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前三批“国保”一号文物都与广州密不可分

2017-03-20 16:42 来源:广州日报 卜松竹

洪秀全故居

  广州,史上的那些个第一

  中国是个文物大国。

  代表中国不可移动文物最高水平或者最高价值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份长长的名录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一处广州的遗址。它的编号与分类号,均为“1号”。

  它和176年前的一场战斗有关。

  那场战斗叫三元里抗英。

  三个“第一”在粤 或因近代史被重视

  中学历史教科书上,三元里抗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1840年6月,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次年5月29日,英军劫掠队到三元里一带抢劫,侮辱妇女,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组成反侵略武装,聚集在三元古庙前誓师抗击侵华英军,以三星旗为号,打出平英团大旗。经过坚忍的战斗,迫使英军撤退。三元古庙作为这场斗争的策源地和指挥部,1958年11月被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陈列馆,附近立有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

  三元古庙按现在的门牌号,是广园中路34号。它原是一座北帝庙,怎样看,它都只是一座普通不过的小庙。如果没有平英团,没有三星旗,在100多年来的时代变迁中,它不一定保存得下来。

三元古庙现已成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

  最动人的故事,是刻录在小细节中的大历史。若我们回看176年前那一天,三元古庙、三星旗、那数万名没有被记录下姓名的广州人,甚至那场不期而至的大雨,都是细节。而当它们一起被放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就构成了历史。

  今天在由古庙改造而成的纪念馆中,我们可以得知,乡民的“军械”是简陋的,但附着其上的,是不屈的灵魂。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现在是广州博物馆的下属单位。记者请教广州博物馆馆长李民涌:为什么是“三元里平英团遗址”,能够成为“国保一号”?

  李民涌说,关于这个问题,他们也还没有看到明确的资料。但一般推测,评选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距离新中国成立时间并不长。在选择进入名录的文物时,对于革命历史,或者说近代史的考量会重一些。这一段历史时期,需要从鸦片战争讲起。三元里抗英作为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自发抗击外国侵略者并取得胜利的第一页,应该就是这样入选了。

  记者查阅了国家文物局的资料,发现第二批、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一号文物”,也都和广州密不可分,分别是“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和“洪秀全故居”。

  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因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而名列其中。

  广州有最远的古海岸和最大的海蚀洞

  广州有一处古海岸遗址,叫做七星岗。

  这个地方曾经很不出名,现在很出名。

  它是世界上离海岸线最远的古海岸遗址。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1937年由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吴尚时发现。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并得到中外学者认可的海蚀遗址,并为珠江三角洲海陆变迁树立了标志。它有力地推翻了德国学者李希霍芬的“中国海岸以杭州湾口舟山群岛为界,以北属上升海岸,以南属下降海岸”的论断,具有突破性的科学意义。

  过去30年,著名的地理学者李平日一直在关注和研究这处海蚀遗址。2002年左右,由于遗址的保护环境衰败太过严重,他做了《建议通过旅游开发保护七星岗海蚀遗迹》的学术报告,并上报给省科协。次年,广东省地理学会也通过广东省科协向广州市人民政府呈送《保护七星岗古海遗迹》函。这处珍贵遗址的价值开始得到学术圈之外的认知。之后经过各方努力和几许波折,“广州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科学公园”终于要建成了。

  广州和很多大城市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海港城市。“海洋”是它少不了的文化因子。增城市新塘镇群星村西侧,有一个海蚀洞。洞岩石呈赤褐色,洞高2.5米,长20米。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海蚀洞遗址,也是广东地区发现的最深的海蚀洞,是广州地区沧海桑田巨变的重要物证。据说,7000多万年前,这里还是古海。现在这里分布着石巷、倚石寺、湛甘泉钓鱼台旧址等景点。


  全球最高北回归线标志塔在从化

  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塔是我国各类纪念物中,一个特别独特的存在。

  我国是北回归线经过的16个国家和地区中兴建北回归线标志最多的国家。在北回归线通过我国的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4个省(区)中,先后建成北回归线标志15座。

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塔

  北回归线正好在广东省中部穿过,东起南澳,西迄封开,其长度仅次于云南省,是我国拥有北回归线长度位居第二的省份。广东是建有北回归线标志最多的省份:夏至中午,在汕头、从化和封开三处的北回归线标志,都可观察到阳光从北回归线标志的顶部圆孔直射到地面的景象。

  经由地理学者刘南威的记述,我们可以得知当年北回归线纪念塔建立的有趣故事:

  “在我国大陆,最早倡议在广东省建立北回归线标志的是华南师院(1982年改称华南师大)地理系胡继勤先生”,他在1963年9月3日发表的“广东应建北回归线标志”一文中,建议“在广州北郊风景区中测定一个准确的位置,建立北回归线标志,使它成为华南具有科学意义的名胜之一”。这是我国大陆第一个关于兴建北回归线标志的倡议。

  倡议很快得到广州市的重视。1964年上半年,广州市委、广州市城建委和中科院中南分院合作,在从化太平场蟹地村设置一个高出地面约1米、宽约60厘米的正方形水泥天文观测点,以固定观测仪器,进行精密的天文测量。

  夏季,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把测量任务交由武汉测绘与地球物理所天文测量组的陈俭德和连文彬负责施测,按一等天文点精度作业,分别测得水泥天文观测点的经纬度,并计划在观测点正南方164.28米处建立标志点。但后因某些原因,项目被搁置了。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建立北回归线标志物的动议才又被重新提起。封开北回归线标志于1984年6月竣工,是我国大陆首座北回归线标志。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建在汕头市西北部鮀浦区鸡笼山南麓蜈蚣岭脊线上,是我国大陆最东的北回归线标志。

  广州从化北回归线标志于1985年12月竣工,建在从化太平场油麻埔村,高23.5米,连底座总高30.35米,是全球最高的北回归线标志。

  翻出当年建立北回归线标志的热心推动者、时任广东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何大章发表于1986年的《广东省封开、广州、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先后建成》一文,记者看到了这样几句话:“这项地理科技工程设计就是要把地理教科书上抽象的线做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直观实体,把北回归线从地图上搬到大自然去、搬到社会中去。”

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