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里开放程度高、科技实力强、经济动力足。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加速崛起,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大量“组织人”逐步转化为“社会人”,流动党员呈现出数量日益增多、区域逐步扩大、时间渐趋延长等特点。传统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出现了去向难掌握、组织难构建、管理难到位、活动难开展、服务难保障、作用难发挥等现象,给党员教育和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信息化和大数据,为“互联网+”时代做好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服务工作提供了新机遇。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张雪峰教授的新著《云上安家——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广东样本》(以下简称《云上安家》),以广东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创新实践为样本,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搭建网络平台,打破数据鸿沟和条块分割,建立流动党员资料数据库,完善组织机构,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流动党员的评估分析预测,探索构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服务的新模式。
为了全面准确掌握广东省流动党员的现状、分析其特点并把握其发展趋势,作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会等形式,按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等不同地域,对广东全省流动党员的基本信息、思想状况、流动特征及组织生活开展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提供了丰富详实的数据和第一手鲜活的素材。
书中对流动党员的流动特征规律运用大数据手段进行分析,并将研究成果以各种类别图表展示出来,让读者在掌握全局的基础上,一目了然看到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如通过对流入地、流出地的动态观测,分析省际流动、省内流动及落后偏远地区、先进发达地区之间流动的差异;通过对党员性别、年龄、学历情况的观测,分析其流动频率、流动原因、流动方向的特征;通过对党员身份背景、流动地域、从事行业的观测,分析其思想动态、政治意识、组织生活参与度、参与方式的影响等。
面对大规模的党员流动群体,在传统流动党员管理中的户籍制度、单一管理模式或双重管理模式都因跨地区、跨行业等因素而难以取得成效,只有用信息化手段,借助互联网平台,才有可能打破地域限制、行业间隔,实现流出地党组织、流入地党组织、流动党员本身信息实时共享,对党员思想、工作、学习等情况进行跟踪、联络,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服务。
全书的亮点是针对传统党员管理机制存在的核心难题,提出了利用数据平台、云计算和智能化工具等技术创新驱动的解决方案。如建立包含流动党员基本信息、思想动态等资料的数据库,针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建立相关数据采集、存储系统,运用计算智能方法,对所采集的这些非线性、多变、不确定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构建全面、客观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服务模式。从而实现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的“两个转变”,即:就理念而言,从注重“静态管理”向注重“动态管理”和“动静结合”转变;就模式而言,从以管理教育为主向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转变。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是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课题,全书在理论构建基础上,以大量案例提出了针对性、系统性的解决办法。如运用信息化、网络化建立流动党员电子身份标识和数据库,对反映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思想动态、行为模式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保证数据的客观真实、全面动态。在获取流动党员数据中内联、外联数据的基础上,找出数据中的直接与隐藏的评价指标,据此对流动党员特点规律进行分析预测,创新对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服务模式。
对于如何设置流动党员党组织,促进其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书中认为应按照“地域+行业+身份”的思路,科学调整和设置流动党员党组织,在打造全覆盖的“流动党员之家”的同时,以党员线上虚拟身份和线下真实身份的统一,实现对流动党员全面、客观的评价。
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收录了数十篇对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调查报告,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业态领域、个体私营企业、商务楼宇等如何开展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经验做法进行剖析,寻找制定差异化的管理策略。并据此为职能部门提出决策参考,以期在丰富新时代党建理论的同时,也为全国推广这些创新方法提供操作指南和有益参考。
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模式必将迎来更多创新与突破,《云上安家》无疑为这一领域的探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作者林远儿 、唐智寅,系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