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粤港澳戏剧影视的传承与创新论坛发言:回归创作本体

2022-06-27 17:12 来源:南方网

粤港澳戏剧影视的传承与创新论坛发言

回归创作本体

陈学军

  各位上午好。感谢广州大学对我的信任。有幸和各位专家学者同台,让我受益良多。我的发言可以用两句话概括:重视题材开发和剧本创作;每位创作人员者都专业、尽责。

  关于树立正确的创作观、提高业务能力,甚至如何写剧本的课程,相信大家已经听过讲过太多了。我来分享一下我的所见所感,权且作为补充吧。

  1.行业标准有问题

  本周三,一位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财经记者通过自己的视频号,讲述他遭遇“水门桥”诈骗的经过。骗子告诉他,投《水门桥》绝对亏不了。投一百万能赚三百万。记者经过一个月的调查取证,发现这类诈骗案已经升级到骗子公司不是没有份额,真有《水门桥》的份额,但是他们卖的份额远远大于手中实际持有的份额。份额的交易链条是真的,但是数额是假的。因为《水门桥》还没有上映,上映之后半年或一年才能结算回款。因为没有实际受骗金额,公安机关也很难立案。估计有几十家公司上万人在卖这部电影的份额。

  骗子的手段是什么呢?背景是《长津湖》火了,中国影史票房冠军56.95亿。再就是这样的一种判断标准:因为《水门桥》是续集或者系列片(也就是同一题材)、原班人马甚至某某回归、某某加盟(就是说制作和投资升级),所以一定是稳赚不赔的。这种对诈骗目标很有诱惑力的标准,各位听着耳熟吗?

  看题材类型、看此类题材成功前作票房、看导演、看演员,还没有看到甚至不用看故事,就下结论了。这种标准不光在朋友圈、公号里可见,相当多的业界人士正是用的标准来判断一部电影的票房甚至成败的。

  为什么电影海报上漏掉编剧的事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因为这种判断标准里没有剧本这一项。

  这种情况不光在中国,在国外同样存在。名导演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简坎皮恩都批评漫改超级英雄片模式化、充斥特效场面。但是大公司为了求稳,走的就是批量生产的复制路线。

  把一部电影、或剧集作为项目,运作大于创作也是行业规律。但是当票房、数据成为主导标准、算法和流量左右创作,行业就会走偏了。今年下半年中宣部、网络办、总局印发了一系列综合治理的通知。实际上就是对算法主导,轻视创作导致行业乱象亮剑。

  要算法逻辑自洽,但剧本单项应该加上。

  当我们讨论粤港澳戏剧影视的传承与创新时,我认为,回归到创作本体是出发点。

  请大家数一数,那些让观众脑洞大开,那些为人们津津乐道,那些流传至今的戏剧与影视经典,有几部是堆砌项目因素,由算法推导出来的呢?

  举例:《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恋的男女主角是世仇

  《尼罗河上的惨案》第一枪是假的,第二枪杀人,但一定打过第三枪

  《东方快车谋杀案》12个人都是罪犯

  《外星人》像孩子的宠物狗,但它有特异功能

  《低俗小说》复合叙事

  《一个都不能少》老师也是个孩子

  《拯救大兵瑞恩》八条命换一条命值不值

  《楚门的世界》人生就是一场直播

  《搏击俱乐部》两个都是自己

  《灵异第六感》男主角开场就死了,只是自己不知道

  《无间道》互派卧底

  《怪物史莱克》公主甘心变成妖怪,和妖怪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蝙蝠侠前传》超级英雄有心理疾病

  《钢锯岭》生死一线的士兵就是不拿枪

  《前目的地》时空特警怎么穿遇到的都是自己

  《恐怖游轮》死循环

  《战马》一匹马的一战史

  《宿醉》追寻真相的倒叙

  《盗梦空间》梦有四层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途中考验和最后反转

  《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命由我不由天

  《潜伏》革命假夫妻步调不一致   等等

  2.谁把标准搞坏了?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拿出一部让全行业眼前一亮的作品已经不容易,如果能产出几部,那简直可以封神了。

  实际上,很多在影院或屏幕上拿给我们看的作品,不是能用创意打破常规。需是求常规而不得啊。

  比如说去年的某大片,咱就不说名字了。毕竟我的诉求是希望行业重视剧本,学生们学好创作,不是参加吐槽大会。那个大片看片断有气氛、看制作大手笔、看演员选角表演都棒,但是结构有问题,好比一个人腰好看,就加长加粗;小腿给力,大腿完全不要。虽然票房成绩也不错,但重大问题上逻辑不通,正像一个人不均称到了怪物的程度。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从开场的编剧名单推断,这位导演的问题不是没钱请不起编剧,而是太有钱请一堆大腕每个人都给我写一稿。这稿用一部分那稿用一部分,最后已经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啥了。

  说完了导演,再说制片人。我和某位制片人因为一部电视剧产生过争论。这位制片人是力主投资方应该出钱的。而我认为剧本还需要修改,否则风险很大。这部戏是从东北打到海南,至少需要四场大战的场景,而且在东北的季节是冰天雪地,海南是夏天了。花钱不怕,谁给你消化呀。

  我问制片人,你看了剧本没有?

  他理直气壮说没看。他说,如果不行?为什么韩三平、康红雷、郭靖宇都参与了(说明一下:这里我只是用这三个人名来代表项目卡司级别,并是不确指是这三位)八一厂,还有那个上市的公司都参加了。

  我也没客气。我说:一堆大腕拍了烂戏。这种情况还少吗?

  制片人说,那他们为什么参与?

  各位,你们说为什么?

  按照鲁迅先生说的,我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制片人的。连剧本都不看,你怎么敢当制片人?然而实际的情况是,人家已经当了多少部戏的制片人。这部戏如果说服了投资方,他就会再当一次制片人。

  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剧本应该这样创作出来。首先是投资方要什么,自己想清楚没有?想清楚之后,找对编剧没有?找到编剧后,编剧准确理解投资方的策划没有?从总纲,到大纲,到分集,再到剧本一稿,二稿,每一个环节实施到位没有?这个过程人物和情节都会有调整。如果涉及到主线及主要人物定位的调整。那基本就是推倒重来,过程循环。

  可惜的是,方法论并不能常常用来指导实践。假如一家影视公司听说“大湾区”三个字火了,老板就要求策划部立刻坐下写二千字的梗概去立项,然后找有关部门争取扶持。这就不是好剧本可被拍烂,而是烂剧本不可能拍出好片子的问题了。

  3.标准一直在榜样身上

  失败的项目,各有各的不幸。成功的影视剧,路径大体相同。

  这两总局主题创作的电视剧会找到正午阳光、上海台、和郑晓龙团队,因为他们此前的作品证明了他们的方法是正确的。

  正在上映的电影《扬名立万》剧本写了16稿,电视剧《觉醒年代》写了七年。我正在跟进的电视剧《郁郁葱葱》,这部电视剧是写粤菜、粤剧和广东中医药的。两位编剧高满堂著作等身、柳桦也是成熟编剧,为了写这个戏他们至少来广东四次,在广州、佛山、潮州拜访名厨师、医学专家和粤剧老倌,到顺德厨师学校、佛山陈氏宗祠名等地采风。我看的材料都有上百万字了,两位编剧看的材料至少有两千万字。

  《郁郁葱葱》如何,也要等完成片出来,观众看了再说。

  回到创作环节,不是下了功夫就一定能成功。因为艺术规律有章可循,市场规律法无定法。但是不下功夫,肯定是不会成功的。

  或许我们的学生家在猎德,有几十套房,毕了业就能开影视公司。或许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不看剧本,只看数据的决策机制里去。也许项目上马拍脑袋、制片揽活儿拍胸脯、看到样片拍大腿、最后拍屁股走人的悲喜剧还会上演。但是树立回归创作的理念,培养学生能写剧本,至少能看懂剧本,不光对今天的学生,对未来的行业也一件功德。

  谢谢大家。

  2021年11月27日

  陈学军(华明),影视剧策划、监制。一级文学编辑,广东省影协理事。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

编辑:周存   责任编辑:由之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