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构建现代诗学新方向:含深情于妙悟,寓幽思于寄托

2025-01-14 12:30 来源:南方网 朱绮琳

  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书籍《“妙悟”与“寄托”——现代诗学视野下中国诗性生命的审美追寻》。

  在中国诗学的众多范畴中,“妙悟”与“寄托”就像两只翩跹的蝴蝶,追蹑芳踪,可寻觅到暗隐在幽径深处的中国诗性美学。由此,触摸诗歌情感的纤微脉络,感受思想绽放的跃动,体味中国诗学生命审美追寻的悠远。

  在中国诗学传统中,“妙悟”既不是先天赋予的,也不是一种神秘体验过程,它是由人的整体生命发出的,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修养;“寄托”作为常州词学的范畴,虽然是晚出的概念,却是对中国传统诗学中的“诗言志”“比兴”以及“兴寄”观念的总结,是对词体美感特质的体认。本书对“妙悟”与“寄托”的解读,既深挖了二者所内蕴的中国传统诗学的独特美学,又借此探寻了古典文论重绽光彩的方向,有理有据,典雅流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

  景旭锋,男,1982年生,汉族,甘肃天水人。广西师范大学在读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与批评,主持完成教改2项、广西人文社科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得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2项;参与撰写《文学的媒介生产——聚焦广西文学》一书,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精彩试读

第一章  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

  中国诗学是新文化运动和整理国故后,现代学人依据西方诗学体系建构起来的。新文化运动对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诗学进行了空前深刻的质疑、检讨和反思,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根基进行价值重估的同时以一种革故鼎新的大无畏精神转向西方诗学及其思想。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思想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大规模涌入,成为中国诗学现代转型的推动力量与参照。

  诗学范畴构成诗学形态的基点,传统诗学能否向现代形态转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范畴能否获得现代意义,实现自身生命的更新。在中国诗学的众多范畴中,作为中国诗学诗性生命审美追寻的“妙悟”与“寄托”属于晚出的概念,前者产生于南宋,后者形成于清代晚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在中国诗学传统中,“妙悟”既不是先天赋予的,也不是一种神秘体验过程,它是由人的整体生命发出的, 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修养。“妙悟”作为中国诗学诗性生命的活动方式,是相对后起的范畴。“妙悟”把审美与悟道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里,“道”乃是生命的本真境界。

  中国传统诗学的基本关注点是诗性生命的建构,是人的诗性生命体验由萌发、成形、升华并最终通过诗歌作品得到适当的表达。所以,当蕴含着这一观念雏形的“诗言志”命题提出  之时,诗学的中心话题便已初步展开。被尊奉为中国传统诗学开山纲领的“诗言志”,其影响遍及中国文学各种体裁。本为男女爱情游戏笔墨、吟唱于花间酒边的词体也受其泽惠。常州词派开创人张惠言提出的“寄托”说词方式,便是“诗言志” 观念在词体中的落实。“寄托”说,作为常州词学的范畴虽然是晚出的概念,却是对整个中国传统诗学“诗言志”“比兴”以及“兴寄”观念的总结,也是对词体美感特质的体认。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朱绮琳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陈学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