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为做好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真正地让非遗“活”起来,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联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非遗传承人进行挖掘,让非遗保护传承的观念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让非遗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端午相关的很多技艺也都被列入非遗目录,我们选择其中的龙舟文化为代表,推出“非遗进万家”系列节目第一期《雕刻有温度的龙头》。
南方网讯 扒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民俗活动之一,在岭南地区,扒龙舟所代表的龙舟文化广泛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
日前,记者走进广州黄埔区下沙村,探访“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伟潮的工作室,一座具有岭南特色的古色古香的院落。
张伟潮制作的龙舟龙头
加班加点赶制端午订单
进入张伟潮的工作室,一侧的橱柜里摆放着众多制作精美的龙舟龙头、龙尾,其中有一套比较古旧,据说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另一侧墙上,则是挂满了划龙舟的船桨。再往后面就是张伟潮和徒弟们平常雕刻的工作坊,刨刀、凿刀、锯子、锉子……各种雕刻工具一应俱全。
今年35岁的张伟潮专职做这一行已经12年,他也记不得总共做过多少个龙头。他说,每年做的龙头约有三四十个,除了别的村子的定制需求,还有来自个人的收藏订单。
张伟潮在雕刻龙头
制作龙头从设计开始,再经过开样、粗雕、细雕、打磨、上漆、装饰等一整套流程,一个龙头的制作周期在一周至十几二十天不等。张伟潮表示,曾经制作过的一个龙头,仅仅设计阶段就耗费了半年时间。
“受疫情影响,今年订单虽比往年少,但今年订单来得非常迟,都堆在端午前,导致我们很着急。”张伟潮说,这次端午节前要交付雕刻8个新龙头、修复9个旧龙头的订单。
张伟潮在为龙舟活动做准备
为了按时完成订单,张伟潮和团队这半个月每天加班加点,经常是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自己要忙到凌晨三四点。记者刚见到他的时候,他还在为下周将要举行的龙舟活动做方案,眼神中带着丝丝的疲惫,但即便如此,张伟潮也在坚持,努力地要把事情做好。
复刻龙头比做新的还难
张伟潮今年做了一套特殊的龙头、龙尾,为车陂晴川苏公祠服役150多年的老“东坡号”复刻龙头、龙尾。
老龙头的复刻是一件非常难的工作。张伟潮说,多年的使用,龙头会出现很多残缺,经过不同年代的人修理也会出现样貌的偏差。“当接触到老龙头的时候,要研究它原来是什么样子?这个龙头想表达什么?当年制作龙头的师傅技艺手法偏向于哪一种?我们要尽可能还原这些,复刻比重新创作一个龙头更难。”
张伟潮为徒弟讲解龙舟制作的细节
记者问张伟潮,雕刻龙头的过程中哪一步最难?他的回答是粗雕。张伟潮表示,从操作技艺上讲,粗雕容易被很多人忽略,以为只有精雕才难。其实并不是,粗雕要在一块方方正正的木头上,从无到有地把龙头的轮廓雕刻出来,而精雕是在已经打好的轮廓上精修。
张伟潮刚入行的时候想着要做差异化的龙头,除了龙头的样子不一样,他把村子的故事、神灵、文化图腾融入其中,让龙头带着村子的文化符号。另外,他让村民参与到龙头的设计,让龙头有了温度。“村民参与到龙头设计中,重新挖掘村子有意义的故事,这比单纯做一个差异化的龙头或者一个有故事的龙头更有意义。”
知道“根”才能对文化有认同
张伟潮如今接触这一行,和小时候经历也有关系。张伟潮的父亲是一位木匠,张伟潮从小受到感染,学会了雕刻的技艺,自己平时也喜欢雕刻一些模型。十几岁的他就卖出了自己雕刻的龙舟模型,之后在上学期间陆续有人找他定制模型。
张伟潮团队为端午活动制作的龙舟模型
2009年,22岁的张伟潮做出了决定,进入龙舟雕刻行业。2010年端午,他接到一个急单,广州海珠区一个村在一个月内需要三个新龙头,因为此前从未雕过龙头,张伟潮心里也没底。为此,张伟潮没日没夜地赶工,最终按时交出三个精美龙头。这一单也让他成为龙头雕刻的新星,打开了订单市场。
2020年,黄埔区“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申遗成功,张伟潮成为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看着最近一两年,参与龙舟制作的年轻群体越来越少,作为圈内人,我有点慌。”热爱龙舟的张伟潮表示。
张伟潮认为,作为传承人他有责任义务去进行非遗项目的保护。现在他们除了制作龙头,还通过非遗进校园、讲座沙龙等不同活动形式传播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就像张伟潮所说,“我们要告诉大家,什么是我们文化的根,什么是我们文化的魂,这样才能对我们的文化有认同,对我们的民族有认同。”
策划:王萍
采访/脚本:周存
设计:武君丽
鸣谢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