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广产剧的逆水行舟

2022-11-01 18:01 来源:南方网

  关心广东电视剧的人,经常会碰到三大“尬聊”话题。一是“90年代广东电视剧很威”。二是“这剧是广东拍的吗?导演、编剧我都认识啊,没有一个是广东人啊。”三是“广东有这么丰富的题材,广东的影视公司为什么不拍?”

  新词未必是新时代的主流。用“尬聊”来形容不会聊天儿的人把“天儿”给聊死了,也算鲜活,难怪成为流行语。

  “90年代广东电视剧很威”的背后,多少都有点“现在广东电视剧怎么啦,或者怎么不行了”的意思,是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珠三角地区收看香港电视与收看广东电视的观众的比例是8:2。为了“收复空中失地”,广东电视台以电视剧为突破口大刀阔斧改革体制,并制定了“反映广东的改革开放,反映广东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有计划地将广东作家的优秀作品搬上屏幕”的选题方向。相继推出了《公关小姐》《情满珠江》《英雄无悔》和《和平年代》等力作,这些电视剧和《外来妹》等广产剧一起,为全国电视观众展示了改革开放给广东带来的巨大变化,精彩的故事引人入胜,产生故事的南风热土更令人向往。90年代的广产剧在全国引领风气,口碑与奖杯载入史册。

  先发优势大江东去

  当年《公关小姐》《外来妹》《情满珠江》等电视剧走红,除了电视剧本身质量过硬之外,广东领先内地的经济发展也是决定性因素。外地观众看这些电视剧,包括之前看《雅马哈鱼档》之类的电影,其实更多地是想通过它们了解广东,了解这个改革开放的样板。

  二十年后,广东的经济仍居全国首位,电视剧产量仍稳居四强。但改革开放的鲜活素材早已不为广东创作者专美,内地同行相继拍出一批反映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的佳作。

  今时今日,还用“广东题材、广东主创并在广东制作”来限定广产剧,一定会在拍剧之路上举步维艰,悲叹落花留水春去也。

  好莱坞延续了一百多年,至今仍生机勃勃的原因是什么?就是用用全世界的人才、技术、资金和政策,拍全世界的题材,发行到全世界。

  美国人出品中国题材的《木兰》《功夫熊猫》,只是为了降低成本在中国制作了部分内容、为了市场回报大力宣传中国因素。观众也只求好看。至于“为什么不是中国主创?为什么不是中国制作?为什么不是中国出品?”中国观众好像不在乎,也没听说哪位“国际主义观众”因此为中国喊冤。

  正是因为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题材资源才会向有能力运作的方向流动。山东拍《闯关东》火了,山西的《走西口》也上央一了,广东也赶着加磅出品《下南洋》。这个时候,愿望是美好的,着急是真切的。

  只要是广东出品,就是“广产剧”,其它方面,何必再自设局限。

  资源配置百川入海

  政策是最大的市场因素。同样在90年代,引进剧退出黄金档,为国产剧提供了大量播出时段;开放民营机构进入电视剧制作行业,及制播分离改革,大批电视体制内人员下海,创建影视公司,制作电视剧,卖给电视台;民营资本的进入解决了传统事业单位电视剧制作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电视剧市场短期内从供应不足走向了相对饱和。由湖南台发端,各卫视诸侯并起越城夺寨,推抢到好剧谁就有了重武器。在央视之外,电视剧有了更多获利和评奖的播出平台。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然也是影视人才的首善之都。守着最高主管部门,得知风向最快;信息多,机会就多;人才扎堆更易找到同伴;规模大,分工细,可以更专业;另外平台高,同样的剧本在地方签约价格就是比北京低;宣传的深度广度更不可同日而语。

  西影出身的导演,河南同乡的灯光,来自广东及祖国各地同行们汇成了首都影视大军。只要广东有活干有钱发,也不拒绝举旗南下。

  实际上,广东有不少影视公司以全国市场和精品标准为目标开发题材。现实的问题总在考验公司的实力和创作者的水平。

  比如: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如果不拍成历史正剧,对的起题材、过得了审查吗?拍成重大历史正剧,播出平台在哪里?网络能卖多少钱?再如黄埔军校,本人在修改电视剧《热血军旗》(原名建军大业)之前,还不知道军史界对黄埔军校存在争议。当争议作用于电视剧审查时,哪家影视公司能保证遇到的那批审查专家正好和自己的剧站在一队?另外,当下拍黄埔军校如何应确立定主题?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宗旨是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再把黄埔军校题材拍成成王败寇,这剧又如何走出去呢?

  在竞争充分的市场中,题材闲置不是没道理的。

  台网并峙各走泾渭

  大部分影视公司还在为卖不掉全赔,卖掉了一年两年不能从电视台收回节目款糟心。网络视频的仿佛一夜崛起,让电视台成为了传统媒体。

  受新媒体的冲击加上自身经营问题,电视台广告收入断崖式下滑。2015年实施的“一剧二星”让更多二线三线卫视宁可购买一线卫视的二轮剧,也不接纳符合自己经济能力的首轮剧。因为品相更好,且经过了首轮检验,性价比更高。买方市场的马太效应,让影视公司要么拼死争上游,要么甘心为二流。难有其它选择。

  二十年前,广东电视台每集拨付五万元供电视剧制作。目前的行情,则是不含主演和导演的片酬单集成本一百万元,单集成本就取决请什么级别或什么流量的演员。“投资不过亿都不好意思说”已经不是一句玩笑。

  可是,央视一套的收购价单集二百万就是天花板,几家一线卫视加起来,一年能买几部单集过五百万的剧?而针对网络单集发行三五百万早就不是新闻。网络平台播剧即使尚未获利,仍在持续烧钱。作一部抗战题材的经济实用剧,或一部网台联动(甚至只网不台)的“头部大剧”,流程没有区别,利润空间何止相差十倍?

  行业内的老领导听说请明星客串电视剧一天友情价也要几十万,失声:“他们赚这么多!”自带流量的小鲜肉小鲜花会因此降价吗?

  电视平台购片时与发行方对赌收视率,乱象已久。为什么影视公司还不转行呢?为什么公司争着上市?为什么多数IP就是个屁被抢购改编?为什么一线女星报价一亿五,送剧本的还是排着队……

  这不是广东影视公司的问题,这是整个行业的状况。

  中流击桨涌浪三叠

  九年前,南方电视台用广东立项,共同投资,聘请行业精英担任主创的合作方式将东阳青雨影视公司发起并主导的电视剧《潜伏》落户广东,共同出品了现象级的艺术精品。《潜伏》被称为“广产剧”再度勃兴的标志。

  实际上,广东的影视人二十年来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所有成绩特别是近五年来的成果,无一不是克服了前文困难取得的。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以初心和坚持为桨,尚需好风助力,目标领航。

  辞旧迎新,对广产剧许下三愿。三愿之一,今后广东规划电视剧,对以央视为目标的重点题材,建议由宣传部负责采用招标制。如果招标机制不能从中宣部改起,广东是否可再领风气之先,从本省改起?招标制对命题作文和影视公司申报的项目进行评估,除了题材、剧本、还要考查主创团队,审核总预算,明确责任主体。如审查环节遇到问题,宣传部出面与相关主管部门“讲数”;如果央视的收购价不足以覆盖制作成本,由宣传部兜底。这样,无论国企还是民企,才能把心放到肚子里踏踏实实做好剧。

  三愿之二,对立足本土的长命粤语短剧,拿出中央提倡的“塞罕坝精神”,长命功夫长命做,并发挥同声同气优势走向海外。基业常青,代代花红。

  愿望之三,继续落实并完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影视公司、优质项目和人才来广东落户;大力扶持广东题材;对本土影视人才更要倍加珍惜。

  以剧作为例,30集写完一字不改就开拍,一般也要花去一年时间。这不是人人能坐住的冷板凳。毕竟广东经济发达、民营资本活跃,长住在此想头脑不活都难。编剧如有其它谋生之能,加上社会上各种获利之道分分钟都会和编剧心中的热爱相对抗。

  羊城晚报花地约稿 写于2017年底

  作者简介

  陈学军(华明),影视剧策划、监制。一级文学编辑,广东省影协主席团成员。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周存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