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10月23日下午,2021南方文学盛典颁奖典礼在广东顺德北滘文化中心音乐厅举行。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姜涛因在《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当代诗的限度及与可能》《历史““深描”中的观念与诗》中的典范式写作斩获“年度文学评论家”。
评委会称,两部书 “从整体视野里辨识个体的意义,从历史脉络中确证诗人的创造。姜涛所细读的文本,不仅通向诗,也通向诗所生长的社会文化结构之中。”
姜涛在盛典现场谈到,作为诗歌评论家获此殊荣,既是光荣,更是幸运。他反思批评的职能,认为“批评为写作更好的‘服务’方式,不只是‘生产’安全、舒适的知识,更在于主动去生产关于危机和可能性的知识,在于通过诚恳的工作,为写作创造一种浓郁、紧张、热烈的思想氛围。”
姜涛有理论家的风范,也保持着一个诗人的直觉与敏锐。他体悟诗的幽深,解析诗的细节,感受诗的气息,正视诗的限度。那些模糊、多义的观念和语象,如何才能在缜密、专深的话语分析中被清晰地描述出来,姜涛的写作堪称典范。他出版于二〇二〇年的学术著作《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当代诗的限度与可能》《历史“深描”中的观念与诗》等,从整体视野里辨识个体的意义,从历史脉络中确证诗人的创造。姜涛所细读的文本, 不仅通向诗,也通向诗所生长的社会文化结构之中。重新发现诗,诗人的精神亦得以重塑。
南方新闻网文化频道记者联系并专访了此次的“年度文学评论家”姜涛。
南方网记者:您以前的专业是生物医学,后转到中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姜涛:其实也不是有明确的想法,有很多偶然性吧,因为我是在八九年入大学的,那个时候大学校园里那个80年的文学遗风还在,文学气氛很热烈,所以那个时候主要是写诗,写来写去的就把自己的本专业荒废了,毕业的时候想干什么呢?就灵机一动去考个研究生吧,就转行了,其实是偶然的,并没有那么明确的设计,是误打误撞了,干了这行。
南方网记者:那您现在眼里诗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有什么教育意义呢?
姜涛: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嘛,中国的诗歌文化也非常浓郁。简单讲中国传统有一个说法叫诗教,通过阅读诗歌,讨论诗歌可以起到一种影响社会风俗,甚至是端正人文雅致言行的功能。我觉得今天这些功能还在,比如说当代读者读一些诗歌,其实可以获得某种情感的、经验的抚慰,也可以形成跟自己生活的一种对话关系。我觉得这是一个层次,还有另外一个层次,其实当代诗歌它处理的很多问题是跟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包括文化的进程紧密相关的,它虽然可能从情感从想象力的层面介入,但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我们当代中国特别核心的问题,如果通过写作,通过批评,通过阅读把这些当代诗歌内部的可能空间打开,我觉得它可能有更大的文化意义,这不仅是一个情感的抚慰,某种情感抒发的作用,可能还有文化的意义。
南方网记者:您怎么看现在的年轻人顶着生活压力,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作出抉择?
姜涛:其实这可能是每一代年轻人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就是你自己有一个特别美好的,高远的理想,但同时现实的状况又不是那么让人满意,这可能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我想其实也不必要为这个问题特别焦虑,因为那个永恒的和高远的理想你可以保持下来,但是那个远方要从切近的生活开始,一般谈远方的时候,我都会讲远方有无穷的人群,有无穷的世界在等着你,但其实那个远方一定要记住,从你身边的切近的,一层一层的具体的生活问题开始,所以其实反而是你多去关注现实,多把自己放在一个现实的脉络中去理解的话,可能让你那个远方更实在,也更能得到一些充实。
南方网记者:您有没有在看过网络诗歌,如何看待网络文学发展?
姜涛:我是一个比较落伍的人,就是网络文学读的非常少,可以说一片空白,但是我知道这个诗歌的发表、交流、阅读很多是在网络上,这个已经二十多年了。它其实极大的改变了当代诗歌的生态,具体的一个表现,就是其实现在写诗的人很多,诗人非常多,虽然它整体上好像还是小众的一个文体,但其实在边缘内部还是很热闹的,我觉得这是跟网络有关,包括现在有很多推送诗歌的平台,像为你读诗,睡前读一首诗,这些都比较好的传播了诗歌的功能,传播了诗歌的情感能量,我觉得这个是挺好的一个状况。
南方网记者:您会尝试在网上讲一下自己的诗歌心得,和大家一块交流诗歌吗?
姜涛:有机会吧,以前也曾经有过比较少的一些经历,在网上讲一讲诗歌,但不多。我觉得中国如果有一个比较好的渠道,其实是可以让自己的一些感受、一些思考跟更多人交流,这个是当然非常好的。
文字:周存
摄影:张瑞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