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上午,南国书香节荔湾大健康分会场,《呼吸康复手册》作者、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则广教授的主题演讲在此拉开帷幕。开场白中,他讲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一位曾濒临死亡的患者,经过治疗和系统康复训练,不仅心肺功能完全恢复,更重返工作岗位,过上了健康人的生活。这位曾经的患者就是郑则广本人、当年的抗击非典英雄!这个真实案例让现场观众深刻感受到呼吸健康与科学康复的重要意义。
呼吸器官的“衰老密码”:每个人都躲不开的生理规律
“从出生到老年,呼吸系统的衰老如同钟表齿轮般不停运转,谁都无法逆转。”郑则广的话揭开了人体衰老的神秘面纱。他解释道,肺泡从成年到老年会逐渐变薄、泡腔扩大,形成老年性肺气肿,就像一个弹性减退的气球,稍一用力就可能“破裂”。支气管软骨会随年龄增长出现钙化,原本柔软的管道变得僵硬,黏膜上的黏液腺退化后,清除吸入灰尘的能力大幅下降。
更令人担忧的是,老年人胸廓因肋骨和脊柱钙化,弹性显著降低,形成“桶状胸”,呼吸肌力量也随之减弱。“这就是为什么老年人心跳骤停时,心外按压更容易导致骨折。”郑则广的比喻生动形象。他进一步指出,老年人呼吸道抵抗力下降,免疫球蛋白A分泌减少,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减弱,就像失去了“防护罩”,病毒和细菌更容易趁虚而入。
咳嗽能力的衰退同样不容忽视。“年轻人咳嗽像强劲的喷泉,能轻松排出痰液;老年人的咳嗽却像微弱的溪流,痰液容易滞留引发感染。”郑则广强调,这些生理变化共同导致老年人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人群。
生活习惯藏健康密码:饮食、运动与家庭环境的隐形影响
演讲中,郑则广将话题延伸到生活习惯对健康的深远影响。“父母的饮食习惯、家庭关系,都在悄悄塑造着我们的健康轨迹。”他对比中美消化道肿瘤差异时提到,中国人胃癌高发与主食为粗粮、腌制食品较多相关,而美国人肠癌高发则与粗粮少、肉类摄入过量有关,粗粮增加胃的负担,但有利于清洁肠道,“这说明饮食结构对器官健康的影响跨越了国界”。
他特别提醒,长期高盐、高油饮食会持续扰乱体内环境,就像不断晃动的水杯,最终导致“水花四溅”——各类疾病接踵而至。“健康老人应尽量避免滥用抗生素,与其生病后治疗,不如主动提升免疫力。”这一观点得到现场老年观众的强烈共鸣。
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在演讲中被多次强调。郑则广分享了一个临床案例:一位慢阻肺患者在医院康复效果显著,但回家后因家属疏于提醒,很快放弃了锻炼和规律用药。“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就像孩子需要每天督促完成作业一样,他们也需要家人的耐心陪伴和持续鼓励。”他呼吁,理解与包容是构建健康家庭环境的核心,这无需经济投入,却能给老人带来愉悦的心情和康复的动力。
打破恶性循环:运动是最好的“免费良药”
“呼吸困难—不愿活动—肌肉萎缩—更严重的呼吸困难”,这个恶性循环是许多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噩梦。郑则广说:“打破它的唯一办法就是运动!”他解释道,运动能增强肌肉力量、提高骨质密度,就像给身体加装“发动机”,让呼吸更轻松。
针对现场观众担心的“运动会不会加重呼吸困难”的问题,郑则广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科学锻炼只会减轻症状。”他以慢阻肺患者为例,通过卧位康复操、缩唇呼吸等针对性训练,患者的运动耐力会逐步提升;科学的康复和个性化管理步行,能够从走200米就气喘吁吁,到能轻松完成1000米步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他特别推荐了郑氏卧位康复操,这套包含桥式运动、空中踩车、拉伸起坐等动作的训练方法,能锻炼全身肌肉,尤其适合行动不便的老人。“每天坚持15分钟,效果比吃补药还好。”郑则广笑着说,运动是世界上唯一“不花钱却能买健康”的方式。
呼吸健康守护指南:从预防到康复的全链条方案
如何科学维护呼吸健康?郑则广在演讲中给出了系统方案。预防方面,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是重要防线,就像给呼吸系统“穿铠甲”;外出时戴口罩、回家后洗手洗脸,则是简单有效的“日常防护盾”。
保持呼吸道清洁同样关键。他建议老年人每天饮用1.5-2升温水,保持痰液稀释;通过主动咳嗽、呼吸训练器(呼气正压振荡器,OPEP阀)等方式促进排痰,“痰液滞留就像下水道堵塞,必须及时疏通”。对于卧床老人,每2小时翻身拍背能有效预防坠积性肺炎。
当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痰液变脓带血、嘴唇或指甲发紫等症状时,郑则广强调“必须立即就医”。他特别提醒,老年人疾病症状往往不典型,病情发展快,需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有时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差,容易被忽视,“家人要格外留意这些‘隐形信号”。
演讲最后,郑则广以呼吸健康口诀收尾:“练呼吸、强运动,洁空气、调饮食,打疫苗、防误吸,戒烟睡好勤监测。”他表示,希望通过南国书香节这个平台,让更多人关注呼吸健康,从年轻时就养成良好习惯,让每个家庭都能收获健康与长寿。现场观众纷纷表示,这场演讲干货满满,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呼吸健康。
南方网、粤学习 记者 陈小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