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撰写的《当代中国经济讲义》一书正式出版。该书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全面系统地剖析了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历程,揭示了中国经济崛起的深层动力和底层逻辑。

书中,张军教授运用当下经济学界成熟的前沿视角,重新审视了中国经济历史,揭示了驱动中国经济巨轮前进的深层动力和制度创新。他指出,中国在经济市场化转型中解放思想,积极拥抱全球化,不断推进制度变革,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增长奇迹。这一进程既充满曲折与挑战,又蕴含独特的制度创新与实践智慧。
作者简介
张军,著名经济学家,长期从事当代中国经济的教学与研究,是海内外公认的中国经济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在学术界影响深远。
内容试读
前言(节选)
这本讲义来自我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为本博生和卓博生讲授中国经济的课堂。在课堂上,除了我口头讲授的内容,使用的材料还包括PPT、参考书目与丰富的相关研究论文。我从2020年9月首次开设这门课程,至今没有间断过。每次授课都有一位助教在场,我也会安排一到两位由我指导的在读博士生随堂听课。
……
我在设计这个课程时就想到,虽然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结构变化应该是学生们学习这门课的重点,但考虑到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乃是对之前经济模式的改变,自然很有必要让学生们了解1949—1978年这段时期我们的经济模式是什么样的,农业的集体化与城市的工业化是怎么做到的,计划经济是如何运行的,中国跟苏联的模式到底有什么不同以及为什么不同,这些问题为我们更好地理解1978年之后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这些年在课堂上,我发现这些内容既是学生们最陌生的,也是他们最好奇的。
这门课程目前是按两个学分设置的,两节课时间,很紧凑,通常中间不休息。我很希望这门课将来变成三个学分,这样授课和听课都会更从容。值得一提的是,这门课的课堂是双向互动的,除了学生们会提出问题与我讨论之外,我通常会留出不超过半小时的时间邀请学生们上讲台做汇报,这么做是为了增强学生们的参与感,同时也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助教会事先把学生们分成十几个小组,每个小组2—3人。每个组会事先得知在哪一周有做汇报的机会,而在这之前他们会一起阅读我列出的参考资料,包括某本书的某一章或某些论文。他们通常会在阅读这些材料之后给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并准备好分享的PPT。
我这么做的意图,是希望这门课以及现在这本讲义能引导学生们以学术的眼光来理解当代中国经济,也就是通过被经济学家广泛接受的概念和分析框架来解释中国经济的一些最重要的事件。这些事件当然包括它的制度、机制和激励,它的增长政策和发展战略,它的生产率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开放和其他政治事件的冲击与影响,等等。这本讲义看上去有较强的学术色彩,但教师依然可以选择性地进行讲授以适用于低年级学生,读者也可以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和学习。
……
在准备和讲授当代中国经济这门课时,以上提到的这些教材给了我很多参考,我在课堂上也多次提到这些教材,并将其列入了学生课前阅读的资料目录,指定学生们重点阅读这些书的哪一章。相对而言,我的这本讲义在内容上覆盖的范围更加全面,为的是让学生们全面了解当代中国经济,并能深刻理解改革后的经济相对于改革前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因此,我在授课中不是根据时期和阶段来安排这门课的内容,而是以问题为导向,形成一个个专题,把每一个专题讲透彻,既回顾相关历史事件,又讨论相关研究和资料文献,还会对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和一些处理方法及手段作出介绍。这算是我这本讲义的一个突出特点。
之所以这样设计课堂内容,是因为我希望学生们不仅要了解二战以来中国经济大概是个什么样子,更要弄懂背后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讲义可以帮助学生们培养对经济分析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除了参考一些相关教材和研究书目,我在授课中更多参考了中外经济学家已经发表的研究论文,甚至某些没有发表的重要的工作论文。这些论文涉及的研究内容都比较具体,而且有数据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对学生们深入理解中国经济的重大事件和现象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关于1959—1961年的农业集体化危机及饥荒,我不仅参考了在海外出版的有关研究著作,更多地还使用了经济学家在中文和英文期刊上发表的多篇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对于这场危机的产生原因有不同的解释,这正是学生们在学习这门课时所需要获得的东西,也可让学生慢慢懂得学术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敢于从不同路线进入,勇于挑战已有的理论,即便这些理论已被局部的经验和计量策略所验证。在近几年的课堂上,我确实发现有不少同学对经济学的应用研究具有强烈的兴趣。
张军
2025年8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