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篇报告文学《微光志——解码国之重器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以下简称《微光志》)新书首发式在江门购书中心举行,“科学照耀心灵——百校同读《微光志》科普公益活动”同步启动。
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陈冀,南方传媒副总编辑,花城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张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副经理衡月昆,本书作者尹继红等出席活动。
《微光志》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江门市委宣传部、开平市委宣传部、开平市文联等单位联合策划,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作品不仅生动记录了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17年的奋斗历程,更实现了科学与文学的深度融合,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兼具知识与温度的科学之窗。
《微光志》首发:回溯17年科研征程,呈现中微子实验全貌
作为花城出版社年度重点出版物,《微光志》以文学笔触回溯17年科研征程,完整呈现中微子实验全貌。8月26日,江门中微子实验成功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灌注并启动运行取数,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在中微子实验领域跻身世界前列,而《微光志》恰如一部详尽的“实验史记”,清晰勾勒出实验从构想到落地的艰辛与辉煌。
该书作者尹继红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门市文联原主席,怀揣“追光者”的热忱,他耗时三年,十余次深入地下700米的实验现场,与近百位科学家和工程建设者深入交流,最终完成这部16万字的报告文学作品。书中细腻刻画了科研团队的执着坚守、一线工人的默默付出、国际合作的智慧碰撞,以及本土企业的技术突破。
在首发式的创作感言分享中,尹继红分享了他的创作感言:“感恩江门这片热土接纳了实验基地与文字记录者,感恩与众多科学家的相遇,让我成为了一名虔诚的‘追星人’。从他们身上,我真切体会到何谓‘平凡铸就伟大’。”
《微光志》的价值与品质,得到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高度认可。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院士亲自为本书作序,书中更凝聚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专业审核力量,确保内容的科学性与权威性。
首发式上,花城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张懿对这部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她指出,《微光志》用文学之笔为公众架起了通往中微子科学的桥梁,既展现了科技工作者“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决心与毅力,也彰显了江门文艺工作者扎根时代、书写中国故事的责任担当,是花城出版社在科学传播领域的一次重要实践。
百校共读启动:传承“院士之乡”科学精神
此次活动同步启动的“让科学照耀心灵——百校同读《微光志》科普公益活动”,更是将科学精神的传播推向深入。江门素有“院士之乡”的美誉,占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孕育出34位涵盖多个领域的院士,而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装置延续了这份科学传承,凭借国际领先的规模与精度,吸引了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的760位科学家共同钻研,让“敢闯敢试、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在侨乡深深扎根。
陈冀指出,省委宣传部对《微光志》的出版工作高度重视、全程关心、大力推荐。广东省作协给予指导,精益求精。该书在江门首发,是以文载道,传承“院士之乡”薪火的江门担当;是秉持文艺初心,记录时代故事的江门作为;也是多方合作共赢,提升文化传播效能的江门展现。新书的发布不仅是一次科学征程的文学见证,更是江门探索“科技+文艺”深度融合的新起点。
白春礼院士在序言中曾提到,《微光志》让深奥的科学走进大众视野;衡月昆研究员也在发言中表示,尹继红的创作殊为不易,该书真实记录了科研人员和基层建设者的汗水与付出,深刻诠释了科学精神的内核。
衡月昆在发言中表示,尹继红自三年前起便多次深入地下700米的实验现场,亲身采访众多科研人员与一线建设者,创作过程艰辛不易。“《微光志》不仅真实记录了科学家们无私奉献的身影,也生动刻画了无数基层建设者的辛勤付出。该书的出版,既是对江门中微子实验17年建设历程的忠实记载,更是对科学精神的一次深刻诠释,让更多人了解这群在地下深处默默工作的‘追光者’,正为探索宇宙奥秘、破解中微子之谜不懈奋斗。”
为推动科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的深度融合,“百校同读《微光志》”科普公益活动由江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协、江门日报社联合发起,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向大中小学捐赠图书。活动现场举行的爱心赠书环节暖意融融,截至目前,捐赠图书总量已近3000册,这些承载着科学梦想的书籍即将送往各中小学校图书馆。
未来,花城出版社将以《微光志》为起点,推出更多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的优质著作,让更多人感受科学的魅力、见证中国科技的进步。而江门也将以本书为纽带,推动“科技+文艺”深度融合,依托重大科研平台,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一线创作。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 通讯员 陈诗泳、罗铱珊
摄影 郭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