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博物馆承载着地域文明,如果想感受当地的文化,走进博物馆是不错的选择。在我们身边,不仅有公共的大型国有博物馆,也有很多不同特色的民间博物馆。这些特色的民间博物馆可以被看作当地的一种文化名片,它们就像是一面面镜子,映照出这个城市、这个地域的另一面,加深了我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在广东,民间博物馆蓬勃发展,从数量上来看,广东民间博物馆占比就超过全省博物馆总数的三分之一。“5·18国际博物馆日”,南方网开始推出“宝藏在民间”系列,寻觅散落在广东这片文化热土上的民间宝藏。
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展厅。
“一船蚕丝去,一船白银归”。顺德,曾是缫丝业兴旺的南国丝都,最鼎盛时期,缫丝业的规模与产量曾一度领先于全国,被专家学者誉为“清末广东首富县”“南国丝都”“广东银行”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顺德的丝绸产业逐渐式微。为了留住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传承丝绸文化,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应运而生。
博物馆承载的无疑是一个“活着”的历史记忆。种桑养蚕、缫丝织布,从蚕宝宝吃叶吐丝到抽丝剥茧织布成衣,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以丝都文化传承和农耕文化体验两大特色,向游客们讲述顺德一千多年的丝绸文化和缫丝业的发展历程。这里不仅是广东丝绸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南国丝都”辉煌岁月的缩影。
“可以摸的无价之宝”
走进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丝绸业繁荣的时代。这里收藏了众多珍贵的特色藏品,每一件都诉说着丝绸文化的辉煌。漫步其中,顺德缫丝业的悠久发展历程一一呈现眼前,鱼塘、桑基、采桑、养蚕、剥茧、抽丝、织布……每一道工序都有条不紊地在博物馆完整呈现。
20世纪70年代使用的提花织布机。
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的创办,源于馆长吴英海与丝绸的不解之缘。1985年,吴英海自苏州丝绸工学院毕业后,便投身于顺德丝厂工作。顺德丝绸产业逐渐式微,为了留住这段辉煌的历史,吴英海随即萌发了将缫丝工业做成文化产业,办一个博物馆复原桑基鱼塘模式的想法。经过多方筹集资金和收集藏品,终于在2007年9月,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机器织布机。
20世纪初期生产的土丝。
目前以征集、捐赠等形式入库的藏品已超过500件。在众多藏品中几束超过百年的土丝尤为引人注目,这些土丝保存完好,颜色虽已泛黄,但质地依然坚韧,展现了顺德丝绸的优良品质。这些土丝曾在国外博物馆及广东省博物馆进行巡回展览,成为顺德丝绸文化的重要代表。
“每一件藏品都是我的宝贝”,吴英海说,这些珍贵藏品不仅见证了当时佛山缫丝产业技术、精密度和生产规模的发展,更承载着顺德丝绸文化的辉煌历史。“它能够这样安放在这里,给大家一个体验,是一种回应,它就是无价的。”
佛山生产的立缫机。
杭州生产的立缫机。
吴英海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无价之宝”和大家分享,让大家都觉得它是宝贝。基于这一理念,博物馆内绝大部分的藏品都允许触摸,让游客亲自去体验设备、接触文物,感受它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不仅如此,走进博物馆的市民还可以在精巧的缫丝机前亲手穿针引线,体验桑基鱼塘的劳作状态,“梦回”前辈桑农们的真实生活。
香云纱体验馆。
焕发生机与活力的香云纱
除了辉煌的丝绸文化,顺德还有一项技艺享誉全球,那就是香云纱。在博物馆的文化体验馆区,香云纱成衣与香云纱艺术品琳琅满目。
香云纱俗称莨绸、云纱,是一种纱绸制品。穿在身上走路时,会发出“沙沙”的响声而得名为“响云纱”,后人美其名曰“香云纱”。它是世界纺织品中少有的用纯天然染料染色的环保真丝面料。
薯莨
香云纱的制作经“三蒸九煮十八晒”而成,即需要历经洗晒磨煮莨汁、草地上高温晒干、人工涂满泥浆三大环节,包含浸、晒、洒、封、煮、过乌、水洗、摊雾等多道工序,制作工艺难度极高,全程使用纯天然染料,确保香云纱的环保特性与独特质感。吴英海介绍,“除了薯莨汁,顺德河泥中蕴含的特殊矿物质是制作香云纱的关键,香云纱相比普通的丝绸颜色会更加沉稳,上身效果更能显气质。”
不仅如此,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还将香云纱融入现代文创产品之中。馆内展示了众多以香云纱工艺为主要元素的文创产品,如香云纱艺术画、香云纱手工包等。古典工艺与现代艺术的碰撞,使香云纱焕发出新的价值与活力。吴英海说,博物馆的“造血”功能很重要,“我们博物馆能够生存,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文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再现桑基鱼塘的生动图景
“桑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的独特生态智慧,指将植桑、饲蚕、养鱼三者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桑叶育蚕,蚕沙养鱼,塘泥滋养桑根,生生不息。桑基鱼塘是顺德缫丝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基础。顺德民谚有云:“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道尽循环农业之妙。
“桑基鱼塘”农耕文化体验区。
随着经济市场不断变化,农桑产业持续转型发展,从前的桑基鱼塘模式已逐渐成为历史。吴英海对丝绸产业有着坚定的情怀。他在博物馆附近开辟了一块桑基鱼塘示范田,原汁原味地重塑这一原生态农业模式,再现了桑基鱼塘生态农业运作的生动图景。在这里,鱼塘边的塘基上绿油油的桑树随风摇摆,馆内蚕宝宝“沙沙”地吃着桑叶。“桑基鱼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一种农业耕作模式,也体现了我们顺德农民的聪明才智。”吴英海表示。
依托桑基鱼塘,博物馆在每年的3月份都会举办桑葚文化节,让市民们亲身体验桑文化。此外,博物馆也会在日常举办众多相关研学活动,“我们会教小朋友怎么采桑,怎么养蚕,怎么缫丝,怎么织布”。如今,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传统文化、丝绸文化教育基地。
在顺德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生动地讲述着顺德缫丝业的辉煌历史,不仅留住了“南国丝都”的宝贵记忆,更为地方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统筹:王萍 郭昊奇 周存
采写/视频剪辑:郭昊奇
海报设计:武君丽
实习生:陈坤玥 梁益荣 李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