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日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新书《中文打字机: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本书以中文打字机为视角,追溯了中文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历史。
近代以来,作为非字母文字的汉字,在技术语言现代化进程中遭遇了来自字母文字中心主义的重重阻碍,其一便是无法适应西式打字机。本书通过讲述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史,展示了中文使用者在近一个世纪中对汉字处理技术的早期探索。
书中讲述了人们在中文打字机的发明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尝试、经历种种失败或成功的故事,还原了中文寻求生存、适应且影响科技变革的历史,并由此反映了中文如何突破字母文字霸权而融入全球化信息时代,重新显现其独特而强大的生命力。这是一段中文反抗语言帝国主义的技术史,一个古老文明面对全球现代化的故事。中文打字机——中文输入法的源头,人机交互的先声,“现代信息技术史上最重要却被误解最深的发明”。
作者
墨磊宁(Thomas S. Mullaney),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历史。
译者
张朋亮,西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译有《天气预报》《全球化与澳门》等作品。
试读内容
字母时代的中文(部分)
笔者计划写两本书,以详细描绘现代中文信息技术的全球史,本书是其中第一本。全书分为7个章节,时间跨度约一个世纪,即从19世纪40年代电报技术的出现到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在第二本书中,我们将聚焦于以电子计算机和新媒体为依托的当代中文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将会看到,中文书写与国际奥委会规则之间的交锋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它与各种形式的字母伪普适主义之间的交锋之一。不论是莫尔斯电码、盲文、速记法、打字术、莱诺整行铸排(Linotype)、蒙纳单字铸排(Monotype)、穿孔卡片存储、文本编码、点阵式印刷、文字处理、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ASCII)、个人电脑处理、光学字符识别、数字排版,还是过去两个世纪以来出现的其他各种信息处理技术,这些系统最初都是基于拉丁字母开发的,尔后逐步“拓展”至非拉丁字母乃至非字母文字的中文。
随着这些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这是一种由欧洲殖民主义和美国后来的全球霸权极大促进的全球化进程),许多人将它们视为在语言上无分别的、中立的和“普适的”系统,对任何人、任何语言都有效。然而,只有把中文排除在外,这种“普适性”的神话才能成立。正如我们将在后文中看到的,默根特勒莱诺整行铸排机公司(MergenthalerLinotype)和蒙纳铸排机公司(Monotype)宣称其铸排机如何具有普适性,雷明顿公司(Remington)、奥利维蒂公司(Olivetti)亦宣称其打字机具有普适性,尽管这些公司都未成功地打入中文市场——在它们的胜利故事中,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大的遗漏。每当中文出现,例如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尴尬局面总是难以避免。每当中国以及其他地方的技术人员使得中文与某项现有技术实现融合的时候,新的字母文字处理技术的诞生和传播又会引发新的对抗,使中文再次面临无法进入和参与“下一件大事”的风险,因为新技术会进一步改变经济、政治、战争、国策、科学以及其他众多领域。正因如此,我们经历了一段长达150年的“中文信息危机不断重现”的历史。
在本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工程师、语言学家、企业家、语言改革者以及日常实践者,他们努力将基于汉字的中文书写纳入全球信息的现代化进程当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正如其中一个历史人物所言:“文字无罪。”对于他们来说,现代中国在技术语言(technolinguistic)层面遭遇挑战并不能归咎于汉字本身,而在于人:一方面,面对这一看似可以解决的难题,工程师们却迟迟找不到诀窍;另一方面,为了使中文书写在现代社会里生存下去,中文的日常使用者就需要愿意以前所未有的,也许是全新的方式来与它打交道。虽然任务艰巨,但这一难题必须尽快破解,因为它对一个文明构成了考验:中文是否能与大写的现代性相容。
记者 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