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与唐诗、宋词自古并称,是一代文学的光辉典范。她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一枚璀璨的明珠,名家辈出,琳琅满目,或流丽悠远、委婉细腻,或生动活泼、直白泼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元曲讲读》,作为关于元曲的入门读物,也是当代讲习制曲技术的先锋著作。该书主要分为元曲基础知识、元曲名篇赏读与制曲写作三个部分,全面展现了元曲这一文学形式的艺术魅力。
书中系统而全面地介绍元曲基础知识,兼顾研究前沿,使读者轻松掌握元曲的知识全貌和发展脉络。名家名篇的选择按照“真、新、精、深、趣”的审美标准。赏析简明,文笔上佳,使读者在咀嚼品评的过程中能真切体验元曲作为“一代之绝作”的独特魅力,感受元人的丰沛情感和烂漫生活。尤为难得的是,本书系统介绍了制曲的相关知识,精心筛选出30个曲牌的格律谱,并提供了简明直观的格律模板,帮助读者在经典名作的引领下,扫清创作的障碍,轻松完成曲作的创作。
作者简介
杨栋,河北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散曲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词曲学教学与研究,先后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著作《元曲起源考古研究》,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散曲学史》,获评全国年度优秀文科博士学位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元南戏与北杂剧交叉研究”等两项。
内容试读
元曲基础知识
1. 什么是元曲
中国一般文化人大多听说过“ 唐诗、宋词、元曲”的口头禅,知道这是古典韵文诗歌的三个标志性品类,分别代表各自时代的最高文学成就。这个口头禅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它指示着三座不可企及的顶峰,后来作者只能仰望而休想超越。今日张口能背几首、几十首唐诗、宋词的人随时随处可见。近年央视热播“中国诗词大会”擂台赛节目,挑战选手中能记诵成千上万首者大有人在,甚至有位快递小哥获得了2018 年度冠军。可见唐诗、宋词是多么脍炙人口,深入人心。但是一说到“元曲”,则普遍感觉陌生、茫然。就算文学院的毕业生为应试而把教科书中包括“散曲”与“杂剧”的元曲定义背得滚瓜烂熟,也还是不一定能搞清楚这两个子类究竟是什么,有何内在联系。
其实元曲就是元朝的通俗歌曲或流行歌曲,也叫作“散曲”;用这种通俗歌曲唱戏,当时叫“杂剧”,后来二者统称元曲。例如,相传为马致远作的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是一首流行歌曲—— 散曲。中学语文课本选学的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杂剧,用【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散曲接龙联唱,所以历代管这种表演人物故事的戏剧也叫“元曲”。元曲既可总称散曲与杂剧,亦可分别专称其中任何一种。
2. 为“元曲”正名
元曲这个古老的传统文化概念之所以被人们忽略甚至遗忘,首先是因为它子类繁杂、关系混乱,甚至连专家都难能理清。仅以它包容唱歌与唱戏两个品种来说,就与近代传自西方的文学观念相冲突。现代文学理论的文体分类学采用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的“四分法”,拿来套入元曲,就必须拆分为诗歌与戏剧,这是不容混同的两种性质的文体。于是,现代的文学史、戏剧史教材都不得不放弃那些所谓“不科学”的概念。从此给“元曲”原本和睦的“大家庭”人为地制造离散分裂的困局。
现在恢复元曲的概念,为其正名,不仅仅是发自一种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而且更是出于对通识学理的研讨与反思。认戏剧为诗歌,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早就开辟了这个传统。他的《诗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文学理论的开山之作,其讨论对象主要是古希腊悲剧。因为剧词用韵文写就,故称之为“ 诗”。元人的杂剧用散曲“唱戏”, 更是典范的诗剧,古代学者以“元曲”二字统称散、剧两大门类,与亚氏不谋而合,可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现在是把文学史、戏曲史丢弃的“元曲”概念捡回,重新恢复它光荣的文学艺术与文化地位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