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为了什么?阅读有何技巧?如何才能读出非同一般的收获?
博集天卷联合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新书《精读》,与读者探讨阅读的深层技巧。该书从书的结构拆解、运用视线规律、文字的音乐与建筑等角度入手,结合经典案例与实用技巧,为读者提供了一套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思辨”的完整阅读体系。
阅读这本书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
作者简介
采铜,心理学学者、作家,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知乎知名答主。代表作《精进》系列畅销百万册,获“亚马逊中国年度新锐作家”等荣誉。
内容试读
第六章 冰山理论
一、冰山理论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被人们所熟知,他认为移动的冰山之所以壮观雄伟,是因为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之上。他以此来解释他的小说创作,即把大量的信息隐藏起来,用文字直接展现的信息只是一小部分。海明威的作品以简洁著称,他大量使用短句,即极为精悍短小的句子,他还尽量使用短小、简单的词语,令他的“电报式”文体独树一帜,开创了新的文风,让人惊叹不已。
但是,大文豪多数是不愿意过多阐述写作背后的东西的,他们更愿意用作品说话,而不是亲自解释作品,那未免显得多此一举。
所以,尽管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那么有名,启迪了好几代的作家,海明威也并没有对此做出更为具体、系统的阐释。他留下了空白交给评论家和有心的读者去理解、丰富和演绎,“冰山理论”本身就像一座冰山一样矗立在读者的心中。
我发现,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冰山理论”也是很有益的尝试。从狭义来讲,冰山理论仅指小说;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不管什么体裁、什么主题的书,大多数也符合冰山理论的特征。
我们可以试一试这样的方法: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不仅关注、思考这本书写了什么,同时也关注、思考这本书没有写什么。
……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巅峰之作,通常被认为是海明威最成功的作品。它的篇幅不长,算不上一部长篇小说,只能算是一部中篇小说。
书中讲的故事也很简单:在古巴,有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捕获到了一条很大的马林鱼,在返程中还遭到鲨鱼的袭击。
从取材和内容的删减上看,这部小说就已经是“冰山理论”的完美体现了。据说,海明威原本只是想把这个故事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的结尾,结果他把前面部分都删掉了,只留下了这个结尾,作为一部独立的小说。
关于老渔夫所在的古巴渔村,海明威原本有很多内容可写,因为他本身就曾居住在古巴多年。在一次访谈中,他说:“《老人与海》完全能写到一千多页,描述村里每一个居民,包括他们是如何谋生、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等。有些作家这方面做得很好。在写作中,你会受限于那些已经完成得很好的作品。所以我就试图做些别的。首先,我试着排除所有对向读者传达体验而言不必要的部分,这样他们读过某些内容之后,它会成为他们体验的一部分,好像真的发生过一样。这个做起来很难,我也非常努力去做了。”但他的选择是“我了解的所有关于渔村的故事都略去不写,但的确是这些认知构成了冰川水下的部分”。
海明威非常了解大海,他了解海洋中的生物,也有丰富的出海打鱼的经验,因而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他对海洋及海洋生物的描绘是非常准确、细致的。不过,他还是选择省略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比如海明威没有写他见过马林鱼的交配。在同一海域,他还见过“一群(或者一堆)抹香鲸,有五十多头,某次还用鱼叉去叉其中一头差不多六十英尺长的,没叉着”,他也没写。他故意略去了一般人认为“精彩”的内容,故意略去了能给小说“增色”的内容,只保留最接近故事核心的部分。
据说,海明威对他的小说初稿,有一种极为严酷的修改方法。他会先把稿子读一遍,标出他觉得写得不错的地方,然后试着把这些标出的地方删掉——“把那些他认为自己写得好、写得出色的地方删掉。”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在他看来那些“精彩句子”很可能是矫揉造作、装模作样的,是刻意讨好读者的,就像化妆、美颜一样,不是全然真实的模样了。所以他在修改时就会检视和考察那些“精彩句子”,如果那些“精彩句子”有装模作样的嫌疑,就删掉。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就是这样炼成的,来自对他自己所写文字的残酷无情。
经过如此残酷无情的删减,海明威呈现出极干脆利落的表达,尤其是对对话和动作描写,基本上都是直截了当的简笔勾描,即使用非常少的修饰语,也能使场景栩栩如生,毫不枯燥单调。
由于删减了修饰语,所以在对对话和动作描写中,你会感觉叙事节奏很快,一句话紧接着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紧接着一个动作,你必须屏气凝神地读下去,紧张感就在无形中拉满了。句子一旦去除了水分,其信息密度就会很高,进而在我们头脑中掀起风暴,这就是海明威的风格之所以引人入胜的原因。
我们可以看看《老人与海》中的这段描写:
摸黑干很困难,有一回,那条大鱼掀动了一下,把他拖倒在地,脸朝下,眼睛下给划了一道口子。鲜血从他脸颊上淌下来。但还没流到下巴上就凝固、干掉,于是他挪动身子回到船头,靠在木船舷上歇息。他拉好麻袋,把钓索小心地挪到肩上另一个地方,用肩膀把它固定住,握住了小心地试试那鱼拉曳的分量,然后伸手到水里测度小船航行的速度。
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如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拖沓,是典型的海明威风格。这其中又涉及“大鱼掀动了一下,把他拖倒在地”“回到船头,靠在木船舷上歇息”“把钓索小心地挪到肩上另一个地方”“伸手到水里测度小船航行的速度”等多个场面的切换。这些场面的切换又好像是无缝衔接的,我们好像正通过一个镜头,目睹了一切事情的发生。
当老人的鲜血流下来时,海明威没有写“好疼”,他写的是“还没流到下巴上就凝固、干掉”,这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把血放大了给我们看。当老人“靠在木船舷上歇息”时,并没有写他休息了多久,也没有写他如何疲惫,而是写他“拉好麻袋”,好像他瞬间完成休息,暗示他不知疲倦。老人的动作是非常利索的,他刚刚握住了钓索以“试试那鱼拉曳的分量”,然后马上“伸手到水里测度小船航行的速度”,中间没有任何的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