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潜伏》“原班人马”再次合作的“谍战剧”,电视剧《借枪》还未开机,已经享受了电视台的VIP待遇,买剧时肯花钱,宣传上不惜版面。
《借枪》的男一号熊阔海一点也不像一个谍报人员,电视剧一开场,他上班那个洋行的老板就卷铺盖卷儿跑了,不光薪水没了着落,连身上的西装也因为欠了同事的被扒下来抵债了。扑面而来的是生活的窘迫:岳父留下的家具在当铺里,没钱赎;闺女上学需要一块钱,但爸爸的口袋里只有七分;眼看着全家就要饿肚子了。最让他发愁的是终于有个日军参谍愿意出卖日军在冀东地区的军事情报,但是索价法币二百,上哪儿弄这笔钱去呢?
也许因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007电影的影响太大,到了近十年国产电视剧兴起,屏幕上也难得一见带着人间烟火味道的无名英雄。男一号往往玉树临风,文武皆通,胆识过人,屡建奇功。不管是敌是友,总有美女投怀送抱,钱更是永远花不完,就像党组织把银行开在地下室一样。
当然,这样的定位满足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期待,培养了思维定势。您能想像在007的影片里,男一号和美女第一次见面,脱光光上个床之后男的突然说:亲爱的能帮我贴个伤湿止痛膏吗?
2010年6月我到《借枪》探班。我对姜伟导演说,您拍的这是“谍战生活剧”啊。实际上,“谍战生活”的路子,从《潜伏》就开始了。
《潜伏》的创意是男女主角这对“革命假夫妻”从相斥、相处、相恋到不能相守。《借枪》的前半段则大量使用了家庭伦理剧的情节设计方式,贫贱夫妻百事衰,所有住房、教育、兄弟情谊甚至组织关系全都为钱所困,还层层加码。熊阔海的主要行动,不是借枪而是借钱,巧舌如簧、四下奔忙,拆了东墙补西墙。
看到这里,有个朋友颇为失望:唉,比《黎明之前》差多了。
但《借枪》毕竟是一部“谍战剧”。到了熊阔海安排裴艳玲“金蝉脱壳”,“飞龙”以自己的牺牲除掉鬼子中村,特别是熊阔海出人意料地杀掉加藤的高潮段落,《借枪》作为类型剧在心智角逐、环环相扣和出人意料方面,还是交足了功课。
大多数谍战剧只是商品,让《借枪》成为作品的,首先是剧中成功塑造了一群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
熊阔海前半段被动隐忍,一是情报工作,主要是配合其它小组行动,二是性格使然。因为自幼学过曲艺,贫嘴就成了斗争和调剂生活的“利器”。在失去兄弟、战友、妻子之后,后半段他再次陷入孤军奋战的局面。此时,《借枪》体证了“情节是性格的成长史”这一规律。熊阔海匪夷所思地改暗杀为明杀,把冲突和悬念推到最强,也让观众认识到:如果一开始他有足够的经费,如果他不在情报组而是行动组,如果他出现在战场上,那将是多么大破大立的局面啊。
此外,爱国小女人裴艳玲、贪慕名利的杨小菊也经历了变化成长,没活明白的安德森,本分却不失担当的书真及女儿嫣嫣也给人留下了印象。
《借枪》的成功还在于题材的切入角度。同样是谍报工作,《潜伏》中的余则成更多地是利用职务之便偷情报,用“贪腐”来的金条买情报,不光自己衣食无忧,工作条件也十分优越。《借枪》则把以往教科书写的“抛头颅洒热血、功勋卓著却默默无闻的革命先辈”的生活真实还原在电视屏幕上,他们不光干革命,还要过生活。他们会受病痛折磨,他们担心柴米油盐,他们会把自己的家底拿出来补贴组织的活动经费,每每焦头烂额,始终无怨无悔。而这一切,都是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讲出来的。不说教不煽情,豪言壮语也难得一见。剧中豪言壮语大多安排军统情报人员杨小菊说,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比较搞笑。
虽然《借枪》主要取景在上海,但为了配合人物和剧情,剧中使用了不少北方曲艺掌故和北方方言。这些因素估计对卫视观众影响不大,南方观众是否接受还有待检验。从营销上说,天津当地政府倒是可以通过这部剧做些文章。
“谍战”类型剧发展到今天,水平越来越高,创新越来越难。从生活角度切入故事,《借枪》是个“接地气”的作品,值得推荐。
2011年2月
陈学军(华明),影视剧策划、监制。一级文学编辑,广东省影协主席团成员。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