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如浩瀚之洋,描绘内容包罗万象百态。近期,《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在网络视频平台热播,剧中第一个故事就是由大幅壁画《降魔变》展开的。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观我生:壁画上的中国史》《观无量:壁画上的中国史》中,作者苗子兮带你探寻壁画背后的隐秘世界,读懂壁画上的中国。
中国壁画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墓葬壁画,一类是宫殿寺观石窟壁画;一在地下,一在地上,各有千秋。
《观我生:壁画上的中国史》聚焦墓葬壁画,以墓葬壁画的解读还原墓主人的生命故事和其背后的时代历史。该书展示了作者从东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两宋的千年壁画史中遴选出的14部墓葬壁画作品并加以解读。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所读解的14部壁画作品中,近半数与华夏文明“边境”的族群有关,由此为突破时空、民族的界限,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了解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的互融互鉴提供了图像史的依据。
《观无量:壁画上的中国史》一书则针对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展开。“观无量”,即观照广阔无量之世界。中国的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如浩瀚之洋,其所描绘,上至佛国仙境,下至人间凡尘,可谓万象百态在其中。作者在图像之海中选择九组壁画,发掘图像中隐藏的历史讯息,还原壁画背后更宏大的时空场景,以及在此场景中生息的人的生命故事,构筑起了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史。
作者简介
苗子兮,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曾担任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三季、品牌栏目《国宝档案》《探索·发现》《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等撰稿人,出版有《观我生——壁画上的中国史》《画里的远游——版画家吉田博的一百个世界印象》《西湖梦寻——漫步在张岱的西湖梦里》等著作。
内容试读
《观无量》是“壁画上的中国史”系列的第二本,与《观我生》关注“地下的壁画”不同,它着眼于“地上的壁画”。这里的壁画,泛指在壁面上彩绘、雕刻、模印而成的图像。
“地下”和“地上”,其实互为镜像,身后生前,人们对安顿身心的期望如一。
最初的“地上”壁画可追溯至穴居时代智人在洞壁上的描绘。至文明初兴,尊卑既分,殿堂之美,少不了壁画的锦上添花。约4000年前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建筑已使用绘有几何图形的壁画,以体现王之城的尊贵。而制六合震四海的秦帝国自然宫室巍峨,秦咸阳宫遗址出土的彩绘壁画,其内容有车马、仪仗、角楼等,使人想见秦王之威仪。东汉辞赋家王延寿所作的《鲁灵光殿赋》则以洋洋汤汤之辞,描述了鲁恭王之灵光殿的美轮美奂,而殿中壁画更是精彩绝伦,所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令人如入天上宫阙。
宫室殿堂,人之居也,至于神灵之居,其壁上描摹之精,则有过之而不及。5000多年前,辽宁朝阳牛河梁女神庙便以几何纹壁画为饰。据传屈原之《天问》就是其面对先王祠庙满壁绘画时的有感而发。而汉人慎终追远,于先人祠庙,当择名石,邀良匠,雕文刻画,故画像石堂,风行一时。
佛法兴于天竺,信徒开窟修行礼拜,并图绘于壁,阿旃陀石窟即其翘楚。随着佛教东传,石窟壁画艺术流播远方,西域先沐佛光,于今克孜尔、库木吐喇、森木塞姆等地开窟造像并绘壁画,其壁画多述佛传本生故事,亦可于其间窥得丝路岁月之悠长。敦煌为河西重镇,千余年间,信众凿数百石窟于莫高,以至于形成浩如烟海的壁画宝库,享誉世界。至于榆林窟、马蹄寺、天梯山、麦积山等,石窟自河西而东,灿然若珠串。再至中原,云冈、龙门、巩义、响堂山等处,佛窟宛如星列,蔚为大观。石窟之外,又有寺观。古之圣手,如顾恺之、吴道子,多于寺观壁上逞画龙点睛之技。至今存者,有五台佛光寺、高平开化寺、繁峙岩山寺、芮城永乐宫、北京法海寺等,丹青之妙,琳琅触目。
沧桑之劫,宫阙作土,轮奂之胜,万不存一,昔之壁画,往往只留于记忆之中。而神灵之居,如祠堂石窟寺观者,或因地之僻远、人之敬畏,尚有幸存者。其壁画所绘,上至仙境净土,下至人间凡尘,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干戈之烈,稼穑之勤,英雄之志,儿女之情,无不毕现,可谓万象百态,无量之观。
本书并不致力于梳理千年壁画之脉络,而是透过色彩、线条和凹凸起伏,观照其背后的历史的汪洋,并于历史的汪洋中,召唤出九座故事之岛。
这九个故事,以几块残石的发现开端,以两颗星星的湮灭结束,时代从汉到明,历千余年,所涉及的壁画,从中原到河西、西域,乃至中亚、南洋,纵横万里。和《观我生》一样,每个故事也会有一个主人公,他们是隐逸于乡野的处士、求法于异邦的和尚、如乱世之漂萍的画师、如暮春之落花的公主、纵横捭阖于帝国间的王、乘风破浪于汪洋上的冒险家……经由他们的眼睛,我们将看到更壮阔的历史图景:大陆和海洋上人和物质的往来、文化和信仰的远播;以善为名,现实主义者的冷静缜密和理想主义者的前仆后继;风雨如晦时,矢志不渝的信念和永不断绝的爱。
现在,就让戏剧开场吧。
——摘自《观无量:壁画上的中国史》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