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新时代文学与中国电影融合发展高峰对话活动在广州市广交会展馆A区4.2馆1号舞台举办。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指导,中国影协影视产业促进与投资工作委员会、广州电影产业博览交易会组委会主办,中视协(北京)演艺文化有限公司、广州市演出电影有限公司承办。
双向奔赴已久,文学与影视共融
开场视频精选了1952年至今的由文学改编的影视经典,现场从业者共同回顾了文学与电影融合的历史。
“中国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跟中国文学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指出,新时代文学与中国电影融合发展高峰对话活动的举办,对推动文学事业与电影事业双向赋能、携手共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在致辞中表示:“广东文化底蕴深厚,守正创新意识浓郁,期待以本次活动为平台,围绕影视企业版权交易发展电影案例、未来趋势加强交流互鉴,助力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风貌,关照人民生活的电影精品,为促进电影文学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从《风声》到《解密》,麦家的文字为许多影视作品打下扎实的故事基础。在主题演讲中,麦家用《文学如水,电影如云》比喻两者之间的关系。“文学和电影的关系是亲人的关系、情人的关系,是一个家庭,是兄弟。”作为小说家,麦家坦言自己的目标不仅仅是要小说的影视化,更希望作品走向世界,“代表中国电影人,代表中国作家向世界讲述我们的中国故事,向世界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产业促进与投资委员会会长夏潮在主题演讲《为文学与电影(影视)联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指出,文学与电影的融合发展,面临着传播环境、消费环境变化的挑战,评价和批评环境变化的挑战。他向文学和电影从业者发出呼吁,为文学到电影的改编,为电影的创作生产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努力。
“随着观影经验的提升,大家意识到如果电影仅仅只讲述相似的故事,只讲高密度的信息,对观众来讲远远不够了。观众需要更多更好的审美,电影和文学要再一次重逢。”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作《重提电影文学性》演讲,在他看来,电影对文学的改编难度极高,对二次创作、对用影像手段呈现文学性有非常高的要求。从文学到电影的改编,要和观众之间达成共鸣。
电影是动态的文学,改编体现“文学精神”
在“文学与影视的互持路径”圆桌论坛,国家一级导演、执导《云水谣》等作品的尹力,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产业促进与投资委员会副会长、慈文传媒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马中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电视剧《风吹半夏》文学策划梁振华共同回望文学与影视融合之路。论坛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小说协会理事向阳主持。
“在电影当中我们能看到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的影子,电影融合了各种艺术形态,是一种化合反应。”尹力指出,电影对文学的改编,是对“文学的精神”的吸收,“随着新技术的到来,未来电影的形态是什么样的,我们无法去揣摩,但是电影讲人的故事、表达人类的情感和传达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永远不会变。”
作为近年大火的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云襄传》等作品总编剧,梁振华从剧本创作角度进行分析:编剧在改编的过程中,要捕捉原著的核心价值;要用好编剧技巧,将文学性如何变成影视中可操作的视觉性、动作性和戏剧性;编剧对自己的定位,不应该只是“故事讲述者”,而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创作立场和风格。
张培忠介绍,据初步统计,广东有174部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是中国文学作品改编的中坚力量。他从作家角度,提出实现文学和电影双向赋能中重要的三个点:要有好的文学原创、好的影视土壤和好的机制体制。
马中骏曾制作《七剑》《神雕侠侣》等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经典电视剧,他从影视投资角度出发,强调要用好资本,促进影视和文学的深度融合。
科技不会替代创作,拓展融合空间
2022年,由AI人工智能创作的电影《The Crow(乌鸦)》获戛纳最佳短片奖,这是AI技术生成影视形式的一次突破。当技术直接参与艺术创作,给文学和影视带来的是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文学和影视的进步历史,由科技的进步推动。现场播放的《The Crow(乌鸦)》将讨论的氛围推向高潮,针对“智网时代的新影视文学语境”主题,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产业促进与投资委员会副会长、爱奇艺乐幕工作室总经理张超,鲁迅文学奖得主、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魏微,《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程绍武,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得主、科幻作家陈楸帆,秀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泽宁与主持人向阳一起“头脑风暴”,探讨未来文学向影视转化的方向。
陈楸帆的多部科幻小说也在近年进行了影视改编授权,在他看来,科幻小说的影视改编,不仅有硬科幻、高投入、长周期、重工业的路径,也可以走小成本电影之路,“核心还是回到人,回到情感,回到我们怎么样与观众形成看似站在未来,其实连接当下的心灵共振。”他认为,在智网时代,创作者要善用工具,挖掘自身最独特、人性的、心灵的、审美上的特点并把它放大。
文学创作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在程绍武看来,文学作品诞生于人的真实情感、真实思想,诞生于丰富的人性。人写的语言文字里有人气、生气和灵气,这是工具所不具备的。在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创作的时代,要关注几个问题:人工智能创造的作品著作权属于谁?人工智能创作是否侵权?
魏微坦言,“我选择用自己非常古老的方式书写,这也是写作最终的价值所在。”
张超表示,爱奇艺平台作为储备多个IP项目的在线视频平台,科技手段的应用有助于其降本增效:影视化改编需要分析和拆解,单靠制片人和编辑是漫长的过程,而用AIGC进行初步梳理、拆解和归纳,再将创作交给专业编剧、导演,使创作更高效。
张泽宁从技术角度分享对文学和影视融合的看法:虚拟拍摄为影视行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性,让拍摄可以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为文学的影视改编提供更多表现手段。
小说《乌江引》《魂器》在现场与投资方签约,公布影视改编计划。《乌江引》由庞贝创作,曾获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荣誉,《魂器》由王威廉创作,曾获十月文学奖等奖项肯定。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金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