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走读广东古城,保护“南海长城”

2022-08-03 20:10 来源:南方网

  南方网讯 近期,由南方都市报策划发起,冯骥才、黄天骥、陈平原、黄挺联袂推荐的新书《走读广东古城》发行上市。

  明洪武年间,政府在全国沿海要害处大量兴建卫所。广东省海岸线绵长,有丰富的明清卫所城遗存,它们分布于广东沿海重要的关口险隘位置,被称为“南海长城”,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管辖海疆、维护海权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南方都市报通过走读岭南“海上长城”,开发遗址文旅价值,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多元形式,全方位解读广东沿海卫所城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语言文字、饮食习惯。之后将解读报道内容集结成书,回味古城遗风余韵,捕捉文化更迭身影,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记录传统向现代的创造性转化。

  学者推荐

  我们处在一个多元化、极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受到冲击。当人们过多地关注于物质,或者是有更多物质欲望的时候,往往就容易忽略精神性的东西,很多历史遗存在我们眼前逐渐消失了。

  走读古城很有意义,走读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古城的过程,我们不是旅客,不仅是要看哪个地方好玩,更要认识它的价值,知道哪些东西没有保护好,然后把保护付诸行动,让历史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生存之地。

——著名作家 冯骥才

  《走读广东古城》一书,收集、爬梳、剔抉史料,作者亲临每处故址遗迹踏勘,特別着重调查从明清以来因海防制度留下来的卫所城,来自全国各地军户的后代,与本地居民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饮食、礼仪等文化,让人们从古厝戏台中,感受到“百载兵刀销尽处,千秋钟鼓遏行云”的风神骨气。

  这本书,以崭新的角度发现和观察历史以及民俗,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手段,呈现尘封的辉煌,展现岭南文化形成过程的案例,极具参考价值。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黄天骥

  广东沿海仍保存有众多卫所城旧址,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我们不单有责任去保护城楼、民居、戏台这些历史遗存,更要对蕴含其中的信息进行解读,包括生活习俗、语言文字、饮食习惯甚至姓氏源流。这些历史细节并未消散在时空里,而是已经融入了今人的血脉当中。走读古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走进历史现场,边走、边读、边思考,这是阅读历史的最好方式。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平原

  《走读广东古城》融历史与现代、史料与传说、直播与视频、文字与图片于一炉,不仅仅定位于活泼有趣的旅游读本,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对于挖掘、保护和弘扬广东沿海卫所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著名潮学研究专家 黄挺

目 录

大城所城

  百雉世封膺大号 岭南边海倚南城

蓬洲所城

  城垒倾圮古祠在 至今犹说蓬洲扇

海门所城

  南天锁钥开功业 五凤朝阳六百年

靖海所城

  东土屏藩无海患 趋虞化洽有新风

捷胜所城

  文捷武胜风华美 六百年城大雅乡

平海所城

  势扼八方“钟城”在 走遍天下有“军声”

大鹏所城

  威镇东南第一所 万里鹏程泰运开

双鱼所城

  文塔擎天昭日月 重修古道泽双城

神电卫城

  百载兵刀销尽处 千秋钟鼓遏行云

锦囊所城

  锦城福地安南海 囊内春秋筑要津

乐民所城

  千秋书院辉奎壁 万古神龟镇海疆

  精彩选读

靖海所城

靖海英歌舞  是舞也是武

靖海所城图

  那年古城英歌舞

  靖海英歌舞,相传始于明朝中叶,表演形式与海丰、陆丰同类节目相似,故称为“南下英歌”(南下,意即潮境之南)。靖海歌舞的表演团队由靖海镇葛山村一帮小伙子自发组建,采用靖海最传统的活槌英歌形式(即传统的慢板英歌)进行表演。

  靖海英歌舞传承人史裕丰谈到,庆祝春节等重大节日时,当地会表演英歌舞。不同的是,其他地方的英歌舞是注重舞蹈的舞,靖海英歌舞是注重武术的武。

  一队英歌大体一分为二:刚健雄浑的扣棒为“前棚”;丰富多彩的戏曲片断为“后栅”,集舞蹈、戏曲于一体。靖海英歌由真人扮演,表演者化装为梁山泊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画上不同的脸谱,头扎武士巾,一色武士打扮,其中前36人双手各执尺许木棒,后72人握手鼓、执鼓棒。

古城与英歌舞(方义生 摄)

  英歌舞出演时,表演者身上挂有一绸质红幡,上写班名。开始时,由一领队人手执“令旗”,旗上写有数字号码,表示要表演第几套英歌舞。一名化装的玩蛇少年(时迁)走在英歌队最前排引导英歌队前进。接着,随锣鼓节奏,108人手舞木棒,两相扣击,木棒随击打在五个手指间旋转,这种表演称“活棒”,再配上好看的舞蹈肢体动作,分外精彩。

  靖海的传统英歌独具特色,比如有自己的乐谱、唱谱,表演动作重视下盘的稳定性,讲究步法的灵活多变,多有扭拐动作(如骑龙步、拐步、盖步等),使身体可以灵活转向。表演时大多要呼喝作声,吐气催力,以增大爆发力,与南拳一样,有门户严密、动作紧凑、手法灵巧、重心较低的特点。

  只见,舞者手上的英歌槌,舞时在指间飞速转动,令人眼花缭乱。轮到表演套路时,却有以抡、劈、戳、撩、舞花等组成的套路,暗合棍法之要诀。所以靖海的活槌英歌在表演时既有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感,也有南拳虎虎生威之气势,令人有荡气回肠、酣畅淋漓的感觉。可以说,靖海的英歌舞,是舞也是武。

  (节选自《靖海所城:东土屏藩无海患 趋虞化洽有新风》)

双鱼所城

汤显祖留诗 刘伯温点井

双鱼所城图

  “昨夜双鱼何处所?”

  对双鱼所城的印象,最早来自有“东方的莎士比亚”之称的明代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的诗《阳江望夫石》,诗中的“双鱼”便是双鱼所城了。其诗曰:

  峰如眉黛翠如环,破镜迷离烟雾间。

  昨夜双鱼何处所?戙船多在海陵山。

  所城向导张金生表示,古代的双鱼城一带近海,相传海水涨潮时,会有两条大鱼游至城下,故得名“双鱼”,此地更是有“鲤鱼化龙”的故事相传。

  奇石与古井,那些关于建城的传说

  走在双鱼所城的街道上,见有几块奇石,天然而成,罕见稀有,它们分别是坐卧在东门的石鼓、西门的石鸡、南门的石狗和北门的石人。

  关于这些奇石还有一则美丽的传说。相传600多年前某一晚,年轻的朱元璋经过上洋地区的郎官山时,被山贼追赶。靠近郎官山南麓的茅岭时,听到战鼓擂擂,鸡鸣狗叫,山贼被吓跑了。于是朱元璋走进一户人家,见一对老夫妻带着一孩子,便问道:“老人家,此地叫什么村?有多少户人家?”老人回答:“这里叫茅岭村,只得我一家人居住。”朱元璋感到奇怪,三更半夜,怎会有战鼓声和鸡狗的叫声?随后留宿一夜,早上起来发现自己竟睡在岩石板上,老人一家不见了,只见到三座石人,以及不远处的石鼓、石鸡和石狗。他认为此地是风水宝地,暗暗发誓自己若飞黄腾达必在此建一座城,后来,朱元璋称帝后果然在这里建起了双鱼城。

  张金生介绍说,这几块奇石,除了石鸡后来因修路被炸毁,石人、石鼓和石狗至今仍屹立如初。更神奇的是,石人还会“长高”。张金生说:“可能是地质运动原因,与几十年前的高度相比,石人每年都在增高。村民们经常带小孩子前来贴着石人量身高,希望小孩子快点长高长大。”

  除了奇石,双鱼城里有一口古井也充满着神奇色彩。古井造型独特,井壁为天然红泥材质,不着一砖一石却十分牢固,历经数百年的消磨仍保存至今。古井曾是双鱼城的重要水源,对所城意义非凡。话说建城之初遭遇连月大旱,双鱼城临海,城内没有淡水资源,用水困难,加之蚊虫肆虐,士兵身上长了毒疮,又痒又痛。刘伯温途经此地,观测地形和风水后,让人凿挖了这口井,于是士兵们不但有水喝了,而且用井水洗疮,不久也痊愈了。这就是著名的“刘伯温点井”的故事。“古井井口小,直径不到两米,中部大,底端收缩,像一只大酒缸。井水清澈见底,水质很好,人们用井水煮食物,大热天也不发馊,至今还在使用。”向导张金生说。

双鱼古井,传说是明朝刘伯温亲自勘点的

  (节选自《双鱼所城:文塔擎天昭日月 重修古道泽双城》)

乐民所城

结缘苏东坡 文忠赠瓦砚

乐民所城图

  文明书院得名于苏东坡

  乐民所城最重要的遗迹便是十字街头的文明书院。文明书院始建于北宋元符年间,为当时雷州地区三大书院之一。如今书院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为一进二层楼房建筑,房内镌嵌有苏文忠公石刻像一块。据历史记载,书院与苏东坡有着较深的渊源。

  北宋元符三年(1100),流放海南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遇赦乘船北归,经过雷州半岛西部海域时,天降暴雨,没法前行,一行人只好上岸避雨,宿在兴廉村净行院,谁知这一避雨便是40天。据《雷州府志》载:“宋元符三年,苏公轼南迁,后由儋徙廉,道经遂溪兴廉村,宿净行院留四十日。”能让回乡心切的苏轼在此留下来的正是当时在这里掌教兴廉学塾的教书先生陈梦英。陈梦英并非泛泛之辈,他乃北宋廉臣陈懽的五世孙,自幼饱读诗书,精通经文,两人一见如故。苏东坡在兴廉村的40天里,不但常常到学塾给学生上课,还留下了多首诗篇,如《自雷适廉宿于兴廉村净行院》[1]、《雨夜宿净行院》[2]等。临走时,苏东坡不但把自己珍藏的一方石渠阁瓦砚赠给了陈梦英,还对他说:“斯地景胜,当有文明之祥。”传说,苏东坡去后一个月,净行院门前便长出了一株灵芝草。陈梦英便于次年发动儒生、乡绅集资,在兴廉村建起一座书院,取名文明书院。

据说苏东坡送了一方石渠阁瓦砚给陈梦英

  [1]《自雷适廉宿于兴廉村净行院》诗云:荒凉海南北,佛舍如鸡栖。忽此榕林中,跨空飞栱枅。当门冽碧井,洗我两足泥。高堂磨新砖,洞户分角圭。倒床便甘寝,鼻息如虹霓。僮仆不肯去,我为半日稽。晨登一叶舟,醉兀十里溪。醒来知何处,归路老更迷。

  [2]《雨夜宿净行院》诗云: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渺茫。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节选自《乐民所城:千秋书院辉奎壁 万古神龟镇海疆》)

  记者 周存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由之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