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到晚清的三百年里,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开放与失败?为什么三百年过去了,中华民族在睁开眼睛之后,又选择了闭上眼睛,不仅没有迎头赶上,反而最终形成了封闭,从此彻底和世界隔绝了呢?
近日,浙江人民出版社“经纬度”丛书推出《失去的三百年》,该书追溯了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段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作者简介
郭建龙,自由作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已出版《汴京之围》《盛世的崩塌》《丝绸之路大历史》、“帝国密码三部曲”《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历史游记《穿越非洲两百年》《穿越百年中东》《失落的世界》等。译有甲骨文丛书《一把海贝:从奴隶贸易兴起到革命年代的西非》《墨洛温王朝:创建与变革》等。
内容试读
楔子 洋人翻译告御状(1759)
一条小船的冒险之旅
公元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对于大清帝国来说,本来是一帆风顺的一年。此时这个称雄北方的大帝国刚刚消灭了一个心腹大患:四年前,乾隆皇帝借助准噶尔瘟疫和内乱的机会,派出定北将军班第、定西将军永常,率领大军讨伐位于新疆的准噶尔蒙古人,将之灭亡。这个在康熙皇帝时期开始,就一直是满清关注焦点的内亚巨型集团,也是唯一能够和满清抗衡的游牧帝国终于消失了。之后的几年,乾隆皇帝再接再厉,进军南疆,获得了整个新疆地区的控制权,并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到了乾隆二十四年,定边将军兆惠夺取了喀什噶尔(现新疆喀什),标志着回乱已经收尾,大清帝国在乾隆皇帝手中终于确立了它的庞大疆域。
然而也是在这一年,一件小事却破坏了皇帝的心情,这件事是由一艘红毛夷的小船造成的。
6月13日,一艘叫做“成功号”的英国小型船舶离开了澳门,向北方进发。到了21日中午,他们来到了浙江舟山附近的四礁洋面上,在这里遭遇了满清方面一艘巡海的帆船战舰。舰上的把总叫陈兆龙,他发现英国船之后,连忙将它逼到了双屿岛停泊。
英船靠岸后,陈兆龙对船进行了简单测量,船身长七丈,梁头一丈四,船上有十二人,其中一人是黑人。船上有两门铜炮,一门铁炮,四杆鸟枪,四把腰刀,三十斤火药,五十多颗炮弹。这艘船上的夷商叫做洪任,宣称他们是打前站的,后面还会有船过来,要到宁波做生意。
陈兆龙将此事上报他的上司李雄,李雄再上报给了上级定海总兵罗英笏。罗英笏听说后,连忙派手下守备娄全赶往现场。与此同时,英船到来的消息也传给了浙江巡抚庄有恭。庄有恭的记忆力更好,得到汇报后,他突然记起洪任似乎前两年也来过。当时,浙江地区的官员曾告诉过洪任:他以后不能再来这里了,只能去广州做买卖。官员们以为他已经明白了,可为什么过了两年他又来了呢?他到底想干什么?难道要走私?于是浙江巡抚派人通知了定海县(位于舟山本岛)民政官员,后者派遣沈嶴巡检高云蔚前去调查此事。
根据英国人的记载,两位军官(陈兆龙和娄全)和一位文官(高云蔚)于25日抵达了该船,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部门,但带来的总兵和知县命令都是告诉英国人,皇帝已经下令他们不准在浙江做生意,他们必须回广州去。
英国船答应了他们的指令。在补给了饮用水之后(满清官员拒绝给予物资补给,只能补水),英国船被迫在当日离开。为了防止狡诈的英国人有变,中国海防派船跟了他们三天,直到他们来到了鸦鹊山岛之外,才撤了回去。
当天,定海总兵给皇帝写了奏折,讲述了这件事。三天后,浙江巡抚也单独给皇帝发了奏折,两封奏折报告了同一个好消息:英国人被赶走了。
但浙江省的文武官员过于天真了:事实上,英国船在摆脱了中国海防的尾随之后,不仅没有南下广州,反而继续北上了。到了7月10日,它已经到达了天津海河的入海口附近。在这里是满清海防的大沽营所在地,海口处设有堡垒和炮台。见有一艘奇怪的船到了,炮台里连忙派人过来,告诉他们不能进入内河。到了黄昏时,大沽营游击赵之瑛来到了船上。这位赵之瑛曾经在广州任职,他见到船上的洪任感到非常惊讶。原来,赵之瑛与洪任是在南方时的旧相识:所谓洪任,就是在广州著名的英国人大班洪任辉(James Flint),他是历史上东印度公司培养的第一个由英国人担任的中文翻译(此前都是由中国人担任),也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商人。这位商人怎么会不带一点货物,从广州来到天津呢?
由于遇到了熟人,洪任辉这才有机会将他来的目的和盘托出。
事实上,在宁波舟山时,英国人已经声明过他是来告状的,要将外国商人们在广州的委屈都告诉皇上。这些外国人认为,广州的官员太坏了,贪污腐败、只手遮天,将皇帝蒙在了鼓里,为了摆脱这些可恶的官员,只有北上告状一条路可走了。
洪任辉在浙江也诉说了他的委屈,但浙江的文武官员显然不愿意接这桩棘手的事情,他们只想着怎样将洪任辉赶走。在奏折中他们都隐瞒了这一点。英国人曾经交了一件告状书给浙江的三位官员(陈兆龙、娄全、高云蔚),希望他们能够层层上传,转交给皇帝,但他们拒绝了。后来为了尽快让这些惹是生非的英国人离开,陈兆龙答应将这封信转交给总督。但当英国人在当天离开后,他们也许并没有转交,也许转交总督后,在更上层衙门里不了了之了。总之,浙江并没有向皇帝传出哪怕一点这封信的消息。
既然浙江的官员不给英国人传递信件,那么,英国人到了天津又有什么用处呢?浙江至少还在早年接待过海外商人,知道一些内幕,天津作为更加保守的北方城市,又怎么可能帮助外国人传递消息呢?
但这一次,英国人却是幸运的,事情的转折就出现在这位赵之瑛身上。听完了洪任辉的叙述之后,赵之瑛告诉他:如果他再像在舟山那样,依靠正规渠道递上去,那么一定会被不知道哪个级别的官员卡住,无法上达皇帝。但作为帝国官僚体系中的一员,他却对这个体系的弱点知道得一清二楚,因此,事情的关键在于:一定要在短时间内同时让天津本地的官员都知道有一位洋人来告状,并且还要让每个人都知道别人也已经知道了。只有这第一次传达好了,官员们才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不再隐瞒,洋人的告状才有可能成功。
但如果要想让众多的官员同时知道这件事,仅仅靠洋人是做不到的,只有依靠他赵之瑛才能够做到。但他做这个事情也是要冒风险的,也就是会得罪所有的官员,甚至被革职。为了让他冒的风险值得,就必须给他一笔补偿金。他希望的数目是5000两白银。
洪任辉不愧是广州的商人,在他的讨价还价之下,双方最后同意以2000两成交。
价格谈好之后,立刻行动。7月19日,赵之瑛将洪任辉接到他的驻所,并同时向各方面做了汇报。第二天早上天刚亮,一位满洲官员来到了船上,他是奉都统的命令前来查询的。这位都统统率着士兵3000名,战船12艘,驻扎的地方距离他们停留地约20海里。
这位官员听到了洪任辉的汇报,就离开了。上午9点左右,洪任辉被由水路送往天津。当时天津道的道台是那亲阿,天津知府为灵毓。但洪任辉最早并没有接触到这些人,事实上最早接待他的,反而是兼管天津海关的盐政官。
21日早11点,洪任辉到达天津,在口岸处有一位官员迎接他,将他送入海关。约一个小时后,一位天津盐政官员叫他到了一间庙宇,客气地接待了他,并详细地询问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让他把告状信交出来。此人表示,从天津盐政系统可以将告状信直接交给皇帝。他会把信交给他的上司,也就是天津盐政本人。但在这期间,需要洪任辉留在船上,不过他也不需要为生活担忧,所有生活物资都会下令拨发给他。
这件事从盐政系统发酵,到了晚上,天津道台(也有可能是他派来的下属)也来见洪任辉了,于是他又把一份告状信交给了道台。到这时,信件从两个系统都已经传了出去。天津道官员与洪任辉谈了两个小时,在一间庙宇里指定几个房间给他居住,等候皇帝的命令,并再次关照了他的生活起居品。
行政系统运作起来之后,知县亲自来拜访。在洪任辉看来,所有的天津官员都是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对外国人也显得客气、尊重。但他们对船只的清查却一刻也没有松懈,大炮被卸下,船只被看守了起来。27日,知县再次前来请查了人员名单,并告诉洪任辉,一两天内皇帝的命令就会到达。
28日,天津知府来见,他先送来了一大包水果。但知府关心的却是另外的问题,询问他是否受人指使,在宁波是不是有内应,等等。洪任辉表示没有任何人指使,也没有内应。知府临走,将仆人留下照看英国人起居。
到了晚上六点,知县再次到来。这次他带来了好消息:英国人的告状信已经传递给了皇帝。皇帝大怒,下令彻查,派遣了钦差大臣前往广州。两位大臣分别是给事中朝铨,以及福州将军新柱。皇帝给大臣的命令中,要求到了广州先二话不说,将广州的海关监督李永标免职抓起来,让两广总督李侍尧兼任,然后再和两位钦差大臣一起彻查海关的问题。只要查出来真的有问题,就将李永标正法以儆效尤。
皇帝在谕旨中还着重点出:事涉外夷,关系国体,务须彻底根究,以彰天朝宪典。这样的话语不可谓不重。
洪任辉是从海路到达天津的,可现在,作为告状人,按规矩他不能再原路返回,只能跟随皇帝的钦差朝铨一同从陆路回去。为了免除洪任辉心中的疑虑,知县还专门告诉他,之所以走陆路,恰好表明他告状成功了,皇帝相信了他的话。洪任辉听后安排船只单独回去,他跟随皇帝的人马从陆路返回南方。天津的各级官员以他们的君子之风让英国人赞叹不已。
至此,洪任辉的冒险大获成功。英国人凭借一己之力,终于突破了中华帝国重重的信息屏障,将海关腐败的消息传递给了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也就是乾隆皇帝本人。
但是,冒险成功的他真的告状成功了吗?我们不妨先看当时满清的海外贸易是如何进行的,才能理解洪任辉为什么告状,他告了什么状,也才能理解事情后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