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国际著名教育家、诗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叶嘉莹先生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叶嘉莹之所以成长为一位优秀诗人,关键不在于她与前人的相似性,而在于她广泛汲取了前辈诗人的精华,在诗歌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她不同于李商隐的哀感凄艳,而是坚强明朗;她既有杜甫的深厚情怀,又有陶渊明的人生智慧;她把陶渊明的小我圆融升华为杜甫的大我,又将杜甫的大我情怀以陶渊明的固执态度运用到诗词事业中,最终完成了自我的生命与诗歌,这是她的独特之处。
近日,《穿裙子的士,最动人的诗:叶嘉莹百岁人生》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本由叶嘉莹生前亲自审订并认可的学术传记,对叶嘉莹的百年心路和学术历程进行了深入、系统解读。
本书努力以翔实可靠的资料呈现叶嘉莹先生的百岁人生道路,对其家族文化特质、各阶段诗文中的生命体悟与心路历程、诗学与词学理论建构、诗词曲创作特点、诗词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与深入挖掘,力求展现其思想性情及学术道路的发展轨迹,总结归纳其诗教精神及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
李云。叶嘉莹先生的博士后,自2008年开始旁听叶先生的课程,2016年-2019年一直跟随叶嘉莹学习;2021年-2023年写作本书过程中,与叶嘉莹多有交流。
内容试读
叶嘉莹有着天生倔强的性格,感情热烈、感觉敏锐,也有着后天文化影响下养成的理性、柔顺、坚韧等品性。她在《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中讲过幼时的一件小事:祖父认为她做错了事,让她认错,她不肯认错,还让祖父给她讲讲理,甚至她的母亲狠狠地责打她,她也坚决不肯认错,只是口中不断呼喊着要祖父给讲讲理,不肯让步。后来通过学习《论语》,她的性情有所改变,如她所说:“逐渐体悟到了儒家思想中的柔顺而坚韧的美德。因而改变了我以前的倔强急躁的脾气。”
叶嘉莹的热烈感情不是外放的,而是隐藏在内心深处,她曾说自己大学时代性格羞涩,在同学之间的公开场合,“常常一句话都不敢讲”。但诗为心声,内心热烈的情感在其诗词中时有流露,她大学时的诗词多次写到“酒”,比如“把酒劝君同一笑,莫教人被黄花恼”等,她并不饮酒,只是借酒表示豪兴。她晚年的诗词也多有表现豪兴之作,如“老来游旅兴偏浓,驱车好趁九秋风”等。缪钺曾评论她 “豪宕激壮”“发英气于灵襟,具异量之双美,可谓卓尔不群”。叶嘉莹内心的热烈与外表的羞涩略显矛盾,因她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和规范,形成节制与内敛的品性。
要真正理解叶嘉莹不能只看她的外表,而要看到她的内在。她的内心拥有强大的“热力”——热烈执着的感情和磅礴的力量。如其诗句:
所期石炼天能补,但使珠圆月岂亏。(《高枝》)
仿佛神山如可见,孤帆便拟追寻遍。(《蝶恋花》)
微禽衔木有精魂,会见桑生沧海变。(《木兰花令》)
她以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上古神话表现自己对诗词传承事业献身无悔、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蕴含着赤诚的热情、充盈的力量和宏伟的愿望。叶嘉莹的热烈明显地表现在她对于“道”和理想的追寻中,有着“九死而犹未悔”“千载不相违”的执着、坚定,使她在诗词事业中做出种种“壮举”。自费回国教书、捐献一半退休金设立奖学金、创建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晚年又捐献财产设立迦陵基金等,这些行动超出常人,令人钦佩。但从家族文化特质来看,却是她的本性使然,如杜甫所说“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她天生有此热烈、执着与固执的性情,不可改变。
——摘自《穿裙子的士,最动人的诗:叶嘉莹百岁人生》诗词人生背后的家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