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石上众生》:从巴蜀石窟艺术定格千百年来众生的喜怒哀乐

2024-03-15 14:48 来源:南方网 周存

  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新书《石上众生:巴蜀石窟与古代供养人》。四川是中国石窟造像延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本书着眼于对开凿石窟的供养人的考证,在对巴蜀佛教石窟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时期造像题记的整理与研究,结合历史背景,考证石窟供养人的信息,力图透过微观的个人史,照见宏观的社会史。

  本书基本上以巴蜀石窟的开窟时间与分布地点为线索展开,时间上从北魏开始,终于明代,涉及广元石窟、巴中石窟、安岳石窟、大足石窟等在中国佛教史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石窟代表。

  供养人的身份,既有来自当时京城的高官、皇族,也有来自中原北方地区的普通官员,北方的将士,当地的官员、乡绅和普通百姓等——上至皇室、官吏、武将,下有士兵、乡绅、百姓等,基本上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每一处、每一个窟、龛、像的开凿,都有供养人的故事。

  由造像及题记,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他们当时的处境和心境,也很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或许是在江畔路边,或许是在偏僻的村寨里,或许是在田地旁,或许是在不起眼的老宅后,都可能在不经意间看到慈眉善目的观世音、低眉顺眼的菩萨、竖眉怒目的金刚……经由隋代、盛唐、宋代的发展,可以想象佛教在巴蜀地区所拥有的巨大的信众团体和当时的盛况。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量石窟和摩崖造像逐渐消逝,作者通过扎实而彻底的田野调查、深入而系统的历史研究,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看到了巴蜀佛窟的变迁,也为读者了解佛教在巴蜀的流传做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萧易,1983年生于江苏扬州,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等报刊专栏撰稿人,出版有《空山——寂静中的巴蜀佛窟》《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等书。

  内容试读:

圣水寺,唐人徐庆与阿谢往事 

  大唐乾宁三年(896)的一个冬日,西蜀大地一日凉似一日, 资州内江县人徐庆缓缓走向城北圣水寺,妻子阿谢辞世已有些时日, 按照蜀地风俗,家中有人过世往往在寺院开龛造像,不久前,徐庆拿出些碎银,请寺僧在千手观音、地狱十王旁的岩壁上开凿了一龛 “一佛二菩萨”。如今石窟业已完工,却是阴阳相隔,徐庆想到这里, 自是唏嘘不已。

  1981年夏天,一场汹涌的洪水席卷内江,洪水退后,四川省水利勘察院来到圣水寺,到后山岩壁勘探古时洪水痕迹,却不意发现了这则题记 :“……庆过永为供养/乾宁三年十二月九日/徐庆为亡妻阿谢造/一佛二菩萨龛一所”。“一佛二菩萨”是唐时流行题材,既然为亡妻而开,我想,“一佛”应是阿弥陀佛吧,唐人对这位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有着狂热崇拜,无不希望死后往生净土,徐庆或许也难免俗。龛窟左下方有朵祥云,上有一双手合十的女子,她,就是阿谢。

  除了徐庆龛,大悲殿中尚有几龛造像,比如千手观音、毗沙门天王、地狱十王等,却被涂抹了鲜艳的红漆,其原始面貌已难以分辨。圣水寺现存造像80余龛、500余尊,分布在后山长两百余米的岩壁上,大悲殿、药师殿、涅槃殿、圆觉殿中都藏着为数众多的佛窟。在圣水寺,药师殿是个孤独的角落,比起其他大殿,这里古朴而破落:摇摇欲坠的阁楼,露出土黄色篾条的石灰墙,支离破碎的窗格纸,裹着棉被的“居士婆婆”用颤抖的声音诵着佛经,在空荡的阁楼中飘荡着。不想这简陋的阁楼中,却隐藏着巴蜀少见的石窟题材——僧伽三十六化。

石篆山庄园主严逊 

  大足城外的严逊,一心向佛,苦于乡野之地无处礼佛,遂花去五十万钱,购得石篆山,并延请著名的文氏工匠开凿了十四龛造像,以作水陆法会之用,借以教化百姓,浩大的工程一直持续到元祐五年(1090)方才完工,宋代僧人希昼的《严逊记》碑,记录下这段往事:

  予读佛书,身体力行,持斋有日矣。生佛末法,不亲佛会,不与劝请,去佛时远。思作佛事,而莫之能也。于是称力复斯,以钱五十万,购所居之乡胜地曰石篆山,镵崖刻像,凡十有四 :曰毗卢释迦弥勒龛,曰炽盛光佛十一活曜龛,曰观音菩萨龛,曰长寿王龛,曰文殊普贤龛,曰地藏王菩萨龛,曰太上老君龛,曰文宣王龛,曰志公和尚龛,曰药王孙贞人龛,曰圣母龛,曰土地神龛,曰山王常住佛会塔记龛。

  严逊本是遂州润国人,九岁那年,父亲为躲避徭役,举家搬到昌元县(今隆昌县)居住。若干年后,父亲大病一场,严逊又卖了昌元县的宅子,迁徙到大足县,购置古村、铜鼓、石篆山三处庄园。宋代庄园经济发达,《水浒传》里,柴进的庄园,“门迎阔港,后靠高峰。数千株槐柳疏林,三五处招贤客馆。深院内牛羊骡马,芳塘中凫鸭鸡鹅。仙鹤庭前戏跃,文禽院内优游”,严逊虽无这般阔绰,倒也算富足,山中种植松柏数十万株,每年贮存粮食两千斛,严逊将三处庄园交与三个儿子打理,自己闭门礼佛。

  石篆山地处大足三驱镇佛会村,山势弯曲盘旋,宛如“篆”字,十余龛造像就分布在山中,推开院门,竹林摇曳,松涛阵阵,严逊与乡民们似乎从未离开,他们的故事,犹在院子里日复一日上演着。当年,石窟尚未建成,严逊就迫不及待地于元祐三年(1088)举行了一场水陆法会,并在文宣王龛中镌刻题记:元祐戊辰岁孟冬七日设水陆会庆赞讫。发心镌造供养弟子严逊愿生生世世聪明多智。岳阳处士文惟简。 

  水陆法会,亦称“水陆会”“水陆道场”,据云源于南北朝,梁天监四年(505,一说天监七年),梁武帝在镇江金山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法会,超度水陆亡魂。唐宋水陆法会大盛,归义军时期,敦煌曹氏就在寿昌县金山角下设立水陆道场 ;在老家眉山,文豪苏轼曾撰写《水陆法像赞》十六篇。水陆法会将佛教的地狱观念,民间的鬼神信仰,以及中国传统的孝道、悲天悯人思想结合起来,直到今天依旧在民间流行。

  早期的水陆法会以佛教的佛祖、菩萨、天王为主,两宋之后,随着儒释道三教融合,水陆法会的内容变得庞杂,道教的天尊、神仙,儒家的圣贤、先哲,民间的鬼神信仰纷纷加入进来。这或许也是石篆山石窟,既有佛教的三身佛、文殊、普贤,也有道教的太上老君、孙贞人(真人),甚至还包括了儒家的文宣王孔子的原因。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由之   校对:梁洁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