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2025南国书香节开幕。著名作家梁晓声携新作《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来到南国书香节现场,同时他的这部作品入选第七届“全民阅读·书店之选”人文社科类“十佳”作品。
《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从文化视角切入,全新深度解剖中国人文化心理基因及演变。该书作为广义的中国文化史纲要,以时间轴为主线勾勒中华民族文化千年演变历程,构建覆盖诗词歌赋、文学戏曲、音乐书画等文化门类的宏观分析框架。南国书香节期间,南方网、粤学习记者采访了作家梁晓声。
关于新作
有遗憾但结果算是好的
相较于创作文学小说,对于这本与之前风格迥异的著作,梁晓声称,这不是创作方面的转型,“我不仅是一个写作的人,我自己还有读书的习惯。这么多年来不只是读文学类书籍,实际上,我读书读得很杂,国内外的文史哲历史人物传记都有涉猎。我出差时带着书,睡前要看书,看这样的书,看那样的书,在无形中就看了很多书,这些书逐渐就形成了这一些思考,有的平时就记录下来,有的为这本书编辑的时候做补充。不算是跨界创作。”
“我还是挺想写一部各阶层文化心理分析的书。可是现在已经老了,没有精力。”对于这本书,梁晓声表示,“我最初想写的是中国社会各阶层文化心理分析,我觉得它非常有意义,非常想写成,但是对于不同阶层的文化心理,我并不能完全了解把握,比如中产阶级富有家庭的独生子女心理 ,我知之甚少,所以很难完成,故而转向梳理千年的中国文化,将自己所读的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相比较,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虽然有些遗憾,但写成这样一本书也算是有意义的。”
中国文化作为历经数千年的古老文明,拥有着独特的生命力。“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其实就是家国情怀。这是中国文化和世界上其他国家文化的不同之处。”梁晓声以唐诗宋词为例解释,“唐诗宋词中有相当一部分诗词主题是关于家国情怀。比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还有戍边将士写的铁血诗词,边塞诗,这在全世界的古代诗歌及古代文学中都是不多见的。”
“家国情怀在我们近当代文学中,同世界上其他地方相比,它几乎是独一无二的。”梁晓声提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都是家国情怀的象征,还有北京的很多街道用的是抗日烈士的名字,“这在中国文化中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文化现象。回顾中国的历史,尤其是近当代史的时候,我们的国家曾经有那样的一些爱国的愿意为国捐躯的铁血男儿,你会感到一种骄傲,感到一种自豪,而且内心充满了崇敬。”
作家梁晓声
关于写作
不写作人生就会轻飘
多年以来,梁晓声一直笔耕不辍,写过文学小说,写过影视剧本,也写过随笔,出版了很多经典的作品,“在《人世间》之后,我最先创作的是25部绘本童书,有一本书叫做《我那些成长的烦恼》,属于非虚构,带有自传性的,写的是我从小学到中学到下乡这一段人生经历。应该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在当年成长的时候,家庭生活困难,我的同学们对我好,老师对我好,邻居对我们家好。甚至街道上的一些叔叔阿姨也这样尽量帮助我们家解决一些困难,所以我要把这种成长中的烦恼和所体会过的温暖,传达给今天的孩子。”
“我创作的最满意的作品是《年轮》,当时大家都耳熟能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留下深深的时代痕迹。”梁晓声透露,他的长篇小说《我和我的命》已经经过影视化改编,在珠海拍摄完成,还有长篇小说《中文桃李》《父父子子》也在筹备拍摄,“但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改编者很难,这不是简单地讲故事给你看,这里面有对人生的思考,另外还有对生活情节和细节的可信度的考量。所以有时候筹备几年找不到改编者。”
“坚持创作是我目前唯一能做的事情。”梁晓声说,每个人一生所做的事情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做他喜欢的事,第二个做他应负有责任的事情。“章太炎在临死之前就叹息,死了之后中国的文脉谁来继承?当然我们不会有那么强的责任。我喜欢写作,我愿意做这事。如果这事儿不做了,可能就是活着就找不到北的感觉了,就是旅游、散步、养花养草、健身、养生。所有的这些事情加起来,唯独没有写作这件事的话,那还是觉得人生就会变得轻飘了。”
对于创作《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这类非虚构书籍,梁晓声认为,还是写小说,写散文相对更顺手,“因为它是虚构的,不需要考证哪一个细节出自哪个方面,出自我的头脑就够。但是写这类非虚构类的书籍比较辛苦。学者如果写一本30万字非虚构作品,他背后要读很多书,要查资料,要做卡片。因为我不是学者,我做的还不够严谨,我写的就是自己的读书心得。但是写成这样一本书是有一种成就感的。”
关于作家
作家也是普通人
在访谈中,梁晓声谈到了自己熟悉的作家,觉得“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们有很多作家写了很棒的中短篇小说,这些人现在的年轻人或许都不熟悉了。像陆文夫,像张贤亮,我觉得他们很不幸,他们由于各种原因,包括他们以往的人生可能艰苦太多,有一些长期在农村。相对于他们,我比较幸运的,一直写到今天,有房有车,又赶上了版税的年代。这些作家写得是何等好,我就觉得我要把他们记在书里,告诉有幸读过我这本书的人,在那个时期曾经有那样一些作家留下过那样的作品。那些作品不只放在中国的近当代来看是优秀的,放在世界范围的中短篇小说中也是好的。"
对于作家这一群体,在梁晓声看来,作家就是不断接近那些自己原来不曾了解,不曾接近的群体,然后写出他们的人生或者他们日常中的一个片段给别人看,“你也可以把作家当成一个人拿着摄像机在摄录,摄录完了进行艺术性加工剪辑,然后就做成了抖音给别人看。实际上就是如此而已。”
“作家也是一些普通的人,作家不像是从前说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不是那种坐在家里边随便凭空获得材料,就能关注哪个群体。作家就是要多接触生活,不要把作家理解成天生会看书的人。还有一种书比书更大,那就是生活本身。生活本身是一本好大的书。”梁晓声说。
对于现在流行的AI创作,梁晓声表示,不相信用AI进行文学创作,“想都不要想”,“用AI整理一篇文章,写祝贺信、悼词这类工具性的工作内容这都可以,或者是进行美术制作,产生一些超现实的人脑想不出来的东西,但是它进行不了文学创作,像《人世间》这类作品,不可能用AI自己生成,作家是不可替代的。”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
海报 林若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