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茅盾文学奖得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携最新随笔集在南国书香节与读者见面。这次格非老师带来了他的最新作品——《云朵的道路》,本书从经典名著出发,直面当下个体选择、情感价值与人生道路的时代困惑。
《云朵的道路》是一部随笔集,全书共收录十篇文章。作者格非从解读《包法利夫人》《伊凡·伊里奇之死》《左传》等文学名著出发,结合自身经验和阅读随想,畅谈生活体悟与文学真知,思索当下时代的困惑。在道路遍布的今天,为何我们仍觉无路可走?在人人都恐惧不确定性的年代,这部作品把文学与故事编织进日常与人生,鼓励我们去冒险,去碰壁,去掉队,去走向未知,继而投入真正的生活之中。
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反映和探讨人类的生存状态
在分享会上,格非首先谈到了新书的创作背景。他提到,原本书中有详细的注释和副标题“文学与生存”,但在出版社的建议下,为了更广泛地吸引读者,最终去除了学术化的注释和副标题。尽管如此,文学与生存的关联性始终是贯穿全书的核心理念。
“文学最重要的意义,绝不是仅仅提供审美,提供娱乐,提供教育……文学跟我们的生存密切相关,而且我认为文学和生存的这种关联性,它代表了里面最深刻的部分。”从《一千零一夜》中人们第一次试图克制死亡的努力,到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与其对抗生存的紧密关联,再到香农的“终极机器”理论,格非表达了文学在历史和社会的重压下不断演变,其核心价值仍在于反映和探讨人类的生存状态。
《云朵的道路》的第一篇是关于道路的选择,格非引用罗伯特·穆齐尔的比喻,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道路:一种是“台球的道路”,一旦被击出,只能沿着既定的、可预知的轨迹一味向前,不可更改;另一种则是“云朵的道路”,在聚合、离散与移动中,可以自由地走走停停,甚至驻足不动。
格非坦言,我们今天最大的悲剧,最大的忧虑是不确定性。“我觉得恐怕更麻烦的一件事情,是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无比确定的东西,比如死亡。”在旷野里走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道路如果象征着人生的未来的话,你觉得你有无穷的可能性。
年轻作家的写作要有“攻击性”,要有创新的勇气
近年来文学创作领域的图书销售量在下降,尤其是年轻作家的作品获得社会认知的可能性也在降低。面对这种困境,格非鼓励青年作家降低对作品的期待,专注于个人体验和创作创新。
“古代很多作家、诗人,像杜甫、李白等以及清代之前的小说家,他们基本上都在不被认可,也没有办法获取稿费的状况下写作。”格非说,“其实几千年来的文学史都如此,文学作品被公众广为知晓并获取稿费收益,这是近100年才发生的事情。因此,我们不必恐慌,如果热爱文学事业,就要降低期望值,坚持创作。”
格非还强调,青年作家在阅历有限的情况下,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主题和文学之路,需要有创新的勇气。他提到,现代先锋文学里有很多因素在荷马史诗中就出现了,到堂吉诃德里面仍然有很多拓展。因此,青年作家应该重视文学作品的先锋性,在语言和叙事方式上寻求突破。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郭昊奇
海报 林若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