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走进《泥潭》的文学世界,感受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

2025-08-18 10:32 来源:南方网

  8月17日,人流、书籍、屏幕、茶香、江风在2025羊城书展交汇,构成一条流动的“文化珠江”,《泥潭》图书分享会在2025羊城书展成功举行。活动以“越过山丘,文学孤独与回响”为主题,特邀《泥潭》作者刘楚昕与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展开对谈,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到场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泥潭》作为刘楚昕的首部长篇小说,以辛亥革命的序章——武昌起义为背景,通过没落贵族旗人恒丰、革命党人关仲卿、旁观者神父马修德等角色的群像叙事,深刻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存困境与人性光辉。小说时间跨度三十余年,运用闪回、解离与复调等叙事手法,营造出浓厚的探索氛围,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并于2025年5月荣获第二届漓江文学奖虚构类奖。

  文学创作本质:与《泥潭》共生而非逃离

  在交流“写作时愈用力愈深陷”的原因时,两人围绕个人在不同身份下的思考与坚持展开,提及从哲学思考者到获奖作家的转变过程以及对纯粹理想追求的坚守。刘楚昕通过回顾人生历程,讲述不同身份赋予自己的思考与成长,认为在面对挑战时一定要保持初心与纯粹想法。谢有顺也和大家分享写作过程中删减与精炼的重要性,强调了在消费时代作家更应该保持高文字标准的美学追求,通过删减修改达到作品精炼。

  时代回音:个人苦难与普适共鸣

  之后,两人探讨了作家如何将个人苦难转化为具有普适性的情感共鸣。刘楚昕认为写作是一种自我救赎,若沉溺于个人情绪,作品便会失去与读者的连接。因此,他在写作过程中尝试通过历史背景和群像叙事,让个体的困境成为时代的缩影。谢有顺对此表示赞同,并补充道:“作家的勇气不在于他写出了时代洪流中个体的不利无奈与抗争失效,关键是要写出个体在这样的境遇里,如何坚持追寻自我,实现价值的回归。”

  向死而生:哲学思想与生命意义的交织

  当谈到小说中“亡灵恒丰”的叙事设计,刘楚昕分享道:“选择亡灵作为叙事者,是为了让死亡成为审视历史的镜子。这种‘向死而生’的设计,既受到海德格尔哲学的影响,也体现了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谢有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他认为在流行碎片化阅读的今天,文学需要为读者提供精神锚点,《泥潭》通过亡灵视角,让历史与当下产生对话,为现代人提供了反思生存焦虑的契机。

  最后,两人探讨了当代文学创作与大众传播的矛盾,全球化与科技进步带来的现代幻觉,知识分子对人性异化和进步陷阱的警觉,两位嘉宾的讨论引发了现场观众的思考,也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泥潭》图书分享会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次与作家、学者近距离交流的机会,也为文学与历史的对话搭建了桥梁。正如活动主题所言,当文学人翻阅山丘,所有孤独跋涉终将在读者心中激起永恒回响。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郭昊奇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赖玉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