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诸子论诸子——先秦文化窥豹》:反思习焉不察的偏见,让重识诸子成为可能

2025-04-02 21:28 来源:南方网

  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诸子论诸子——先秦文化窥豹》一书,该书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蒋原伦整合著作。

  这是一部以诸子互评生动呈现百家争鸣盛况之作。作者以诸子互评作为探究诸子文本与思想的切入点,涵盖儒、道、墨、法、名等学派的核心观点及其互动,尽量还原思想交锋的鲜活场景,并打破刻板印象,如庄子并未全盘否定孔子、韩非对老子思想的刻薄寡恩化运用等,展现了先秦思想多元共生的独特风貌。

  作者以散文的行文方式谈论严肃的学术话题,将深刻的学理蕴含在轻松幽默的叙事和评论之中,此种独特的学术散文风格瞬间拉近了诸子文本与思想、作者、读者之间的距离。正如该书推荐语中所言:“在蒋原伦的笔下,诸子是作为当代人的形象现身的。他们的观念、个性和行为似乎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间沟壑而毫无障碍地顽强地存活在我们的此时此刻。”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诸子百家间的异远大于同,或追求修齐治平,或倡言道法自然,逍遥于天地之间,或孜孜于循名责实。但同时,社会转型的大潮之下,各家以不同的路径窥道之一端,以思想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

  墨子批儒,孟子非墨,庄子鉴孔,韩非解老,彼此间的论辩与攻讦,既是思想的碰撞,也是对时代命题的不同回应。这种深层的共鸣,犹如潜流暗涌,贯穿于诸子的论辩之中,使得看似对立的思想,实则相互砥砺,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的基石。

  《诸子论诸子——先秦文化窥豹》不强调同,亦不只关注异,而是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呈现出诸子思想的内在联系,揭示具体语境中诸子共有的思想资源和共同的时代命题,为先秦思想多元共生的独特风貌提供了生动又饱满的注脚。

  于作者而言,本书的完成是一场纠正偏见的旅途,也是主动进一步体认浸淫已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正如后记中所言:“自己也常常自问,尽管浸淫中文几十年,为何对传统文化基本是有偏见甚至于无知。”于读者而言,本书的主题是耳熟能详的,但关键性细节很有可能是习焉不察的,越是如此,读者越能进入作者的思想脉络,与之共同踏上这一打破偏见的冒险旅程,从而拥抱思想独立、意识自觉之后的广袤天地。

  作者简介

  蒋原伦,1950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聘任教授。从事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媒介文化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传统的界限》《90年代批评》《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我聊故我在》《观念的艺术与技术的艺术》《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观念的演变》《媒介与修辞》《文学批评学》《历史描述与逻辑演绎》等。主编《今日先锋》《媒介批评》和“媒体文化丛书”等。

  部分内容试读

诸子研究的新思路(序)

李春青

  研读古籍是难的,研读古籍且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人云亦云,就更难了。进而言之,研读古籍,不仅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且把文章写得让人能够读进去,能乐在其中,那简直就是百不一遇的事情了。蒋原伦教授的这部《诸子论诸子》中所收的就都是这样的文章。其文构思严谨而精巧,文字省净而确当,行文平实而畅达,时有诙谐幽默之笔,令人忍俊不禁。读这样的文章不仅可以得到思想上的启迪,而且可以得到阅读的快乐,可以说是一种享受。把文章写得既有学术上自家体悟出来的独到之见,又有令人轻松愉快的“滋味”,那真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境界。

  先秦诸子是“百家争鸣”的产物,是后世两千多年间中国学术文化的源头活水。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分为两个时代,一是“子学时代”,一是“经学时代”。就对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影响而言,二者确实可以等量齐观。然而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就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特别是创造性而言,经学实在不能望子学之项背。子学可以说是真正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之产物,经学则不过是一帮循规蹈矩的儒生在那有限的几部古代典籍以及恪守“家法”“师法”的历代传注中不断爬梳抉剔、花样翻新而已,无论是章句训诂还是微言大义,都很难说有真正的思想价值。经学自然有其历史的意义,这曾经是古代知识阶层与君主争夺话语权的主要场域,也是他们协商共谋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方式,对于维系古代社会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就其于今日的学术意义与思想价值而言,则经学实无法与子学相提并论。就拿儒学本身来说,作为子学的原始儒学,在思想价值上,也远远高于经学化了的儒学。原伦兄选择诸子为研究对象,可谓有见。更值得称道的是,他不是直接谈论某一“子”本身,而是透过其他“子”的眼睛看,如此则不仅同时讨论了两家的思想,而且讨论了二者的关系,不能不说这是极好的视角。

  先秦诸子离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了,读他们的文字、谈论他们的思想难免会有很强的距离感,而高明的作者恰恰能够消除这种距离感。增强文章的现场感是消除距离感的妙招,这正是原伦兄文章的基本特点之一。请看这段文字:

  吕不韦看到战国四公子个个以养士而声名卓著,觉着秦国武备强盛,没有文人烘托,有点脸面无光,于是以优厚待遇广泛招徕士人、食客三千。又看到荀子等人的著述满天下传播,也觉着应该搞一个国家级的重大项目出来刷存在感,于是让这些士人各自认领一些子项目,递交作业上来。再将这些作业修改、编辑、整理、汇集成册,“号曰《吕氏春秋》”。(《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

  读这样的文字,两千多年的时间距离瞬间消失了,虽是戏谑之词,却也合乎逻辑。诸如此类的文字在蒋兄的文章中随处可见。研读古人著述根本上是和古人对话,如果把古人看作某种需要探究的客观对象,忘记了他们的著述原是活的精神之表征,那样的研阅就很难真正理解古人著述的真义。心里存着对话的意识,把自己置于古人的文化语境之中,倘有所言说,就自然会有现场感。这样的文字也才有“滋味”。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 通讯员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吴楠楠


编辑:周存   责任编辑:林涛   校对:赖玉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