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影走出去:海外市场与文化竞争力”会议的发言
回归剧本,让主人公动机成为电影走出去的动力
陈学军
多年的中国电影走出去,只有功夫、武侠类型打开了部分市场。《卧虎藏龙》1.28亿美元,《英雄》5371万美元,《霍元甲》2463万美元等。外国观众对此类剧情也未必看的懂,他们未必理解李慕白与俞秀莲相爱,却发乎情止乎礼。美国制片人在印尼拍摄制作的暴力动作片《突袭》个案,也可看作场面大于剧情的佐证。请一线白人男星担纲的奇幻动作片《长城》,北美票房也不成功。
我认为,新时代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任务。不是通过某个电影奖项获得西方世界的认同,而是通过国际传播,树立与当下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形象,展示中国人独特的精神风貌,拥有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发挥应该发挥的作用。
这种对外输出的导向,在几年中国内地的“申奥”片中表现特别是明显,比如《战狼2》《大唐玄奘》《滚蛋吧肿瘤君》等。
由于中国国内市场总量扩大,在国内票房火爆的电影越来越多地引起海外媒体关注,但这类影片的海外发行与国内的票房表现,还有比较大的差异。《流浪地球》中国四十亿人民币,海外四千万人民币;主打动作《满城尽带黄金甲》656万美元、《战狼2》《红海行动》海外200万美元;喜剧《美人鱼》98万美元;成龙主演《十二生肖》9万美元。
中国电影进入海外,是与其它非英语国家的影片在有限的份额中竞争;动作类型片对,正邪善恶往往简单化,影片的主题和人物形象难免单一重复;美国观众不习惯看字幕,接受原版音轨的只是少数知识分子。越是文学传统深厚的国家,电影越依赖台词。中文台词存在跨语种传播障碍。老外看不懂剧情的尴尬至今仍是常态。
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路上,文化的差异一直是一条巨大的鸿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回归剧本,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了解和认识中国电影主人公的动机,建立为国际传播环境接受的范式,是实现中国电影走出去最重要的工作。
动机交待缺位,动机设置不准,构成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障碍。
老外不明白《北京爱上西雅图》的女主角为什么要费尽周折到美国生孩子;很难理解《芳华》中,何小萍为什么要冒着被开除的危险偷同事的军装照相;学过中文的老外,也不明白为什么《孔繁森》向下属谈起自己的妻子时,用的词是“你嫂子”。
电影中的戏剧动作线是由主人公的动机来推动的。影片的主题,是通过动作的结果来呈现的。当辛德勒下定决心营求犹太人时,影片进入了第二幕;当绿皮书的白人司机开始为了黑人雇主的个人安危挺身需出,动作线即将跨越结构的中间点;杰克和罗丝为了爱面对社会阶层冲突和突发灾难考验,无论何种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感同身受。
动机不光决定情节主线的走向,也决定观众对人物的认识,和对影片的价值判断。主人公的任务完成,价值正向;努力失败,导向开放或价值负面。
设置主人公动机和人物成长弧线,并不是在好坞经典叙事理论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电影人才开始学习的。“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电影就注意通过人物动机的变化,展示人物的成长。如《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董存瑞》中的董存瑞,《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革命家庭》中的母亲。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片产生的年代和题材的历史背景很接近,也就是说观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有基本认识,不存在文化隔膜的。当主人公的动机与观众价值观念、文化背景、传播环境重合。电影主人公动机是观众默认状态。
当下社会更加多元,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电影划归中宣部主管,就是把行业放在国家文化安全高度的定位。获得两个效益双重肯定的编导,对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学习和运用已成为标配。但审视整个行业,故事架构严整,价值导向突出,特别明确主人公动机,还没有成为自觉行为。相当多的国产片,在面对本土观众时都没有做好主人公的动机说明,这些电影走出去的道路,必然曲折坎坷。
比如某片(片名略)题材重大,一线演员,投资过亿,但是从头到尾没有交待主人公为什么要去打仗。另一大片被吐槽“XX绝恋”,其实从戏剧规律来说,把事业线和情感线相结合是没有错的。但是那个年代主流价值观,是“为革命砍头只当风吹帽,为了党撒尽鲜血心欢畅”。人们是可以像《我和我的祖国》中的黄渤和张译一样,为了工作为了责任,放弃个人情感,放弃家庭生活,直至牺牲个人生命。
《我和我的祖国》前两个故事,也没有交待两位主人公的动机。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的长时间宣传,已经让观众在心理上与影片形成了同频共振 。但是从影片艺术完整性,特别是面对走出去的课题,这种处理值得探讨。
探讨方法论,目的在于价值观。为什么要重视剧本中主人物动机?这不光是设定人物,塑造角色,提升艺术品质的需要,更是适应当下复杂多元价值传播需求,倡导主流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需要。
从另一个维度看,非英语电影在国际范围内的正面影响,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我们都可以从人物动机中找到原因。
《养家之人》,“出水之鱼“情节模式,家庭亲情主导动机,展示了阿富汗的社会变迁,民族文化;《一次别离》,小规模叙事情节剧,令人震撼的是女配角角色信仰的力量;《摔跤吧,爸爸》,聚焦父女亲情,反映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自立之路;《何以为家》,本身就是弱势群体的小男孩帮助比他更弱势的黑人婴儿,人物关系参照冉阿让和柯赛特……
如何为国产片的主人公确立动机?要立足人类共同的精神取向,价值追求。如爱、家庭、真、善、美;自由、平等、团结,容忍,尊重大自然与共同责任,命运共同体等等。
用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讲故事,有时代感有才华有中国电影人已经越来越熟练。如果让海外认同作品的内在价值。中国电影题材处理方面必须设置好故事主人公的动机,认识中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实质,用鲜活生动故事,世界通用的语言,向世界输出中国价值观,是中国电影走海外的必由之路。
2018年冬
陈学军(华明),影视剧策划、监制。一级文学编辑,广东省影协理事。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