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文沁湾区|专访施晶芙:跟一个外国人来场中国穿越

2024-05-03 21:19 来源:南方网 任田

  老狼有一首校园民谣:

  “我把我唱给你听,把你纯真无邪的笑容给我吧,我们应该有快乐的、幸福的、晴朗的时光。”

  写这篇专访的时候,我的脑子就萦绕着这首歌,对很多负重前行的成年人来说,快乐的、幸福的、晴朗的阳光并不容易,但历史上有一个人就是如此的纯真无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他是历史课本中一个闯入元大都的传奇形象,他的旅行不仅仅是为了经商或冒险,更是为了学习和了解不同的文明和习俗。他的旅行故事扩宽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了解到世界原是如此之大,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与未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的机会也愈来愈多,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施晶芙导演(左二)在

施晶芙导演(左二)

  打破胖子唱歌剧的刻板印象

  施晶芙导演很年轻,而且端庄白皙,完全不像是能够调动200多演员,执《马可·波罗》导筒的资深大导演的样子。我向她诉说了这个刻板印象,她笑起来:“哈哈哈哈哈,大家都对导演这个职业有误会,老一辈也许是。那是因为老一辈的女性没有那么多机会去接触,现在的女导演一个比一个好看。”

  她来自中央歌剧院,曾获当时文化部颁发的“优秀青年导演奖”,从2018年广州全球首演跟到现在,迄今《马可·波罗》已经是第四版,也是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20周年、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广州大剧院院庆10周年的特别版。她曾携这部中意交流的恢弘歌剧经历多次巡演,包括北京、泉州、米兰、热那亚,所到每个地方都受到热烈欢迎:“外国人会特别激动,跟剧组人员偶遇,或者通过参观相遇,他们会说——‘哎呀,能不能来我们这边演呢?什么时候来呀?……’对他们来说这个故事真的假的不重要,看重的是音乐好不好听,故事好不好看,在乎的更多是这些,而中国人会比较在乎它的真实性。所以我需要在这里面找到一个平衡。”

  不仅导演的样子与预期不符,我几乎也没在台上看到一个大肚子、像帕瓦罗蒂那样的歌唱家,当然,帕瓦罗蒂那样不世出的天才依然稀缺,但也侧面说明,世界级歌剧的舞台上也开始“卷”身材了,

  “以前西方不太在乎,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听。现在也开始要看样子了,而且越来越多的演员也会做身材管理了。”施导确认说。

施晶芙导演(右一)在排练现场

施晶芙导演(右一)在排练现场

  跟一个外国人来场中国穿越

  我问,比如我是一只社畜,很辛苦熬到五一小长假,只想搞点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活动,但去听歌剧,似乎还有那么一点点距离——

  施导说,固然现在生活节奏很快,外国人也看手机短视频,但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还是有很多人爱看歌剧的,她每年携剧出国都是场场爆满,说明这种艺术还是根植于传统文化。换个角度说,国潮兴起之前博物馆里也没有多少游人,现在只要不预约根本进不去,这也是文化自信。

  说到歌剧感染力,施导力证,即使是小白来听歌剧也会喜欢上,因为歌剧的音乐很耐听,多听几遍更会感受到魅力。而且一旦听惯了歌剧,便会觉得现在大部分流行乐都很单薄。毕竟70人的现场演奏不是形同虚设,一旦入坑,颇有点“由奢入俭难”的意味。

  “《马可·波罗》要演3小时,牡丹亭全本8-9个小时,以前演出就跟电视剧似的,每天演几小时,连演几天。现在能在舞台上看到的基本都是删减版了。以前没有那么多消遣,观众很愿意每天去看,但现在观众很难接受。”

  “中国观众其实也是很挑剔的,不比米兰观众差,西方人更多是听,当然也看;中国人不仅听曲也要看戏,是同等重要的。”

  “中文讲究韵律和含蓄,不一定直白,但包含的内容不能太多,不然听不清。外国单词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中文一个字对应一个音,信息量太大了就影响理解。歌剧这种艺术形式,本来就不是为了什么教育意义而存在的,就是纯粹为了艺术。所以我个人认为:看话剧要带脑子,听歌剧带着心去就好了。”

  就像兴起国潮热这些年,重新包装、更加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昆曲、粤剧大受欢迎,虽然我们没那么多时间看全本,但在大制作上演时去饕餮两三个小时,依然是令人愉悦的六感盛宴。

  “所以回到我是一只社畜,想找一个我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休闲度假,虽然不会一下子扑向歌剧,但只要我喜欢故事、喜欢音乐、喜欢冒险和爱情题材,其实依然可以去选择《马可·波罗》,这是一种有趣且有益的尝试。”我问施导。

  “是的。跟一个外国人来中国穿越一次。”她总结道。

  马可波罗给我们带来什么?

  大家都知道,关于马可波罗的历史史料相当单薄,甚至连他的《马可·波罗游记》都有可能是多人合写的作品。但这个传奇人物真实存在过,他的故事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长途旅行和活动,他参与了真实的历史,受到了真实的震撼,他的好奇心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到今天都鼓舞着我们,他在元朝时代为来往于欧亚大陆的众多佚名旅行者代言,他证明了那个多种族、多文化并存的时代的瑰丽华彩。

  编剧韦锦先生对马可波罗人物的设定是:热爱和平、胸怀宽广、有正义感,爱美好事物,追求人类命运的和谐共处。在歌剧《马可·波罗》的故事中,改变了马克波罗在中国,从局外人到参与者的经历,对战争、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反思,会更有戏剧冲突,更好看。

  导演像个魔术师,重新组装起这个原本平板的形象——

  “我改动了……

  比如最早时宋朝旗子设计的是白底黑字,是纯粹从美学上做的(首版导演是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前歌剧总监卡斯帕.霍尔滕),但是我跟他们说这样绝对不行,对中国人来说无法接受,然后就改了。还有类似一见面,如果相爱了就接吻,中国文化也是不接受的,这一类我都会去纠正。”

  “音乐方面还加入了一些特色民族乐器,民情以及文化习俗做一些细节的调整,最主要还是保证这部戏的原汁原味。大家看得出来,这是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场景,所以这部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跟图兰朵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当时普契尼听到《茉莉花》就写出了《图兰朵》,对于咱们《马可·波罗》来说,整个创作,音乐、舞美、布景,包括很多调度,一个整体相互组合在一起。”

  虽然施导一直说,听歌剧不要带脑子,但我还是发现了主创团队做的很多技术上的平衡和努力,不可忽视的有对全局的把控、剧情的推动、文笔上的美感,比如文天祥就义前一段唱词——

  我绝不贪生怕死做奴隶!绝不!

  休道是崖山之后无中华,

  中华再生,正因为

  崖山巍峨,历历在眼

  崖山二十万,二十万田横,二十万屈原

  那是为生而死,因死而生,生死浩然……

  可能,崖山这个词,对于外国观众而言只是一个发音,但对中国观众而言,这已是家国。

  文化尊重:想把我唱给你听

  施晶芙,属于年轻人中的“传统派”:喜欢读纸质的书,“拿着手上实实在在有着墨香味才能真的滋养心灵”。几乎每年都会去国外看戏,而且就是去看传统的歌,“对我来说光是听一个好的现场音乐会就已经很享受了”,她介绍说:“因为资讯发达,生活条件好了,有心情去关注艺术方面的东西了,所以国内年轻人接受歌剧的程度也就更高了。”而歌剧是立体的,在旋律的基础上考虑怎么用其他乐器承托住这段旋律,比如什么旋律用什么乐器代表哪个角色,什么地方突然同时出现另一个人的旋律,然后并不违和等等。

  “歌剧写好很难的。”比如这部《马可·波罗》最打动她的地方之一便在于:不懂中文的德国作曲家专门找外国华人把剧本念给他听,根据中文的语言来作曲,显示出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所以剧中文天祥的咏叹调《过零丁洋》才能写得这么动人。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任田

编辑:周存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