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培基(1873-1947),广东省顺德市陈村大都人。少年时随父梁弈乾在广州南区开一间修船的小作坊谋生。
1894年,19岁的梁培基考入当时由美国人在广州开设的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读书。三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药物学讲师。同时自设医馆在社会上行医。1908年,梁培基与友人共同组织华人自己开设、自己教学的西医学校“光华医社”。梁培基是个办实业的企业家,他兴办梁培基制药厂以及手电筒厂、汽水厂、烟厂、炼奶厂……等众多实业。尤其是“梁培基发冷丸”,在本世纪初至四十年代的畅销让他成为一代富商。
晚年的梁培基回家居住,1947年病逝于家乡大都,终年72岁。
梁氏家族
梁蔼怡:梁培基长女,“文革”前任荔湾区副区长,曾令居住条件恶劣的金花街成为“卫生模范”。
梁尚博:梁培基四子,著名内科专家。
梁尚农:梁培基六子,留学德国,为著名外科专家。曾任广州市抗美援朝手术队队长,后任市第一医院院长,还当选过全国人民代表。
梁庄仪:梁培基八女,解放后任广州音专校长,临终将钢琴和遗产捐给音协,并捐出眼球。
梁尚立:梁培基第十五子,在“文革”后,曾任广州市副市长,成功引进外资,对中国大酒店、两个发电厂、全国第一条高速公路等建设都有贡献。
梁碧儿:梁培基第十七女,杰出妇科专家,被当地人称为“神医”。
梁尚朴:梁培基三十四子,高级工程师。
家族逸闻
1.梁培基巧卖发冷丸
发冷丸的风靡,除与梁培基的中西医结合有关,还与梁培基出色的经营手段有关,他的营销手法,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也是很前卫的。
在广告刊登上,梁培基巧用悬念手法:第一天在报纸上只刊出“梁培基”三个字,人们不知是何用意。第二天又多加“发冷”二字,变成“梁培基发冷”,人们更是“摸不着头脑”。及至第三天才多加一个“丸”字,且“丸”字用黑体字,特别抢眼。至此,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刊登“医药广告”。如此富有创意的广告,让发冷丸风靡一时,销量大增。
2.开发从化温泉
从化温泉享誉中外,从化温泉的开发始于1931年,梁培基是对其倡导最有力、贡献最多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作为一个医生,梁培基首先看中的是温泉的治病和疗养价值;其次,他认为该处风景优美,环境宜人,开发旅游事业也大有前途。他率先在温泉中心处兴建一座单层松皮房舍,并扩大温泉眼,围设浴室;同时开辟公路和连接各景点的道路,以便交通往来。随后,他又向各界人士倡议,可出资建造纪念性或商品广告性的风景建筑物。
3.“江滨一屋”阅读、讨论的传统
梁培基在珠江颐养园上的住宅“江滨一屋”,有一个传统,每天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大谈国家大事。所以梁家子女养成读书看报、讨论问题的习惯。此传统延续到解放后,甚至“文革”中。
4.教儿不与官交往
梁培基育有40个子女,除去夭折的几个,还有30多个。尽管来“江滨一屋”的多是国民党高官或社会名流,他的子女却无一人同国民党高官交往,也有高官子弟追求他的女儿,却遭拒绝。
这同梁培基的教育思想有很大关系,梁培基支持孙中山革命,甚至冒险把黄花岗起义用的枪弹,藏在自己住宅的四楼夹墙处。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曾请梁培基出任卫生局长,他婉拒了。他说:“我可以请官吃饭,彼此是平等的。但一做官,便有上下级关系,反而不好!”他常告诫子女:“官是买空卖空的,不可结交!”
旧址寻访
珠江颐养园:昔日医馆 今日训练场
说起梁培基,就不能不提他的珠江颐养园,这座位于二沙岛西端、南临珠江的“旅馆医院”,是梁培基治病救人之所。据资料记载,颐养园占地约2万平方米,耗资40万元,在园林设计上,模仿北京颐和园。
据了解,颐养园由园林、别墅和医院三者组成,园内遍种各种花草树木,环境幽雅。当时,颐养园由于医疗设备好,又有外国医生,前来治疗的多是国民党权贵和各界名流。园内的西洋别墅“江滨一屋”与陈可钰将军的“可庐”、岭南派画家高奇峰的“天风楼”,一起号曰“三家村”。
如今的珠江颐养园,位于广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内,目前,该校以封闭训练管理为由,拒绝市民进入。记者只能隔江遥望。只见园内树木郁郁葱葱,多栋运动员宿舍、训练场地、理疗机构位于其中。据悉,除了门楼,颐养园保留下来的旧址还包括10余栋别墅洋房以及石山花园等。
(稿件来源:南方网综合)