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白马山上寻白马

2021-01-24 18:10 来源:南方网 赵刚
.

 

  “问:可以说白马不等于马吗?

  答:可以。

  问:为什么?

  答:‘马’是对马‘形’方面的规定,‘白’则是对马‘色’方面的规定,‘色’与‘形’的规定是不同的,所以,白马与马也是不同的……”

  这是一段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经典对白,故事的主角公孙龙提出了著名的逻辑问题——白马非马。

  相传当时的赵国有一禁令,马匹不得出城,可公孙龙却骑着一匹白马要出城,被守门的士兵拦了下来,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与之辩论,把守门的士兵给辩“懵”了,结果自然骑着马出城去了。

  当然,这个故事在逻辑学上属于典型的偷换概念,可公孙龙若是去过惠东白盆珠,将这样的概念用在白马山,或许就说得过去了。

  白马山,属于莲花山脉,海拔1256.3米,横亘在惠东、海丰两县,在惠州境内众多山峰中,其高度排行第三。山上不仅可以俯瞰整个白盆珠,还可以看到奇松、怪石、峭壁、云海,山下有清澈的溪水和陡峭的峡谷,却唯独没有白马!

  当然,对于白马山的得名,当地老百姓有着自己的说法:

  由于山形极具个性,白色的岩石构成了峥嵘的骨骼,傲立于群山之巅,遥望群峰,外型酷似奔驰的白色骏马,便有了“白马山”之称。

  只不过,去过白马山的朋友,会更加笃信另一种“眼见为实”:白马山主峰附近有巨型岩石状似白马,其由三座凝灰岩构成山脊,望去像是排骨状的石骨,奇特险削,默默若处子,赳赳如武夫,气象独特,世所罕见。

  登白马山,须是晴日,一路上奇、峻、艰、险,非日光覆盖且脚踏亲历而不能体验。

  白马山山脉由西往东北排列,似一扇擎天屏障立于天地间,整片山脉尽是大块裸露的不规则白色岩石,其形既若白马,也若猛鳄、若犀牛,若堆叠而起的层楼,鬼斧神工,无怪不成,如此种种,也就形成了白马山“十八洞天”“九曲十三弯”之奇观,也有了“江心顶”“王母点兵”“将军帽”等多处别具特色的景点。

  登山途中,只见满目苍翠,在阳光的掩映下会越发显得生机盎然,加上山中绝壁飞瀑、怪石古松、险涧奇洞比比皆是,仅“吊脚丫”的“一线天堑”,就集怪石、飞瀑、险涧上百处,保存着原始风貌而更显脱尘绝俗。尚未开发的白马山成为其景观的精华所在。

  曾有“驴友”就在登山时望见过白马山的神异佛光景象:清晨,霞光照耀下的主峰上空,现出一尊朦胧的佛像,周围闪耀着七彩光圈,连天上的白云也被映得璀璨……

  更有人感叹,登白马山那一路,风景太美,随便怎么拍都是一幅绝美的画面,只可惜,目之所及,那里的千峰竞秀、万木峥嵘,远非视线或是镜头所能涵盖,也非笔墨所能描述。

  山上雄奇峻秀,怪石古松遍布,山下却是另一番景致。

  有一条河叫白马河,为鹅卵石河床,白马山的溪水聚集一处,奔涌而下,流入白马河,使得河水好像一条舞动的银色飘带,从山下的村落里飘过,流水终年不断。

  千百年来,山下的村民们依水而居,种植水稻、花生等农作物为生,生活虽算不上富足,却造就了一种古村、古树、古道的淳朴魅力,白马河两旁古树成荫,赋予了白马村如诗如画的图景,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吸引了众多珍稀动物前来栖息。

  据当地村民介绍,山上时不时可见“猴出没”,这除了“眼见”,还有着科考以及公开的报道佐证。

  “栖息古树被人侵伐,群猴集众包围工人,停止砍伐乃得脱险。”这是记录在1933年9月21日《工商晚报》上的一则新闻,内容称白马山山势高耸,素来多野兽,其中以猴类最多,当时,山上还有白马古观一所,道侣数十人。

  虽然猴类与人类互不干扰,但在当年9月13日,“冲突”还是出现了:古观的道人召集多名杂工到山上伐木,被树上一只老猴看见了,遂发出“声震山谷”的吼声,一时间树林中窜出许多猴子,汹涌而下,夺取工人的刀斧器具,工人们见状只好向老猴哀求,并声言不砍伐该树,该猴似解人意,即向工人点首,让群猴散去。

  相较于彼时《工商晚报》报道内容的“邪乎”,今时《惠州日报》的报道更“讲科学”。

  2017年5月,有科研人员在调查时意外发现,有数只藏酋猴出现在白马山上,后经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鉴定,明确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酋猴后,此次发现也将藏酋猴中国分布区域的南界从南岭继续南扩,成为目前已知藏酋猴最靠近热带、海拔最低的发现点。

  不少国人都知道,瓷器,于我们国家而言,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

  可如果将白马山与瓷器关联起来,很多人或许会诧异,只是不必过于惊讶,白马山脚下还真有个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白马窑址。

  2019年7月,“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展览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开幕,展览是以龙泉青瓷为视角阐述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与发展,来自白马山的白马窑也在此次故宫博物馆展览亮相,它们和真正的龙泉窑青瓷同场展出,勾勒出了龙泉青瓷生产技术传播、互鉴发展的轨迹。

  那么,为何白马山下会有这个白马窑址?

  原来,窑址地处白盆珠镇莲花山脉东支白马山西侧,白马山下的白马河等河流纵横交错,水位落差较大,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为瓷器生产带来极大便利。

  加上白盆珠及邻近的安墩等地,产出的“白泥”属高质量瓷土,为白马窑提供了充足的陶瓷制造原料。生产瓷器的瓷土经过水碓的炼制、冲洗等工艺后方可制作,聪明的“白马人”便利用水位落差,搭起碓寮安装水车、水碓炼制瓷土。

  研究发现,白马窑出土的瓷片基本同属南方青釉瓷系统,花纹多竹刀花和暗花,胎质细腻洁白,釉色晶莹,技艺精巧。当地人常说,白马村一带有99条窑,产品远销东南亚,显然,陶瓷业在当时的白马山下相当发达,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至于这条路是怎么走的,你何不也来白马山走上一遭?

  来源:惠东宣传部

  记者:赵刚

  通讯员:黄少卿

编辑:陈雨昀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