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学生蜜拉·格拉米年轻美丽,衣食无忧。她的生活里不缺少阳光、欢笑,还有爱情。这天,德军冲进她的家里抓走了养伤的女游击队员,蜜拉也被关进了监狱。从此,她失去了自由……
五十多年前,中国观众正在经历着“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文化大革命”,银幕上为数不多的外国译制片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窗口。其中阿尔巴尼亚影片以其数量优势成为我国引进电影的主角,讲述女英雄蜜拉·格拉米故事的《宁死不屈》令许多观众至今记忆犹新。
蜜拉被捕后,德军少校汉斯(德国人最常用的名字)软硬兼施。一边是毒刑拷打,一边利诱劝服。多次碰壁后,又使出了假枪毙这一招。
在相当一部分观众心中,革命等于村庄、土枪、战斗、转移,还有缺医少药,吃不饱穿不暖。而《宁死不屈》却呈现出另一种斗争生活,让人大开眼界。原来以为只有资产阶级才喝的咖啡,阿尔巴尼亚的无产阶级也照喝不误;此外,“革命者也玩吉他!”男主人公弹着吉他,与蜜拉唱起了“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我们在春天加入游击队;敌人的末日即将来临,我们的祖国要获得自由解放”的主题歌;德军少校企图用吉他唤起蜜拉对爱情的记忆、对生命的渴望。当然,一切都不能动摇革命者的意志和信念。主题歌随后又多次出现,鼓励着狱中难友坚持斗争,陪伴女主人公慷慨就义。
与中国五六十年代生产的同类题材影片相比,《宁死不屈》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方面并无特别之处。本片女主角表演也缺少层次和张力。观众对其银幕形象的认同恐怕更多出于阶级感情而非动人细节、个人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视觉处理。许多场景采用局部照明,画面始终半明半暗,营造出一种相互冲突、不稳定的气氛。作为占领者的代表,德国少校汉斯和中尉笔挺厚实的制服下,是削瘦单薄的躯体,暗示第三帝国的色厉内荏;与蜜拉一同入狱的女游击队员轮廓鲜明、举止深稳,显然担任着革命引路人的角色。
本片中对二位女英雄的关系表现远远不及《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与林红成功。特别是女游击队员那一身中性打扮,还有蜜拉为其宽衣换药的情节会不会让今天的观众将其和奥斯卡得奖片挂起钩来呢?
*本文首发时间为2006年6月
作者简介
陈学军(华明),影视剧策划、监制。一级文学编辑,广东省影协主席团成员。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