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红楼梦〉家教古今谈》新书首发:细读经典品家教,以古鉴今育新人

2025-04-14 11:08 来源:南方网

  4月11日,由中国妇女出版社与广东新华发行集团联合主办的《〈红楼梦〉家教古今谈》新书首发式在广东珠江公园湾区书屋举办。

  《红楼梦》是一部思考个人人生命运、家庭兴衰、人类兴亡的经典,其中对中国家庭教育的目标、内涵、模式方法,既有成功的经验之谈,也有对失败的反思,是一部鲜活生动的教材,是一面以古鉴今的镜子。

  《〈红楼梦〉家教古今谈》以经典著作《红楼梦》为蓝本,对其中的家教元素进行拆解,以一种独特的角度,带领读者重读《红楼梦》,深度体会贾府中不同人物丰富而引人深思的家庭教育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原因,以期为当今家长、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示。

  作者简介

  陈菊芬,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版专著《〈溪山琴况〉之中国音乐美学》《千年客韵——中华客家山歌》等5部。

  顾易,本名顾作义,现任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出版《字说易经》及“中华经典之道”丛书、“中国经典艺术美学”丛书。

  内容试读

序言

  家庭是每个人的私人生活空间。但是,家庭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弄清的一个概念。

  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同居共财为特征,以血亲和姻亲关系为纽带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家庭随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变迁。古代的家庭,大多是以直系血亲大家庭分裂为若干个小家庭后的总和。今天,我们的家庭逐渐小型化,一般是以夫妻为核心组成的家庭。

  家庭是一个人出生、成长、生活的地方,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家庭承担的最主要功能是维系家庭生活的正常运转和家庭人口的再生产,即传宗接代,生生不息。由此,产生了家庭教育,并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完善的教育体系。

  那么,什么是家庭教育?学者邓佐军在《家庭教育学》一书中说,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学者林淑玲将“家庭教育”定义为:为健全个人身心发展,营造幸福家庭,以建立祥和社会,而透过各种教育形式以增进个人家庭生活所需之知识、态度与能力的教育活动,称为家庭教育。

  在我国的经典著作中,我们不能忽略一部名著,那就是《红楼梦》。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将《红楼梦》称为“文化小说”,认为曹雪芹“是古今罕见的一个奇妙的‘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典家、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典章制度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大服装陈设专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周老先生认为,《红楼梦》表面上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实际上写的是中华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

  《红楼梦》确实是一部家教大书。曹雪芹在第一回的“回前批”中说:“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细考校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曹雪芹在这里讲了著述《红楼梦》的动因和宗旨,主要是讲述自身从富贵荣华之家走向贫困潦倒的事实,以警醒后人。

  《红楼梦》是一部思考个人人生命运、家庭兴衰、人类兴亡的经典,其中对中国家庭教育的目标、内涵、模式、方法的展示,既有对成功的经验之谈,也有对失败的反思,是一部鲜活生动的教材,是一面以古鉴今的镜子。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和家庭教育。“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连,国由家组成,治国从治家开始,有国才有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曾国藩说:“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大家世族赖以兴盛的,不仅是物质“硬实力”,更是精神“软实力”,也就是说,良好的家风家教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培养家庭成员坚定而高尚的品格,能带动家庭成员在社会交往中产生辐射效应,对社会发展起到正向、积极的推动与促进,最终带动社会风气向善向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反之,民族好,国家好,千家万户也才能好。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家庭、家族立足的基点,更是国家强盛与民族兴旺的根基所在。

  在《红楼梦》中,当家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为官的遭到贬黜、身败名裂;富贵的千金散尽、荣耀不再。这一切后果仿佛无因可循,仿佛“胜席华筵”注定要“曲终人散”,仿佛无论如何都无法挽救“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命运。然而果真如此吗?假如将一切归因于“命”与“数”,那便是枉读了这部巨著。无论是书中处处用“假语”掩去“真事”的“障眼法”,还是脂砚斋多次因书中场景勾起往事的批注,都揭示着贾府由盛而衰背后蕴含的文化密码。所以,作为读者,只有不断地获得对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了解,不断地获得对家风家教的反思,不断地获得对家庭维系与瓦解的警醒,不断地从贾府由盛到衰的家风家教中吸取教训,才能不断地修正我们自身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以避免类似贾府那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本书的写作围绕着家庭教育这一主线,采取两两相对的手法,融汇道法,贯通古今,着眼于新的发现,落脚于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分析了家风的“好”与“坏”,家长的“优”与“劣”,子女教育的“成”与“败”,隔代教育的“贤”与“愚”,缺憾家教的“得”与“失”以及贾府家教方法的“对”与“错”,揭示家庭教育中的文化密码,以期传承好的,摒弃坏的,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国的好家风、好家教。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赖玉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