、泉调以及细腻的基本程式“十八步科母”,是梨园戏的根基所在。对于传统的充分认可、了解和痴迷,是坚守梨园戏的前提和基础。
曾静萍指出,“一个老剧种的传承,不仅仅是舞台样式、曲牌、表演艺术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方言和音乐的传承。”创新不是盲目跟风,而是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找到适合剧种的表现形式。
方展荣:灵活调整表演风格,做到“一戏一人一格”
潮剧表演艺术家方展荣现场回顾了自己的艺术道路,他十一岁踏入潮剧界,师从一批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谈到“守”与“破”的关系时,方展荣强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指出,当前戏曲界存在一个误区,即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忽视了内容的本质。舞台上,“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戏、不同的唱腔,仍然还是演戏、演行当、演人。”一个优秀的演员应该能够根据不同角色和剧情需要,灵活调整表演风格,做到“一戏一人一格”。
倪惠英:适应现代审美需求是为了征服观众
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在退休前,发起了《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编撰工作,旨在系统梳理和保留粤剧的表演理论体系,为后人提供一个全面、权威的研究和学习范本。倪惠英强调,编撰《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不仅是对传统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这部鸿篇巨制就是为了让后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在谈到创新时,倪惠英表示,粤剧需要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但同时必须坚守粤剧的本体特色,如唱腔的缠绵悱恻、表演的硬桥硬马。“适应是为了征服,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粤剧本体的剧种特色,用我们的艺术最终征服观众。”倪惠英坚定地说。
圆桌对话二中,罗怀臻、曾小敏、毛俊辉等名家,围绕“‘破圈’中的当代中国戏曲”展开对话。从当前不断“破圈”的戏曲现象展开,对话当代戏曲转型、经典IP改编、青年观众培育、传播和市场特点等问题。
罗怀臻:今天破圈的爆款作品大多改编自传统的IP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罗怀臻,在分享中回顾了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越剧《我的大观园》的创作历程。他认为,爆款剧目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他指出,“今天大家会发现一个特征,凡是成为今天破圈的爆款作品大多改编自传统的IP。”当前,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他们渴望看到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因此,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应深入挖掘传统IP的现代价值,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爆款剧目。
曾小敏:戏曲破圈,有前辈帮我们把着、守着,也有很多观众盯着
“这几年大家都谈‘破圈’,这个圈在哪?是圈观众的,还是圈我们戏剧圈的?”广东粤剧院艺术总监曾小敏在分享中发表了深刻见解。“我想观众应该是无圈可破的,因为观众是自由的。他们只关注他们认为值得看的、美好的作品。那么这个圈就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画的。”
在回顾《白蛇传·情》的创作历程中,曾小敏透露,创作初衷是希望通过电影这一现代媒介,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并爱上粤剧。在创作过程中,团队面临着如何平衡戏曲与电影元素的挑战,但最终通过精心的剧情设计和视觉呈现,成功地将传统戏曲故事以电影语言重新诠释,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
在谈到戏曲电影的未来时,曾小敏表示,戏曲电影的创新需要开放思路,打破传统框架,以新的认知和视角去探索。她认为,戏曲电影不应局限于戏曲或电影的单一维度,而应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让戏曲的灵魂与电影的形式相互成就。同时,她也强调了传统戏曲根基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扎实传承传统,才能在创新中不失本色。
毛俊辉:虽然一生研究西方戏剧,对中国戏曲的热爱始终未变
活动现场,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创院院长毛俊辉,分享了自己从话剧导演跨界到粤剧领域的经历。他坦言,虽然自己一生研究西方戏剧,但对中国戏曲的热爱始终未变。
进入戏曲领域后,他表示自己“不要做戏曲的‘杀手’”,并尝试将话剧的导演手法与粤剧的传统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既保留粤剧精髓又富有现代感的作品。他表示,“作为一个导演,首先要做好创造性的转化,第二是创新性的发展,我觉得这种探讨必须要有步序,要按部就班。”
罗丽:粤港澳三地文化共融共通,期待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为契机开展更多合作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罗丽在采访中表示,现场的艺术名家们在各自的剧种领域做了很多关于传承、发展、创新的艺术实践。无论是梨园戏、潮剧还是豫剧、粤剧,不仅在传统剧目传承上精益求精,更通过沉浸式演出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推动了地方文旅的发展。
在近代以前很长的时间里,戏曲曾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具大众性的艺术形态,而到了上世纪末,戏曲观众从“全民”萎缩为“银发群体”,戏曲也从大众化走向边缘化。罗丽表示,近些年来,伴随着新技术时代的来临,戏曲戏剧性地迎来转机。“新媒体技术在发展,我们受众的主体意识在增强,我们现在的观众跟百年前的观众已经不一样了,我们其实从单纯的观众也成为了一个创作者。”通过短视频平台,许多民间艺人如秦腔艺人安万等,凭借精彩的表演和互动,赢得了大量粉丝,实现了戏曲的破圈传播。
而谈到大湾区文化发展,罗丽关注到今年有两部很出色的作品,一部是来自于香港的话剧《Skylight天色》,一部是来自于澳门的《二月廿九》。她表示,“这两部剧都是非常优秀的,港澳的本土原创出品,它也会给我们内地的观众带来全新的不一样的体验。我更加期待,接下来的艺术展演,不只是剧目上的交流,更希望是在人员方面、在创排上的一种共融共通,例如说三地共同来做一场大戏,或者说由我们三地的大佬官、名演员来组建一个艺术团,在不同的地区进行演出。”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郭昊奇
拍摄、剪辑 郭昊奇
美术编辑 林若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