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2006年播出的《暗算》被“南方盛典”评为中国电视剧50年十大经典电视剧之一。评选活动由广东南方电视台和《新周刊》主办,全国各电视台节目中心主任和学者专家、媒体总编担任提名委员,获奖名单观众投票产生。《暗算》的贡献不光表现在题材的开拓、主题的处理上,也表现在市场影响方面。
《暗算》分为“听风”“看风”“捕风”三部分,它在口碑与商业上的成功,引来无数“跟风”,让“谍战剧”成为电视节目市场和观众的常用词。大多数跟风之作中既没有“听风”阿炳、“看风”黄依依那样天赋异秉个性极致的人物,更没有《暗算》那样独特的视听风格。跟风者大多讲解放前地下斗争的故事,对题材的处理比传统戏曲对历史的改编更为简单、粗糙甚至粗暴,由“捕风”发展到了“捉影”。重情节、轻人物,强节奏、弱制作,忽悠第一合理第二几乎成了“谍战剧”的必由之路。两年之内“谍战剧”已然滥觞。人称:特务都是美娇娘,敌我之间恋爱忙,恐怖起来吓得慌……
“谍战剧”成为节目市场主流产品是市场调剂的结果。最贴近中国观众欣赏习惯的是情节剧,最能体现情节剧特点的是“涉案剧”。2004年以后“涉案剧”因为政策面因素退出了黄金档,但观众对这类电视剧的收视需求仍然存在。这就为“谍战剧”的勃兴提供了市场空间。
“谍战剧”(或“涉案剧”)也是少数在节目市场上南北通杀的类型剧。中国的一个省往往比欧洲一个国还大,“谍战剧”在克服文化差异方面,具有历史剧、情感剧、农村剧、偶像剧等类型不可比拟的优势。
有人框算过,整个中国电视剧行业的“盘子”只相当于开发一处商业楼盘。因为行业门槛低,越来越多的拾柴者让中国电视剧产量屡创新高,不断的注水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潮流”或“浊浪”。“谍战剧”也被大潮裹挟,涌到了浪尖上。
“谍战剧”你方唱罢我登场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审片制度的调整。在《暗算》问世的四年前,《誓言无声》就已登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剧播出平台央视一套,还陆续获得了“飞天”“金鹰”等重要奖项。那时国安部门的审查让众多电视剧投资人望而却步。并不是所有投资人都具有把握这类题材的能力,也不是所有创作者都擅于平衡严肃创作与娱乐需求两者的关系。但有一点很明确:钱可是自己的。“审批下放”后,“谍战剧”的故事大多远离当代,目的就在于绕开拿捏不准的“政策限制”。
2008年,我们介入了《潜伏》的制作。《潜伏》充分调动了化名、绑架、密电、暗杀、偷情报、救同志、除叛徒等谍战手段,但在类型剧的上述特征之下,《潜伏》关注的却是一对“南辕北辙”的革命同志被卷入同一战壕后关系的变化,并做到了细致、真实、感人,有力度、有层次,由此在众多“谍战剧”中独树一帜。《潜伏》推出后的市场反应也验证了我们前期对剧本人文品质及角色人性化处理的预判。
《潜伏》的成功刺激了更多投资方跃跃欲试,通过我打听编导姜伟电话的公司起码有十家。有市场需求就有前赴后继,中国电视剧的年产量大约一万五千集,千帆竞发;市场需求在六千到七千集之间,百舸争流;达不到让电视台抢着买的电视剧往往难逃这样的命运:以为自己是正中要害的炮弹,结果作了随风而逝的炮灰。
一部经典剧绝世独立,身后必有无数尸骸。
《暗算》制片人前不久问我谍战剧现在还能不能做。我说如果当初《潜伏》走《暗算》的路子,肯定也“出不来”。有新创意并且处理到位,就不会成为《潜伏》第二而是《某某》第一。
还有个事值得一说,几年前有个老总拿自己的零用钱拍了一部电视剧,向我们推介的时偶然说起:知道为什么“禁播”涉案剧吗?涉案剧里的黑社会全是民营企业家,那怎么行?这些人是为社会做出贡献人的,“两会”上是能说话的。
涉案剧回不到黄金档,“谍战剧”还是可以细水长流地做下去的。
2009.10
陈学军(华明),影视剧策划、监制。一级文学编辑,广东省影协主席团成员。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