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归潮》:心安随处家庙,潮平四海归来

2024-04-23 16:42 来源:南方网

  长篇小说《归潮》,围绕着潮州碧河镇的梅花村陈氏与林厝围林氏两大家族的历史情谊,讲述了从民国到当下的四代潮州人的“归潮”历程,展现了潮州人“历经千劫,只为归潮”的恋土情结,以及“心安随处家庙,潮平四海归来”的潮人风貌。

  在1922年"八二风灾"之后,林汉先和陈洪礼决定过番(即下南洋),他们在英顺伯的扶持下,参与到华文学校的开办和潮菜酒楼的运营中,并私下协助侨领羽先生开展抗日工作。随着羽先生在泰国被杀,林汉先选择自杀以示抗议,林汉先的妻子林阿娥决心带着女儿林雨果去完成丈夫落叶归根的遗愿,她们长途跋涉穿过战火纷飞的地区,遭遇空袭和土匪等种种困难,最后顺利将林汉先的骨灰安葬在家乡。林家一家七口先后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多年以后,当林雨果白发苍苍回到泰国,才发现他们寻找多年的青铜香炉竟然出现在泰国某个公祠里,由此造成的一系列误会,又开启了许多人对于当年“归潮”往事的追忆。陈家第四代陈乔峰以及侨四代黄博琳、李启铭,也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参与到陈氏宗祠和碧河书楼的重修和活化之中。

  小说力图通过两个家族的百年历史表达潮人精神图景和家国情怀。小说以多线叙事展开故事,通过四代人的不同境遇力图反映海内外潮商的奋斗史,表现潮人积极向上、重情重义、守望相助、回馈家乡的精神。

  作者简介

  陈崇正,广东潮州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著有长篇小说《美人城手记》《香蕉林密室》《悬浮术》,小说集《折叠术》《黑镜分身术》《半步村叙事》,诗集《时光积木》等。曾获第五届茅盾新人奖、广东鲁迅文学艺术奖、广东有为文学奖、第五届红棉文学奖等。现为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潮州文学院签约作家。

  内容简介

第一折  大风

1

  1922年的那场风灾改写了潮汕很多家庭的命运。如果重新翻开那时候的报纸,从许多赈灾的报道中,我们大概也能够想象“八二风灾”之惨烈。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述,台风让许多田园被淹没,大水漫灌,河堤崩溃,船只被打翻,人和家畜在江河里飘荡,衣服被褥被风刮到树梢上。在海上,巨大的轮船被刮到山坡上,载有货物的船只也被刮到岛屿的另外一侧。受灾严重的澄海外砂,有的村子整个被夷为平地,损失无法估量。至于死亡的总人数,有很多版本,有说是两万多人,后来又有国外报纸说死亡达十万人之多,综合各种数据,结合当时人口分布情况,有专家评估,死亡人数超过八万人,而真实情形毕竟无人能够知晓。台风让当地房屋倒塌,百姓流离失所,尸横遍野,田地因为海水倒灌的缘故此后好几年都长不出庄稼,人和动物的尸体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死亡、贫困、饥饿、传染病这些人世间最坏的东西在这里聚齐,乡野尽是末日景象。

  其时北洋政府财力分散,入不敷出,根本无暇顾及岭南边陲之地的灾情。所幸当地的头面人物、富商巨贾开始自发组成慈善机构,各地大大小小的善堂也成为民间自救的重要力量。海外侨胞更是心系潮汕,听闻风灾的消息之后捐钱捐物。在多方力量的作用之下,灾区很快搭建临时医院救治伤员,来自不同地区的救生队积极进行赈灾。

  非常时期总会出非常人物,在碧河善堂组织赈灾活动中,有两个年轻人显得与众不同,他们一个叫陈洪礼,一个叫林汉先,从小学便是同班同学,亲如兄弟。陈洪礼来自碧河梅花村,归属于陈家二房头嫡孙。林汉先来自碧河林厝围,一个三面邻水的河边沙洲,是个渔村。林家有个亲戚,林汉先叫他英顺伯,他早年去了暹罗发展,运气好,成了船业翘楚,两年前返回碧河镇,竟给林汉先捎回来一款形状怪异的相机。于是在此次风灾之中,他们两人的工作不是救死扶伤,而是到处记录拍摄。他们拍摄的照片不但刊登在国内报纸上,更是通过各种方式在世界各地的华侨之中传播。关于灾区的情况不再只停留在文字描述,而是真实可感的相片。当海外华侨看到自己熟悉的家乡在台风过境之后面目全非,没有人不揪心动容。在资讯流通欠发达的年代,能够如此迅捷记录并传播灾区实时画面的行为,无疑极大推动了国际华人对八二风灾的关注。

  陈洪礼和林汉先这个二人组,白天拍摄和记录,晚上回到倒塌了一半的祠堂里,还得帮不识字的农民写信给亲人。“你就个伊呾只内个厝倒去,一家人无地方好去,企在破庙,一夜恬落雨通身漉去。”a赤脚的大嫂子浑身是泥巴,边说边哭。林汉先只能拧一下煤油灯的灯芯,用毛笔翻译她的话,写下:“唐中房屋尽毁,家人居无定所,流落荒庙,夜雨如注,屋漏浑身湿透。”

  辛辛苦苦总算写了一封信,念给大嫂子听,结果她突然不哭了,说:“算了,把前面都删掉吧,就说全家都活着,大小平安,让伊这个无良心的在外照顾好自己。”说完接着哭。

  两人交替执笔写信,常常写到半夜。林汉先对陈洪礼说:“再这么写下去,我怕得大病一场。”陈洪礼说:“如果遇到家里太惨的情况,你就把我叫醒,由我来写,你这样边写边陪人家流泪,这哪里能受得了,不生病才怪。我神经比较大条,由我来写凄惨事,可能好一些。”林汉先凄然一笑:“要不明日我们给自己放半天假,不拍照了,也不做事,回碧河书楼看看孟先生,不知道先生的病情如何。”孟先生是他们在金中的老师,退休后就住进了碧河书楼,开班讲学,招收穷人家没钱上学的孩童,并给自己的私塾取名“觉醒斋”。潮人向来尊师重教,对孟先生的胸怀更是多了一分敬意。

  陈洪礼也觉得应该回去看看孟先生:“从两个月前江东弟洪伦修来跟孟先生辞别那次,见了先生一面,便未曾再去拜访,着实不应该。”洪伦修考上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科,孟先生从省立潮州金山中学校退休之前曾是他的国文老师,故此他专程到碧河来辞别自己的老师,听听老师的教诲。洪伦修比他们还小一岁,迟一年读书,算是学弟,陈洪礼给他取了个外号叫“江东弟”a,但其实这个学弟洪伦修比他们学业成绩都好,也更聪明。

  两个月前的那次小聚太令人难忘了。那时天气已经开始热了。师徒四人在碧河书楼吃午饭,孟先生煮了白粥,煎了一条鱼,菜脯煎蛋,还有一盘咸菜,一碟榄角边上放着一撮薄壳米b,半斤米酒,两把煮熟的花生,堪称丰盛。

  洪伦修问起两人为何读完中学便回乡,林汉先只能坦言以告,说两人正在计划去过番。所谓过番便是漂洋过海,旧时坐着红头船,由碧河转入韩江出海,如今则是火轮船,到暹罗等东南亚国家去讨生活。没想到洪伦修对两人过番的想法竟然表示赞同。

  “子常兄莫要见笑,你我虽皆出身贫寒,但兄志存高远,我等只能苟且求存。”林汉先长叹一下。子常是洪伦修的字。

  不想伦修闻言把筷子放下来,两只手掌交叉坐了一个否定的动作,然后朗声说道:“兄此言差矣,如今之中华,有识之士无不求新求变,二位兄台愿以身冒险远渡重洋,日后无论眼界见识,应与此时此地殊为不同,有人流血,有人流亡,总比坐以待毙因陈守旧强上百倍,这与出身志向无关,却是匹夫之责。一个人的求存,与一个民族的求存发展,并无二致。”

  听他这么说,陈洪礼不禁叫好,举杯便饮。林汉先也拍案叫绝,说子常说得好。伦修说:“今天给你特权,允许你叫我江东弟,听着更顺耳。”汉先大笑。

  陈洪礼和林汉先商量了好几个月,最后还是选择过番的原因,是因为英顺伯在家书中对他们发出邀约。碧河镇此前过番讨生活的人非常多,但多数是农民出身,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只能做苦力。他俩不同,他们在省立潮州金山中学校念过书,虽然两人都没有毕业,但他们在村里人的眼中,已经算是文化人,即使不过番,大概还可以到城里谋一份工作。而事实是,过去这十多年间,各地公办学校如雨后春笋,在校学生也暴增三四倍之多,但社会上并没有太多容纳这个层次人才的就业岗位,他们又不愿意重新当回农民,干回体力活儿,高不成低不就,处境尴尬。这两年他们尝试过很多工作,最后都令人沮丧,家里人免不了唉声叹气,认为花钱读书到头来钱都打水漂了。恰巧这个时候英顺伯书信来了,十分客气邀请他们去干事创业,家里人竟然也表示赞成,更有具体例子说此前也有手艺人过番,后来都回来买地建房子。所以说这个时候他们选择过番,是选择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生赌局,希望到新的世界去,创造新的奇迹。碧河上流传着太多过番之后开创事业的传说,所谓绝处逢生,人生若要有所改变,总得有人走出第一步。

  他们三人碰杯喝酒时,孟先生捻须不语,良久才说:“伦修说得非常深刻,对老朽也很有启发,英雄不论出身,世事更在践行,也正是王守仁所谓‘良知在我,操得其要,譬犹舟之得舵’。潮人务实致远,心怀家国,敬神明而不虚妄,破风浪而不骄奢,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林汉先又拍案叫好。陈洪礼后来说:“我帮你算过,你一顿午饭拍了二十二次桌子,一说到激动就拍案叫绝。”林汉先只能一脸傻笑,的确,半斤米酒根本不够他拍案,很快就喝完了。人生要吃很多顿饭,但没有一顿饭能像这个初夏午后一样令人痛快。孟先生和他的三名学生,喝完米酒就接着冲茶喝,从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到鲁迅的《狂人日记》,从“六三三”学制改革到《新青年》杂志,四人一直聊到西侧窗户的天色开始暗下去,才只能十分不舍地散去,因为他们知道孟先生家中没有酒菜可以招待他们再吃一顿饭了。在此后异国他乡的岁月里,书楼午宴成为陈洪礼和林汉先在回忆往事时必定会提及的场景。而十二年后,洪伦修被杀害于南京雨花台,人们只记得他另一个响亮的名字:洪灵菲。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陈学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