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9月1日,广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的正式成立,为广东省文物鉴定事业开启了新篇章。历经多次改组、增编、迁址等调整,1997年1月17日,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正式成立。
2022年是广东省文物鉴定事业迈入的第70个年头,也是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成立25周年。值此之际,让我们共同回顾往昔峥嵘岁月,重走新中国“粤鉴”发展之路。
1952—1977
“粤鉴”起步,砥砺前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防止文物流散海外,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设定了11类禁止出口的文物,并规定准许出口的文物“出口地点以天津海关、上海海关、广州海关三处为限”。这标志着中国对文物出境开始实行全面严格的管理,也催生了广东、上海、天津、北京等第一批文物出境审核机构的成立,其中包括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的前身——广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
1952年9月1日,广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后更名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文管会”)正式成立,隶属省人民委员会管理,主要负责全省文物保护、征集和管理工作,第一届共有24位委员。
此后广东省文物出口鉴定的重担,也落到了省文管会身上。负责文物出口鉴定的专家既有容庚、商承祚等省文管会委员,也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外聘诸如广东省文史馆干事卓长机等专家。
1954年省文管会与诸海关等机构的来往函件。(图源:《广东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工作发展回顾》李遇春)
当时,对于旅客或经营单位需要携带出境的文物,已形成一套规范的审核流程。旅客或经营单位首先须将物品暂存出境地海关,由海关派员携带至省文管会,省文管会暂时收取后开具收据予海关,再找专家对物品进行鉴定,而后形成公文,出具后通知海关连同物品一并取回,海关根据省文管会出具的鉴定意见作出给予放行与否的决定,整个过程至少需要一周时间。
1954年8月起,改由物主自行携带物品到省文管会鉴定,省文管会对允许出境的物品加贴专用封条,再由物主带至出境地海关,将结果交予海关,此方式一直沿用至20世纪60年代全国统一使用火漆标识前为止。
1957年外贸部在广州创办了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三年后经营出口文物的广州市文物(总)店成立,原以兼职为主的出境鉴定管理机制难以应对日渐增多的鉴定任务。加之广东省博物馆筹建需要抽调和配置专业干部,1960年广州市文化局正式接管广州口岸文物出口鉴定管理工作。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是广东文物鉴定事业的初创期,文物鉴定部门初步建立,专业队伍已开展相关工作,鉴定审核程序基本成形并有所发展。
1977—1996
渐入正轨,勇挑重担
1977年,为适应全省各新增口岸文物出境鉴定工作的需要,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重新接掌文物出境鉴定工作。省文管会(与广东省博物馆合署办公)内设流散文物管理科,出口鉴定时则使用“广东省文物出境鉴定组”名称。
鉴定组鉴定专家大多从广东省博物馆抽调,时任广东省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宋良璧为组长,保管部副主任苏庚春为副组长,还有彭如策、曾广亿、何其佳、余小梅、陆小明等人员。每逢星期二、五上午,鉴定组为携运人办理文物出口手续,若湖南、广西等邻近省份有文物外销,也需要邀请鉴定组前往鉴定是否允许出口,并钤盖火漆印。
1982年1月3日,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同意设立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作为由省文管会和省文化局共同领导的独立办事机构,负责全省文物行政管理职能。广东省文物出境鉴定组作为其附属,一并前往当时广东省文化局办公楼对外办公。宋良璧留任广东省博物馆保管部主任,苏庚春接任组长。1987年,苏庚春同志退休,由彭如策同志主持工作。
1980年代,苏庚春(右三)会同海关人员鉴定出境文物。(图源:《苏庚春中国画史记略》苏庚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文物走私犯罪的高发期,省文管会积极与海关、公安机关等合作,加强文物出境审核,全力阻截文物走私。1982至1987年间,鉴定组平均每年鉴定物品逾20万件,同时参与走私、倒卖文物案件鉴定1511宗,查获文物达23504件,有效阻截了文物流失海外。1984年和1987年,全省分别召开反走私文物表彰大会和表彰侦破特大文物走私案大会,省文管会鉴定组受到表彰。
1987年,表彰侦破特大文物走私案大会受奖单位名单中,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鉴定组在列。(图源:《广东文博》1987年第1—2期)
1993年起,为进一步规范文物出境鉴定工作,国家文物局开始组织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考核,第一年省文管会就有6位鉴定人员顺利通过。1994年,国家文物局发出《关于审定文物出境鉴定团体资格的通知》,广东省文物鉴定组获得文物出境鉴定团体资格,获准使用“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广东站”的名称履行文物出境鉴定任务。
得益于1984年省文管会办公室获准扩编至27人,鉴定力量进一步增强;同时鉴定组成员通过刻苦钻研、虚心求教和积累大量实战经验,广东文物鉴定队伍逐渐已能独当一面,由此开始承担更多与鉴定相关的职能工作。
这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在1993至1997年间,省文管会在当时较为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历时近5年,基本完成了全省文物巡回定级工作。截至1994年,鉴定组成员在全省文化系统博物馆、纪念馆44万件藏品中确认约1000件一级文物。鉴定组还深入河源、梅州、韶关、清远、英德、佛冈等市县,仅1995年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上述各市县近9000件文物的级别认定。此后,除了受理日常定级委托外,分别还在2004—2006年、2011—2013年再次开展了全省文物巡回定级。
1993年5月,宋良璧(左二)、彭如策(左一)、冯素阁(左三)在佛山市博物馆鉴定文物。(图源:《古陶瓷研究论集》宋良璧)
2006年,时任站长单小英(右上)、潘鸣皋(中)、林锐(右一)在汕头市潮阳区博物馆开展巡回鉴定。(图源:广东省文物鉴定站)
2012年,时任站长肖洽龙(左)、李遇春(右)在东莞市博物馆鉴定。(图源:广东省文物鉴定站)
同时,根据1993年颁布的《广东省文物商业管理办法》,广东文物出境鉴定组还参与到购销领域中的文物及文物监管物品鉴定工作中。仅1995年就鉴定文物商品约16000件,审核文物监管物品出境约30000件。
为更好地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省文管会办公室自成立以来,多次举办文物鉴定讲习班或培训班,为来自文博单位、海关、公安机关、工商部门的学员讲授文物鉴定知识,从而持续提升博物馆鉴定和法律鉴定工作质量。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是广东文物鉴定事业的上升期,部门架构经过调整和完善,鉴定人员已能独立开展鉴定,不负使命、勇挑重担,成果卓著、屡获表彰。
1997—2011
业务创新,技术领航
1997年1月17日,广东省文化厅以粤文编﹝1997﹞02号文发出《关于成立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的通知》。广州市水荫横路1号2楼挂上了一块重要的牌匾——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广东站),标志着鉴定站从原省文管会的流散文物科正式升格为正处级事业单位,由此开启了广东省文物鉴定事业走向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的新旅程。首任站长由原省文管会办公室副主任叶其峰担任。
建站初期,鉴定站核定事业编制16名,设书画鉴定科、陶瓷玉杂鉴定科、办公室,1999年两个鉴定科室分别改称鉴定一科和鉴定二科。2001年,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重新核定鉴定站事业编制20名,机构力量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至今先后培养了多名文物博物专业副高级以上技术人员,鉴定站大部分专业人员被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聘为委员。2005年,李遇春同志聘任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书画碑帖组委员。
2008年,“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广东站”更名作“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广东管理处”。同年国家文物局在广州召开全国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工作会议,会上为广东在内的14家审核机构颁发了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处铜牌。
2008年,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广东管理处在全国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工作会议上获颁铜牌。(图源:广东省文物鉴定站)
建站初始,为方便文物出入境审核资料管理和数据统计,鉴定站率先将尚未普及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引入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与计算机公司合作开发了全国第一套文物鉴定管理软件,并完成了多次迭代升级。在系统中录入文物的图像和鉴定结果,便可自动生成各种证书和表格。不仅如此,该系统还设置了“文物登记”“来客检索”“资料收集”“观赏库”等模块,进一步丰富了系统的功能,开创了文物出入境业务电子化办理的先河,成为全国文博同行争相学习的标杆。
左:鉴定站开发的文物鉴定管理系统界面。(图源:《广东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前瞻》中:《关于在文物鉴定工作中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的作用与意义》李遇春)右:2002年4月26日,《中国文物报》刊登文章介绍文物出入境鉴定管理软件。(图源:广东省文物鉴定站)
2005年起,鉴定站创新改革与海关部门的合作机制,陆续与广州直通车海关、广州机场海关、深圳机场海关、蛇口海关、文锦渡海关、拱北海关、拱北闸口海关、斗门海关等口岸达成网上文物鉴定协议,首先进行线上预判,排除新工艺品及复仿制品,对有需要的物品再进行实物鉴定,兼顾鉴定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此外,还定期将最新文物政策法规、文物走私动向、文物进出境情况、文物市场动态、文物拍卖行情等文物保护工作情况向海关通报。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在运用技术手段辅助开展鉴定工作方面同样走在全国前列。2002年1月,鉴定站正式成立科技攻关小组,引入热释光仪、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显微红外光谱仪等辅助鉴定仪器,历经长期调试使用,2004年至今已为公安、法院、海关、博物馆等机构和个人收藏者提供千余件陶瓷与玉石器的科技检测服务。
延伸阅读
破译密码,识别真伪:科技手段如何助力文物鉴定?
进入二十一世纪,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的文物鉴定培训工作更加忙碌,且受众更广。鉴定人员每年都会为省内文博单位、海关等机构举办各类文物鉴定培训班。自2008年起,还创新推出“文物鉴赏进校园”活动,前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面向文史哲类学生开设陶瓷、青铜器、玉器、杂项、书画等五个类别文物的鉴赏课程或开设全校性公选课,普及文物保护及鉴赏知识。
左上:鉴定站专家为海关学员讲授文物鉴定知识。右上:2006年,鉴定站举办玉器鉴定培训班,省内外文博单位、海关等单位共31名学员参与学习。左下、右下:2008年,鉴定站开展“文物鉴赏进校园”活动。(图源:广东省文物鉴定站)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是广东文物鉴定事业的发展期,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正式成立,开始以独立机构的身份运行,主动引入科技手段,积极开拓专业业务,事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2011年,在广东省文化厅和广东省文物局的支持指导下,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办公地址迁至水荫四横路32号,办公环境得到改善,同时能够为办事和送鉴群众提供更舒适的服务环境。
2012—2022
深入惠民,奋楫扬帆
党的十八大以来,鉴定站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积极发展党员,全站在职党员比例长期保持75%以上,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业务工作高质量发展,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
如今,群众办理文物进出境审核手续,无需多次来回奔波,可直接通过国家文物局综合行政管理平台预约,鉴定站受理后通知申请人来站审核,当场即可出具证明,为群众提供了便利,节省了时间。
随着民间收藏热的兴起,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也早早将文化惠民工作提上日程。自1997年建站以来就积极开展各类民间收藏文物鉴定活动。
2000年至今,鉴定站都会派员参加省内各地举办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文物鉴定咨询活动。广东省博物馆新馆落成后,鉴定站与其签署合作备忘录,利用博物馆这一文化交流平台,自2011年始推出“博古鉴真——大型公益性文物鉴定及文物法规咨询活动”后至今一直坚持举办。
近年来,鉴定站不断深入推进公益鉴定工作,创新打造“南粤鉴真公益行”活动品牌,主动前往粤东西北等省内较偏远地区进行免费文物鉴定,并将之作为一项常态化活动持续开展。多年以来,公益鉴定的脚步已经遍布省内21个地市,在引导民间合法合规收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近年来,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已构建起常态化、多样化的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体系。图为2022年5月18日,鉴定站党支部书记、站长刘成基(右一)带队开展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配套公益鉴定活动。(图源:肇庆市博物馆)
2019年,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正式开通微信公众号预约功能,并改善了大厅的等待环境,每周二免费为市民提供陶瓷、玉器、书画、杂项、中国古钱币的鉴定服务,进一步落实了文化惠民,也让公益鉴定走向日常化。
2020年,鉴定站创新性地开设了“文物鉴赏云课堂”。站内文物鉴定经验丰富的业务人员纷纷在“云端”开讲书画、陶瓷、玉器、金属器和杂项类文物鉴定知识,免费为省内外文博系统专业人员、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公安部、广东省公安厅等有关人员开展线上培训。参训人数达2540人次,浏览量17302人次,进一步扩大了鉴定站在文物鉴定方面的社会影响力。
此外,广东省文物鉴定站还大胆尝试“触电”,在融媒宣传方面积极与媒体合作。目前,鉴定站与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推出“文物法律知识知多少”系列普法短视频,在线上线下均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广东文物鉴定事业的成熟期,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始终秉持服务群众的宗旨,守正创新,开展常态化、多形式的文化惠民活动和生动鲜活的普法宣传,致力创造广东文物鉴定的新辉煌。
从20世纪50年代的文管会到如今的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历经七十年风雨,文物鉴定工作者们一直肩负着守护文物安全、普及文物知识的重任。多年来,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及其鉴定人员获得了多项荣誉:广东省文化厅先进工作者(1985年)、全国文博系统先进个人(1998年)、全国文物进出境审核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全国文物进出境审核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2012、2018年)、广东省文物系统先进集体(2012年)、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2019年)、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个人(2019年)……
建站至今,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部分所获荣誉。(图源:广东省文物鉴定站)
2018年,广东代表出席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议,中为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站长刘成基。(图源:广东省文物鉴定站)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籍广东省文物鉴定事业发展七十周年纪念之际刊登此文,回顾历史,温习行业前辈筚路蓝缕创业路,束装就道,开创吾等后辈蓄力发展新大道。鉴定站将在文物保护利用受到高度关注的当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定信心,铆足干劲,加快广东文物鉴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贡献。
【记者】关雨晴
【通讯员】麦蕴宜
【图片】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提供
(部分资料由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